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越胡老师简介:
高越胡,现央企国能供职。兼康巴什散曲主编,内蒙古散曲工委副主任。师从南广勋导师。1994年始发表古体诗词作品。有诗词曲赋在人民网、光明网及中华诗词学会杂志发表。摄影作品获展亚洲文化节。所主编北梅园诗社微刊曾获地方总工会《终身学习品牌项目》奖励。系中华诗词学会会员,省市级作协会员。已出版诗、散文两书。获全国企业文化先进个人等荣誉。

〔越调•柳营曲〕获国奖群舞《马铃儿摇响幸福歌》在铁马广场演出印象(三重头)
文/高越胡
套马
定骕骦,认铃铛。骅骝圣封查干王。廿四乘黄,九九金刚。扎格勒驰双。撒欢逗马风香,逮驹套马杆长。虎头铃又响,龙骐骥难防。“哐!”,两队马归航。
上岗
舞步庄,快行狂。生驹练成皆上岗。保卫边疆,文艺食粮。听号令担当。追云边哨阳光,舞歌基地徜徉。龙传人果敢,蒙古马坚强。“尝!”“马奶酒真香!”
联舞
呼麦昂,马琴扬,红湖一家南北享。铁骑珂玱,人马铿锵。敕勒映沙冈。抖鬃伴当龙骧,弯弓踹镫银枪。的卢绝影快,照夜玉狮翔。“缰!”,“一啸胜为王!
沈来宽老师点评:
这首三重头曲,写的是看了一场赛马舞蹈表演后的观后感,且是一场“群舞”,非真正竟义上的赛马比赛。这如同听了二胡曲《赛马》以后的听后感,只不过一个是听觉艺术,一个是视觉艺术罢了。另外我们细看曲中的一些词语,如:“舞步庄”、“文艺食粮”、“舞歌基地”等,亦可看出端倪。我们只要紧紧把握住这一点,许多问题即可迎刃而解。
据说作者写了四组“红湖铁马群柳营曲",这是第四组。该曲赞扬了伊金霍洛旗乌兰牧旗表演的《马铃儿摇响幸福歌》这个舞蹈。这个舞蹈在甲辰年春节前获得第十四届中国舞蹈荷花奖第一名,而其余获奖者均为国家级舞蹈专业学校或单位。一个县级舞蹈队,竟能战败国家级舞蹈队,实属难能可贵。故曲作者感慨而系之,特写了这组曲来赞美之。
舞蹈是一种表演艺术,是使用身体来完成各种优雅或高难度的动作,一般要借助道具和音乐伴奏,它是以节奏的动作来再现生活的艺术形式,属于一度创作。当看了舞蹈表演后,再把它转换成词、曲的文字形式,则属于二度创作。它既要把舞蹈中表现的生活转换过来,还要加入曲作者自己的想象成分。它既是一种艺术化的过程,也是一种抽象化的过程。所以,这类作品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因为它们中间又隔了一层艺术。这有点象题画诗,既要理解画中内容,又要再现画中场面,还要拓出画面之外。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一诗,就是典型一例。
先看第一首曲。这首曲表现舞蹈中的套马场面,其中想象的成分居多。没有想象,就没有艺术。写得太实,则黏皮带骨;写得太虚,则捕风捉影,妙在不即不离之间。曲中的骕骦、骅骝、查干王、乘黄(又叫飞黄,参看飞黄腾达成语)、札格勒,还有后两首曲中的骐骥、追云、龙骧、的卢、绝影、照夜玉狮等,皆为神马或骏马名。在今天的现实生活中,它是不存在的,它只是神话传说中的代名词,是历史的缩影。作者都巧妙地把它们拉进来,为我所用。其中“廿四”是指这场舞蹈由24个舞蹈队员组成,“九九”是指99匹马,或指成吉思汗的99个禁卫军,乌兰木伦湖广场有99匹铁马。
再看第二首曲子。该曲表现的是骏马在各个不同岗位上的突出表现。它们有的是边防战士巡逻时所乘的战马,有的是乌兰牧骑文艺工作者的坐骑,而“舞步庄”则是马术比赛时的马,还有的是歌舞基地的名星,尤其是马奶酒,更是找不到任何替代品的。这一部分基本是写实,徐徐道来,如数家珍。随着现代交通工具的发展,马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前途黯淡,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连牧民们放羊,也是骑摩托的。但是在某些特定的领域,它还是有其特殊的用场的,它们有了重新上岗的机会。“龙马精神”,是汉语中一个成语,它是用来比喻人旺盛、奋发向上的精神的,这里我们直接用来形容马,那应该是物归原主,原汁原味了。
最后看第三首曲子。“联舞”是指舞蹈者与铁马广场的铁马联袂起舞,马中有人,人中有马。人马共存,人马共舞,人马和谐,真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物我交融,物我一体。这一部分是想象和比拟的融合。“呼麦”是一种民间音乐,本为阿尔泰山原住民族创作的一种神奇的歌唱艺术,也是蒙古族最古老的艺术形式,再加上蒙古族特有的乐器马头琴的伴奏,更具地方风味,更接地气,一股羊膻气扑鼻而来。其中“龙骧”本是古代将军的封号,三国时蜀国关兴曾封此号,此指良马;“玉狮”本为唐代用白玉做成的玉兽,此亦指骏骥。
这首三重头曲词中,虽未出现赛马的场面,但整个舞蹈却是围绕赛马这个中轴钱展开的,作者的十二首曲中,也与赛马有着丝万缕的联系。总之,万变不离其宗,马既是这个舞蹈的灵魂,也是词曲作者的精髓所在。

沈来宽老师简介:
沈来宽,1954生,乌兰察布市察右前旗人,1997年被评中教高级教师。1973年参加工作,2014年退休,退休后又返聘于各学校6年,先后在讲台辛勤耕耘47年。1985年乌盟师范毕业,自学并毕业于内师大函授部中文专科和本科专业。先后在三号地学区、前旗职业高中、前旗一中任教。曾荣获过盟级优秀教师之称号。任职期间以及退休后,一直坚持业余创作,三十多年笔耕未辍,前期以学术论文、散文创作为主,后期以诗歌创作为多。

主播简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