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伦彬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毛泽东主席在《七律·长征》诗中,描述了红军将士们在前有敌人堵截,后有敌人追兵的险恶环境下,发扬不怕牺牲、勇敢顽强的革命精神,以不屈不挠的革命斗志,连续突破了国民党设置的一道道封锁线,最终胜利到达陕北,书写了中国革命史乃至世界革命史上战天斗地、气壮山河的英雄史篇。而翻越天险——乐昌市五山大王山,是红军进入粤北以来遇到的第一座高山。

图为大王山山脉一角 欧伦彬
大王山,是座英雄的山,在大革命时期,山下的小王山村曾走出了一位乐昌工农运动领袖陈德钊,他毕业于广州工专学校,在读书期间,受工农运动发展的影响,萌发追求革命的志向。1923年春,加入了社会主义青年团。后来当上了社青团小组长,并发展了青年加入共青团。1925年春,受党的委派,以中央农民部特派员的身份回到乐昌家乡开展农民运动,成立了“乐昌县农民协会等备委员会”,陈徳钊任筹备委员会主任。他发动贫苦农民群众起来,向贪官污吏、土豪劣绅作斗争,要求废除苛捐杂税和不合理的债务等,使农民运动发展很快,并迅速扩展到全县各乡村。全县10万人中,加入工会和农会的群众就达2万余人,狠狠地打击了反动派的嚣张气焰。受到了中央农民部的高度赞扬。在革命低潮时期,陈德钊和地下同志曾隐蔽在大王山上从事革命活动。令人惋惜的是,陈德钊在贫病交加中不幸逝世,年仅32岁。但是,他的革命精神却影响了当地一代又一代的革命群众。当红军长征部队经过五山大王山时,村民们冒着生命危险给予了红军宝贵的支持和热心的帮助。有的无偿救助红军伤病员,有的提供粮食和住宿,有的为红军作向导,有的搬运武器和重物。为爬山涉水远道而来的红军安全经过五山和顺利翻越大王山贡献出了一份力量。
图为大王山吴氏宗祠红军长征壁画 欧伦彬 摄
大王山属于五岭中骑田岭山脉之一,四周群山环绕,树木茂密,荆棘丛生,两侧都是悬崖峭壁,中间只有一条羊肠小道可以通行,与九峰镇浆源村只有一山之隔,可是陡峭的山路崎岖难行,险象环生。1934年11月6日,红军长征部队在突破敌人设置的第三道封锁线,冒雨翻越九峰山时,一些战士和骡马稍有不慎便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图为大王山上远眺 欧伦彬 摄
时至今日,我们从许多将士的回忆录中均可见翻越大王山的艰难险阻。中共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编辑,南方日报出版社出版的《万里征途第一站——红军长征在广东》中对于大王山这样描述:“11月6日,红一军团第一师、第二师第五团先后冒雨翻越了大王山。大王山属五岭山脉,位于湘粤交界处,海拔1600多米,是红军入粤以来遇到的第一座高峰......”《童小朋回忆录·泥善萨 》中说:“上了一个又一个,连上完了三个山顶,才算是上完了”。红军初始“大搬家”式的转移在此显得更是寸步难行。“只有那100多担几个人或十来个人抬的大机器爬了几个小时也没爬过去。”“两班人轮流倒替着,100多人簇拥着这个“庞然大物”用了足足两个小时才爬过了四五米高的陡坡”(《裴周玉回忆录·踏上艰难的征途》 )。“到了险要地段,大家都格外小心,手拉着手小心翼翼地走着。前面走着的几个战土因为脚踩空了或踩在虚石块上跌到悬崖下丧生了。每走一段悬崖都有这样牺牲的同志。幸存下来的同志一边流着眼泪,一边咒骂该死的老天爷,咒骂这该死的没完没了的大山......”(《裴周玉回忆录·踏上艰难的征途》)。萧锋在《长征日记》中记述,走了半夜,“因为路滑,一不留神,摔到山沟深渊中去了。幸好半山腰的丛树将我挡住,没有再往下滚。我使劲大喊‘救命——!’正好师部经过,同志们发现我摔在下面,赶紧向师首长报告,李聚奎师长和谭政主任叫战士打着手电,用绳子和几副绑腿带把我吊了上来。”“把机器抬上来又搬下去,越过了一个又一个险坡,爬过了一道又一道山梁。每一个陡坡,每一道山梁,每一段悬崖都留下了红军战士血的足迹,都留下了长眠的亲密战友”(《杨得志回忆录》)。“‘砰’的一声,前面的跌下去了,后面的大笑起来。笑的人嘴还未合拢,自己又像滚西瓜般的溜去下了,有的是跌下深崖去了,在崖底下呻吟,马也掉下去了,饲养员站在路旁哭,战士们都成了泥狮子”(《彭加伦回忆录·大王山上行路难 》)。
由此可见,雄伟险峻的大王山给英勇无畏的红军将士留下了难以磨灭的深刻印象。
另外,萧锋在《长征日记》中还记录,1934年11月9日,周恩来副主席说:“在困难的时候,要看到光明和前途,要提高信心和勇气,不要被困难吓倒......大王山看上去高不可攀,但我们不是也闯过来了吗?”周恩来将大王山与红军所遇到的困难做类比,从侧面反映出大王山是红军开始长征以来遇到的第一天险。而毛泽东主席翻越大王山时,面对逶迤的群山,雄伟壮丽的磅礴气势,感慨万千地写下了“五岭逶迤腾细浪”的壮美诗句。
这些佐证材料,为乐昌正在如火如荼全面推进国家长征文化公园(乐昌段)建设和实施“百千万工程”建设,打造“红军首越天险——大王山”项目提供了有力的史料支撑。
点评:
《红军长征首越天险——乐昌五山大王山》由欧伦彬撰写,深情回顾了红军长征途中翻越乐昌市五山大王山的艰辛历程,以及这一地区在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地位。文章通过描述红军将士们面对天险大王山的勇敢和坚韧,以及当地群众对红军的无私支援,展现了长征精神的伟大和红军战士的英勇。
首先,文章以毛泽东的《七律·长征》诗句为引,概括了红军长征的艰辛和红军战士的英勇。接着,文章详细介绍了大王山的地形特点和红军翻越大王山的困难,以及乐昌工农运动领袖陈德钊的革命事迹和他在当地群众中的影响。这些内容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历史背景和生动的现场感。
文章还通过引用多位红军将士的回忆录,生动地还原了翻越大王山的艰险过程。这些回忆录不仅记录了红军将士们的英勇无畏和顽强拼搏,还反映了他们在困难面前的乐观精神和坚定信念。这些回忆录的引用,使得文章更加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此外,文章还提到了周恩来和毛泽东等领导人在翻越大王山时的表现和思想。周恩来鼓励红军战士在困难面前要有信心和勇气,而毛泽东则通过诗歌表达了对长征精神的赞美和敬仰。这些领导人的思想和行动,进一步彰显了红军长征的伟大意义和价值。
最后,文章以赞美和敬仰的笔触结束了全文,表达了作者对红军长征精神的钦佩和怀念。文章不仅记录了红军长征的一段重要历史,也传承了长征精神这一宝贵的精神财富。
总体来说,这篇文章是一篇具有深刻历史意义和高度艺术价值的作品。它通过对红军长征翻越大王山的描述,展现了红军将士们的英勇无畏和革命精神,同时也表达了对长征精神的赞美和敬仰。这篇文章不仅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