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风知有意 水乡尽清华
—-梦里水乡游记
文/石会文
六月生烟,七月流火,即便这样,仍拦不住我们回家乡去梦里水乡一游的心念。
驱车来到景区,接待我们的是景区的赵书记,他告诉我们,景区原来是一个五七干校,后来改作林场,又从林场改造成今天的梦里水乡景区,算是脱茧成蝶了。
梦里水乡,带着浓浓的乡情水韵,充满弥幻与遐想的名字。好一个梦字,便给了水乡千样神奇、万种风情。
让我们意外的是,拉开景区帷幕的竟是一个园柱形的庞然大物,足有半个蓝球场那么大,巍然伫立,赫然显目,园柱体上写着五个红色大字:天下第一蒸。
导游说,这个蒸笼蒸出的“沔阳三蒸”一次可供千人食用,故名千人宴,创了吉尼斯记录。想那开宴的场景,该是何等气势,可惜我们没能碰上。
说起“沔阳三蒸”我们这些老沔阳人还是知其来历的,孩提时就听到了这样的传说,“沔阳三蒸”是汉王陈友谅的夫人发明的,原本是战乱时用米粉蒸菜借以充饥的,后来逐渐发展到蒸肉、蒸鱼,随着历史沧桑的演进,却成了今天的美味佳肴。我想,仅此天下一蒸,便会迷倒无数游客。
走过一座拱形石桥,便是荷塘村了。荷塘村其实就是一个美食村,青一色的农家风味,本土的、外地的都有,那野的、鲜的真让你欲罢不能。
荷塘村也是一个秀美怡人的地方,看那桥下流水清澈如镜,轻风扶过,荡起碧漪浅浅地舔着岸边的芳草,仿佛细语呢喃,倾诉水乡的脉脉柔情。水面上偶见几支轻风摇曳的碧盖、菡萏,一抹喜迎游客的妩媚娇容。粉红的、粉黄的、粉白的,开着的艳笑可掬,娇媚如姬,含包的如豆蔻羞涩,楚楚袭人。此时,我才感受到了诗人写荷为什么总爱称芙蓉醉的缘故了。
荷塘村的路有点特别,用青瓦镶成的花案铺就,典雅得让人不忍足踏。路的两旁是一排排比栉错落的青瓦平房,房檐下挂着各式彩色幡旗,一派明清风韵。让我感到新鲜的是,在这一排排青瓦灰墙飞檐的建筑中,居然还有几间土墙茅草农舍相间其中,门前挂着几近失传的马灯、蓑衣与农具,深深地印着远古的烙印。我们仿佛在历史的长河中穿越,感受史由沧桑的变迁。
也许是我们来得太早,荷塘村的商铺都没有开门,但我们能从门前摇曳的幡旗知道他们是卖什么的。
啊,清水房前过,幡旗门前摇,柳枝池边飘,芙萏水上撩的水乡情韵,已让人如痴如醉。
过了荷墉村,便登上了游船,这游船不是周庄、同里那样的乌蓬船,倒很像嘉兴南湖的红船,想到红船,不免生出敬畏之心。船上就我们几个同行的老乡,倒也十分自在。
游船在湖上悠悠漫行,泛起一层浅浅的涟漪,渐渐在远方消失,静静的湖水在微笑。
湖的远方,停泊着几艘竖着高高桅杆的大型木船,它的伟岸与沉稳,不禁让我想起了郑和下西洋的那段光辉历史,仿佛郑和就是乘着这支船,就是从这里出发远行的。古老的东西,总让人去追忆历史,这也许是人之渐老的缘故吧。
不经意中,从我们身边漂过一支竹排,竹排上站着一个长衣少女,婷婷玉立,轻衫飘逸,横笛杨曲,悠悠笛声,入耳消魂。我们情不自禁地向姑娘挥手,姑娘微微点头,渐渐在浪花中远去。我在感叹,只有人与自然的和谐,才是最美的画面,才是放开心扉、融入自然的天成风光。
游船向一个竹林遍布的岛边开去,导游向我们介绍,这是竹岛,满岛都是苍翠碧染的竹林,连亭阁都是竹子做的。湖上一共有十二个岛,如玉兰岛、樱花岛、牡丹岛、梅花岛,一岛一花,四季都可一睹九英芳蓉。岛上建有风格各异的亭台楼阁,还有水车、风车,长廊相间。我望着那高高旋转的风车,仿佛把我们带进了西班牙水乡庄园的异国风情。这一岛一花,一岛一景的创意,把湖面装点得如此娇美秀丽。
接着,游船把我们带入了一片森林,一下让我们惊呆了,这林在水中生,船在林中行,鱼在水中游,鸟在林中鸣,斜阳林中照,笑语云中扬的景致,是何等美妙神奇。更有鸥鹭、水鸟、野鸭穿行于林水之间, 一幅典型的亚马逊河的湿地景观,让我们这些自以为颇有见识的老家伙也目瞪口呆了。啊,江南何处有风光,梦里水乡瑶池旁。
看到我们一脸惊诧的神情,赵书记告诉我们,这片森林叫池杉林,都是当时五七干校的学员们栽的,已近六十年了。哎,六十年的风雨磨砺,它们已成粗壮伟岸之林,诚感前辈们在那段艰辛的岁月里,给后人留下了这份撼动灵魂的财富。
赵书记还向我们介绍,池杉喜水,长在水中是它与生俱来的本能。池杉随着季节变化,呈现各异景色。春吐嫩芽,清翠欲滴;夏露苍葱,生机盎然;秋显暗橙,满枝全黄;冬挂白雪,银装素裹。一季一景,各领风骚。据说这就是池杉精神,将葱碧化为烈火,生命永恒。真怪我的孤陋寡闻,对大自然的认识显得肤浅,不解池杉风情。
我们是从牡丹岛上岸的,可惜牡丹早已谢去,只留下一片坚守生命的枯枝败叶。其实无需感叹,它们体腐化为尘泥,正蕴育着新的娇容。
在岸边,我看到了熟悉的乌蓬船,一只小船,一位船夫,守着静谧,向我们张望,他在干什么?想着什么?这也许就是诗与远方。
倒是他的静守,勾起我儿时的记忆,咯吱咯吱的浆声,划破湖水,扬起浪花,去挖沙,去割草,去城里见世面,去外地念书....摇着童年的梦。
在一片草坪上,我们看到了一些好像用集装箱做成的房子,导游说,这是野奢度假营地,由一百多个箱屋组成,有美式的、欧式的、中式的,还有现代风的,屋里浴室、厨房、卧室、电视一应俱全。躺在床上,透过琉璃房顶,还可以看到夜空的星星。城里人见到星星,实在是一种奢华。
随后,我们改乘游览车在沿湖绿道缓行,绕湖一周。此时,只听一声汽笛长鸣,一辆小火车从我们身边姗姗而过,吐着白雾,又渐渐消失在雾中。这情景,仿佛又让我们进入上世纪二十年代的工业革命时期,这穿越时空的感受,如梦幻一般。
我们在一个栈道口下了车,沿着栈道向森林深处走去,笔直平坦的木质栈道,望不到尽头。栈道两边排列着整齐的池杉,横看成条,竖看成线,伸向远方,酷似那千军万马排成的方阵,威武雄壮,浩气长空,等待游人的检阅。望着这些庄严肃穆的“战士”,我们似乎感受到了一种至高无上的礼遇。
信步来到栈道的尽头,是一个木质的水上广场,广场中央有一个园形平台,想必是文艺演出的地方。
果然,一位身着红衫的少女,正在抚琴,悠悠古筝,窕窕少女,清清湖水,葱葱水杉,伴随另一位黄衣少女娇姿起舞,我身感飘然而升,如入九天瑶池。
此时,我想起了唐代诗人韦庄的“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这不正是我之感慨?
谁说开发与环保相悖?谁说人与自然难以共生?梦里水乡给了我们一个明确答案。
啊,烟雨涟漪,湖光潋滟。石桥弓影芙蓉艳。乌蓬横笛倩姿俏,水车旋地蓝云念。池木参天,碧林远渐。船行林海葱茏掩。水乡梦影考词人,一花一草藏心惦。谨以一首《踏沙行》浅表感怀。

●作者简介:石会文,银行高管退休,大学,高级经济师。中国金融作协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武汉作协会员,武汉散文学会会员,《中国乡村》杂志认证作家,《首都文学》《现代作家文学》签约作家。退休后偶有写作。在若干纸刊和微刊上发表文学作品三百余篇。曾获省报告文学二等奖,中国乡村杂志诗歌一等奖、散文优秀奖。现代作家文学散文一等奖,荷莲杯全国散文二等奖,当代作家诗歌一等奖。出版散文集《那是白鹭飞翔的地方》在《人民日报》、《新华社通讯》、《经济日报》、《金融时报》发表杂文、通讯、诗歌十余篇。在《经济研究》、《金融研究》、《中国金融》发表论文二十余篇,并出版经济专著两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