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知识】中华母亲节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西方各国有各自的母亲节,
我们更应该了解中华母亲节!

中华母亲节的倡议
中国人的母亲节更有中国味道。中国人以自己特有的方式表达浓浓的亲情,在母亲节这一天,人们会送给母亲鲜花、蛋糕,亲手烹制的饭菜等等礼物。从小就孝敬父母的中国儿童会尝试着为母亲做饭,洗脸,化妆,演奏音乐,绘制图画,让母亲们快乐地过节。
中国历史上并没有自己的母亲节,近年来,很多学者们提议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感念母爱而设立“中华母亲节”。在倡议伊始,学者们对于把母亲节定在哪一天有很大的分歧。由于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所涌现出的著名母亲也非常之多,大家有的说应该是刺字岳母(岳飞之母)生子的日子;有的说应该是三迁孟母(孟子之母)生子的日子;还有人提出应该是“女娲圣母”的生辰:女娲与伏羲的存在就如同西方亚当和夏娃一般,所以确定以“女娲皇圣诞”日,即每年农历三月初十为“中华母亲节”,具有毋庸置疑的理由和意义,一定会受到全球中华儿女拥护。

最终的结果是大家多数认为应当选取孟子生辰作为“中华母亲节”的节日。原因为:孟母是真实的历史人物,不是神话、传说人物;孟母的事迹记载详实,很多古代典籍都有明确记载,流传千年不绝;孟母的事迹:孟母三迁、孟母断机等至今还有遗迹供大家瞻仰;孟子在中国的地位极高,孟母不仅是慈母也是严师,教子懿范千秋。

中华母亲花——萱草花
萱草花是母爱的象征,是我国的母亲花。有诗吟:萱草生堂阶,游子行天涯;慈母依堂前,不见萱草花。——《游子诗》孟郊。在我国古代的时候,在孩子即将出门远行的时候,家里的人会种下萱草花,以此来宽慰母亲要减少对即将出行的孩子的思念,也在劝母亲要放下对孩子的舍不得和牵挂,开心的在家等孩子归来。

我的母亲
作者:余玉英
我的母亲,就是一个传统的农村妇女,贤惠、善良、隐忍、任劳任怨、热心助人,但又极不情愿主动麻烦别人,包括麻烦她的孩子。
母亲今年快60岁了,因为生活的磨砺,早就花白了头发,身材干瘦,有一张黝黑的脸,一双爆裂粗糙的手。和同龄人相比,苍老了不止十岁。但只要和别人聊天说话,一双眼睛总是笑眯了,从不和左邻右舍吵架红脸,性格极为和善。用她的话说,就是她很害怕吵架,也不会吵架。
印象中,只有一次她和父亲吵得特别凶。那大概是小学六年级,有一个晚上,不知因为什么原因,父亲吵得她特别凶,她也和父亲大声吵起来了,把睡梦中的我们三姐弟都吵醒。醒来,我看见母亲在新房子后门吧啦吧啦地默默掉眼泪,但也没有对大男人主义的父亲口出恶言,尽管这个家她撑得很辛苦!当时她哭,我们三姐弟也跟着哭。她说她现在就要回外婆家,我和妹妹弟弟赶紧分别抱着她的大腿不让她走。天太黑,我们怕她回外婆家有危险,死死抱着她的大腿就是不让她走。情况僵着了半个多小时,母亲心软了,看着眼前半大还小的我们姐弟三个,眼泪一抹,拉起我们几个就回新房子了。她当时抽了抽鼻子说:“玉英,带着妹妹弟弟赶紧去睡,明天早上还要上学呢!我没事了,我也不走了。”我们不放心地看着她,她摆了摆手,示意我们赶紧上楼睡觉,又抹去了余下的眼泪。最后,我们好不容易放心去睡觉了。第二天起来,看见母亲已去菜地拔完菠菜回来,正在清洗,捆成一把一把,准备去卖菜,我们才放心地上学去了。
那时,家里的情况才刚好点,新房子刚建好,只是抹了墙灰,买了最便宜的木家具,房间里只有旧床,连张像样写作业的桌子都没有,就搬进去住了。我们姐弟几个都知道,那几年如果不是靠着母亲起早贪黑的种菜、卖菜,如果不是靠着她那一股不想被人看不起的心气撑着,如果不是靠着她精打细算、省吃俭用,不敢生病的坚韧劲头,只靠着父亲那一点摩托出租的收入,新房子可能也会建起来,但不会在我小学毕业前。她的这份坚韧勤快,一直在我的脑海里印象深刻,觉得做女人,做一穷二白的农村女人太不容易了,所以我要认真读书,要跳出农村,去外面更大的世界看看。
其实在我很小的时候,总是听村里人说,我的母亲就像一部拖拉机。当时,我不懂是什么意思,也不好意思去请教左邻右舍的叔叔伯伯。直到有一次,听到他们在调侃我的父亲:“不知桂清上辈子修了什么福,这辈子娶了六凤这么勤快,脾气还好,干活特麻利的女人?”口气听着像是带着点点羡慕又带着些许嫉妒。那时,我才知道,早上四五点就起床,晚上十二点多一点才睡的母亲,在村里人是个再勤劳再和善不过的女人。我为她感到骄傲,又感到心疼。
直到现在,母亲仍是起早贪黑地为这个家付出着,总是闲不下来,外面干着最脏最累的泥水活,回到家还要种菜、种花生、种玉米………别人家有的农作物,我们家几乎都有!还喂了三十多个鸡,用来生蛋给孙子外孙吃,说有营养还吃得放心。谁都劝不了她!穷怕了的她,总是担心自己成为我们的负担,所以只要她还能干,就自己挣钱,不麻烦我们,也从不伸手管我们要钱。我们给她的节假日费、生日费,考虑到我们有小孩了,她都想尽办法还给我们,只留下一两百。
最近父亲身体不好,在粤北医院住了半个月,回到家已经又躺了半个月。可是母亲没有怨言,还是忙前忙后地照顾他,给他煮饭煎药。还要带侄子,干家务,干工地的活。
我心里其实也特别不是滋味,花甲之年的母亲,没享过一天清福。这会儿她的白发更白了,人更瘦了,手更粗糙了。我希望生活能够对她好一点,让她身体健康,长命百岁。我们也要尽自己所能对她更好一点,让她不再忧虑。可伶天下父母心!

母女关系
作者: 崔小林
分开十五年后,我和我的母亲重新生活到了一起。经过了七年的磨合,我们之间的关系也从开始时的剑拔弩张,到现在的彼此适应。尽管这一路走来,我们之间摩擦不断。
负责任地说,母亲是世界上最心疼我的人,我也是世界上最心疼母亲的人。只是不知怎么的,一向与人为善的我,在母亲面前性格最为暴躁。矛盾的是,内心深处,我对母亲最是依恋。
都三十一岁了,很多时候我还像个长不大的孩子。回到家里的第一件事情就是问我爸:“我妈呢?”。如果家里一个人都没有,我就会打电话给母亲,问到:“妈妈,你在哪里?”或许,是因为这平常的亲情来的太晚,真到了断舍离的时候,我却成了那个最放不下的人。
小时候的很多事情都记不得了。与母亲在一起的回忆更是少之又少。好像是有那么几件事吧!妈妈等我回家吃饭,妈妈为我洗头发,妈妈责骂我不听话,妈妈给我寄新衣,妈妈给我打电话,妈妈为我炸鸡翅。那时的我也很是活泼开朗。
怎奈,原本一个快乐的孩子却因为父母的背井离乡彻底改变了性格,甚至关闭了心门。不让任何一个人闯入,也不相信任何人。总以为只有好好学习、好好听话,我才是爸爸妈妈的好孩子。我也果真是一个乖孩子,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学习成绩是提上去了,我却变得越来越压抑,越来越不快乐。一个朋友都没有。心事牢牢地被积压着。念到大三的时候,在压力与自信彻底崩盘的背景下,我开始怀疑自己的存在:人活着是为了什么?人为什么要活着?如果不做人,该有多好!
为了让我重燃对生命的渴望,我的父母带我四处求医。因为药物作用,我也从一个清瘦的姑娘变成了一尊庞然大物。这一变就是整整十年。一个女孩最美的年华也因此被葬送。状态很糟糕的时候,我的父母将我下嫁。他们或许只是朴素地认为,能有个人接受不完美的女儿,让她有个遮风避雨的家,挺好。但是他们不知道的是,这样的草率了结对女儿的伤害有多大。好在女儿生来倔强,最终还是摆脱了父母的安排。拖着伤痕累累的灵魂重新寻找生命的源泉。饱受歧视与轻视的我幡然领悟:女人一旦被贴上了某种固定的标签,想要撕掉它真的好艰难!有一种蚀骨挖心的痛楚,有一种三世轮回的虚幻。
当我深陷泥潭时,我不认为我的父母对我好,我甚至以为我的不幸都是他们造成的。我们的亲子关系非常紧张,说是仇视也不为过。我埋怨父母给不了我爱,给不了我理解,给不了我一个快乐的童年。我经常咆哮:“如果你们不能好好养我,为什么要生我?如果有来世,我就是当一个动物,也不当你们的女儿。”那时的我,根本就不会去顾忌父母的感受,我完完全全地沉浸在生的苦痛与死的悲凉中。我更不理解什么是亲情,什么是家人,什么是爱。
2012年的夏天,我的父母回到了我的生活里。除了正常的上班,基本上都是围绕着我转。就算是铁石心肠,也有被融化的时候。渐渐地,我开始重新认识我的父母,认识我自己。每一对父母都是第一次做父母,每一个儿女也是第一次做儿女,谁又能保证不犯错呢?知错就改就是好孩子。同样的,知错就改就是好父母。对外人的伤害我都能放下芥蒂,那为什么我不能宽容一点?扪心自问,包容我的父母不正是在包容不成熟的自己吗?
和母亲朝夕相处的七年里,我见证了她工作的艰辛和生活的不易。母亲一没嫁给一个好男人,二没生个好女儿,三还本性善良而懦弱。从小到大,母亲总是教育我要替别人考虑,纵使牺牲自己也要照亮他人。未成年以前,我认为这些都是好品德,也是好性格的表现。进入社会以后,母亲给予我的为人处世之道却成为“人善被人骑”的祸根。即便是婚恋观上,也是深受其害。善良的的确确是一件好事情,也很值得推而广之。然而,多数的情况是,对别人的善良就是对自己的残忍。我在感恩母亲赐予我正能量的同时,我又埋怨她不够腹黑。培育出的女儿,三十多岁了,还像三岁小孩一样单纯。我的朋友很少,最近的最亲的好朋友竟然是姐姐家的两个孩子。
我的母亲是一个平凡又伟大的女人。在丈夫碌碌无为时,没有想到过抛夫弃子。在女儿被医学宣告没有希望的时候,她还在傻傻坚持。在同龄人不用奔波劳累时,她还在燃烧余热,一心为家。在亲戚朋友需要帮助时,她总是那么果断干脆。她的心里永远装着别人,留下最小的角落给自己。
现在的我,希望的最多的就是,我的母亲能够健健康康,平平安安。若是能长命百岁,就更好了。身为女儿的我,总有一天会拔尽心里的刺,一门心思的孝敬她。
或许,从骨子里,我最像母亲。
说不定,活着,活着,我就成为了我的母亲。

(图文来源于诗的红三角,责任编辑:桂汉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