

资深评论家何国胜,曾任浦东新区作协文艺评论委员会副主任。

个人简介:施钢荣,1968年生。上海浦东新区曹路镇人,浦东作家协会会员。有作品被《解放日报》《上海人民广播电台》《文学报》《诗潮》《大风》《扬子晚报》等新闻媒体省级刊物录用。喜欢诗歌,以诗歌的形式记载着自己的喜怒哀乐,完成生命的运行轨迹。
走入施钢荣诗歌的感想
何国胜
走入施钢荣的诗歌就如走进清静又赋有意味的意境。他的诗歌没有刻意的诗句,也没有拗口的词汇。他诗言看似清晰明了的感受,但诗意却含有着多层面的内涵。如《南京老火车站》,诗篇只有的十行,就诗的内涵是向四处扩散的:“一声汽笛/一声再见/一生难以忘记的背影。”这短短三行一小节,读者如果感受自身的经历,那么可以推想出许多个“难以忘记的背影”。诗不在于词汇的多么雕饰和华丽,而是应该恰到用处,充分给读者发挥有再创作的空间去预想。
我们欣赏文学作品,就是品味其艺术带来的感染力,让人舒心有风味。而如何理解诗性的意义,我们从广义上解答应该是多层次的,它可以是一个发现和判断,或是一种倾向;也可以是一个意念,或者是一种感悟和直觉;甚至可以是一种潜意识萌动,一种气韵,一种氛围。《她,有点神秘》的诗篇就有这样的韵味,诗人施钢荣说是描述西藏,其实就是从他自身的潜意识萌动起步:“那里,有我的前生/应该没有/那里,有我的未来/那里,应该最会出现的是镜子里的我……。”有发现和判断,同时包含了直觉和感悟。《她,有点神秘》描述诗人叙述旅游西藏的感受,说得上实写仅仅在诗篇的最后小节。“再见/我的西藏,圣洁的地方/世人向往的净土……。”说是实写,其实也是感悟后萌发的意念,呈现出的是一种气韵。
诗歌作为一种艺术,显现它本身就需要具有一种动态和有序、以及和谐的美感。无论是隐晦的显现方式,还是明白无误呈现,都有着或是意象的烘,或是寻象以观意,或是探索解读……,给人经过艰苦后确有所领悟的乐趣。《她,有点神秘》中没有实在描绘西藏的风貌,但读者能感受诗人他内心的折射:“又似乎感觉到了/她,真在风翠柳拂中/一步一步/轻轻盈盈/满面春光地走过来。”和“在那里,我似乎是一个虔诚/的圣徒/双手合十双目微闭/端端正正纹丝不动。”
诗的主旨是在诗中的呈现,而这种呈现存在于状态不同,有直抒胸臆,有曲以传情,有思随物转,有感从景生,也有意在言外……。这些年来,施钢荣的诗真展现这方面才智,这次《文学报》的专版诗(2024.4.11)就是一个很好的彰显。如组诗《人在旅途》中的《在雪乡》:“……怕摔倒后,不能立即起来/爬,艰难/也有几分狼狈/更怕,摔倒后真起不来……。”看似写实,其实包含人在旅途中各种情景的意象。《从马背上摔下来》开篇就写道“福兮祸兮”直接把人在旅途放入生活场景来描绘,用借景抒情表露心境:“……套住?还是挣脱!/不能等/必须立刻闪出答案/或许,真有佛祖——保佑。”
诗是心灵的歌,施钢荣用创作的诗来测评自己走的路。因此,在阅读他的诗篇中,能感受他在阅读人生走着的脚步。
2024.5.6
荣誉顾问:关敏仪 然空 萧潇 秋秋
胡晶清 施国标
今音文学策划中心
2024.5.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