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古代史简介
作者:妙之门
在远古时代,以色列是一个很小的游牧部族,起初生活在幼发拉底河东岸。大约公元前两千年,以色列人越过幼发拉底河,迁徙到了巴勒斯坦。巴勒斯坦地区当时称作迦南(我国天主教译作“客纳罕”)。以色列人来到迦南后,便与土著迦南人为争夺领地发生了争斗。经过多次较量,最终以色列人在迦南有了立足之地,从此便繁衍生息在这个地方。
以色列人立足迦南后,经过七八百年的发展,形成了十二个支派(部落),并由原来的游牧社会进入了半农半牧社会。
公元前1223年,古埃及法老征服了整个迦南地区,并于公元前1221年立碑宣称“以色列已化为了废墟”。然而,以色列人并没有绝灭,他们依然在迦南顽强地生存着。到公元前12世纪,塞浦路斯岛上的非利士人,赶走埃及人侵入了迦南。从此,以色列人又生存在菲力士人和土著迦南人的夹缝中。也就是这个时候,迦南地区被改称巴勒斯坦。自公元前1050年,以色列人为摆脱异族的压迫,各支派在先知撒母耳领导下,开始了民族解放斗争,经过二十年的不懈努力,以色列分散的十二个支派逐渐联合起来。也就在这个时候,即公元前1030年,撒母耳觉得自己年事已高,已经力不从心,便主动将以色列王,让位于便雅悯(本雅明)支派的扫罗,由扫罗完成他未尽的事业。扫罗又经过二十年的奋斗,终于将以色列十二支派,联合为南北两大集团。北方集团拥护扫罗为王,南方集团则拥护大卫(大味)为首领。就在这一年,扫罗与非利士人会战于基利波山,不幸壮烈牺牲,以身殉国。
扫罗牺牲后,由大卫继承扫罗的事业。大卫南征北战,又经过7年艰苦卓绝的奋斗,终于在1003年将十二个支派统一起来,建立以色列王国,定都耶路撒冷。大卫是一位英明的国王,他对内休养生息,发展生产,对外巩固国防,扩展领土,逐渐将以色列建设成为,雄踞于地中海东岸的一个强盛国家。大卫在位34年,于公元前970年驾崩,他的继承者是他的儿子所罗门(撒罗满)。所罗门在他父亲奠定的宏业基础上,重新划分十二支派的领地后,便开始进一步发展生产,并组织商队开拓国外贸易,以繁荣经济。同时,频繁开展外交活动,南方与强邻埃及联姻,北方与推罗(提落)联合,共同发展海上贸易。这个时侯国势蒸蒸日上,成为以色列王国的黄金时代。可惜的是,所罗门到了晚年日渐昏聩,开始不务国事,整天沉湎于酒色,使得吏治腐败,国库空虚。如此一来,他不得不加重人民的负担,以奴役百姓来维持自己的统治和腐化生活,从而使得南北两大集团的矛盾加深。就在政局将要发生动荡之时,所罗门于公元前930年去世,由他的儿子罗波安(勒哈贝罕)继任以色列国王。由于所罗门晚年动摇了国家的统治基础,其子罗波安又统治乏力,统一的以色列王国很快发生了分裂。南方集团由原来的大卫家族统治,称谓犹大王国;北方集团继续称以色列王国。从此,分裂的以色列人便一蹶不振,又沦落为弱小民族,倍受强邻的欺辱与蹂躏。

北方集团建立的以色列王国一直政局动荡,篡权弑君频仍,二百年间竟然更换了19个王朝。终于在公元前722年被亚述帝国灭亡,有两万七千以色列人被掳往亚述。南方犹大王国虽然政局比较稳定,但由于人少地薄,国力不足,政权日渐衰弱,终于在公元前586年被新巴比伦王国占领,同北以色列王国一样,也没有逃过覆灭的命运。南方犹大王国被占领后,耶路撒冷的犹大王室、贵族、祭祀、工匠均被掳往巴比伦。史称这批被掳的以色列人为“巴比伦之囚”。这批“巴比伦之囚”,直到公元前538年,因泼皮帝国取代新巴比伦,才在第二年返回祖国。他们返回耶路撒冷后,为了重建国家,一面恢复经济,一面恢复自己的宗教生活。在宗教方面,他们重建耶路撒冷圣殿,并编纂《梅瑟五书》。然而,就在耶路撒冷圣殿修复期间,其宗教内部却发生了分裂。事情是这样的,“巴比伦之囚”拒不接受,公元前722年被掳往亚述的北国以色列人,理由是这批人被掳到亚述后,曾与外族人通婚,已经族种不纯,且又掺杂了其他宗教信仰,被称为“撒玛利亚“人。因此,巴比伦之囚”认为,这批撒玛利亚人失去了做以色列人的资格。然而这群撒玛利亚人却认为,他们依然是以色列人,同样具有参加修复耶路撒冷圣殿的义务,享有犹太教信仰的权力。由于“巴比伦之囚”拒绝撒玛利亚人的要求,撒玛利亚人便对耶路撒冷圣殿工程进行干扰,并且蓄意向当时的统治者——波斯王,诬告“巴比伦之囚”要谋反。但撒玛利亚人这一图谋没有得到波斯王的支持,他们只好在基利心山(革黎斤山)另建圣殿,以便与耶路撒冷圣殿相对抗。就这样,同属以色列人的“巴比伦之囚”,与“撒玛利亚人”,在宗教上正式分裂。有意思的是,不久,“巴比伦之囚”中的一些人,甚至包括一部分祭司,也开始与外族人通婚。如此一来,激怒了那些保持血统上纯净、宗教上纯正的以色列人。他们开始自称为“犹太人”,并将他们信仰的宗教正式定名为“犹太教”,从此,人们开始用“犹太”一词替代“以色列”一词。
正当以色列人之间还在波斯帝国统治下喋喋不休争斗时,公元前332年,马其顿王亚历山大攻占了巴勒斯坦,耶路撒冷又一次遭到异族的洗劫。当亚历山大灭波斯,建立了横跨欧亚非大帝国后,开始在境内强制推行希腊文化,对犹太文化传统造成了严重破坏。到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病故,其大将托勒密和塞琉古,将帝国一分为二,分别在埃及建立托勒密王朝,在叙利亚建立塞琉古王朝,双方为争夺巴勒斯坦的统治权不断进行战争。从此犹太人又周旋于这两个大国之间,就这样又苟延残喘了一百二十多年。到公元前200年,塞琉古王朝占领了耶路撒冷,开始在以色列大力推行希腊化。尤其是叙利亚王在公元前175年,下令禁止犹太人守安息、行割礼和读《摩西五经》,同时没收耶路撒冷圣殿的财产,甚至把圣殿改为宙斯的庙宇,企图消灭犹太文化。然而,一部分被称作“哈西典人”的虔诚犹太人,为了保持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他们逃入狂野而离群索居。八年后,犹太人不堪忍受这种压迫,在祭祀玛塔提亚率领下,为争取宗教自由和民族独立,发动了史称“瑪加伯革命”的民族解放战争,犹太起义军很快就在公元前165年收复耶路撒冷,随即洁净圣殿,恢复对耶和华的祭祀。起义军又经过长达二十多年的浴血奋战,到公元前142年终于迫使叙利亚承认犹太王国独立。
犹太王国独立后,在公元前128年征服了撒玛利亚,并摧毁了撒玛利亚人在基利心山上的圣殿。这样一来,也就加剧了犹太人与撒玛利亚人的敌对情绪。
到公元前一世纪初,罗马在欧洲崛起,很快征服了叙利亚。正当这个时候,犹太统治集团发生内讧,两个集团相持不下,竟然在公元前63年,双方派出代表赴叙利亚,请求罗马住叙利亚将军庞培调停。庞培借机出兵巴勒斯坦,占领耶路撒冷后,将犹太王国变成了自己的傀儡,就这样,犹太人民族复兴的美梦又一次破灭了。
犹太人在罗马的统治期间,有一个精明能干的以东人叫希律(黑落德),获得了罗马帝国的信任,于公元前39年被罗马政府封为犹太王,史称“大希律”。大希律掌权后,一方面为了取悦罗马皇帝,在地中海东岸修建了一座希腊化港口城市,另一方面,为了笼络犹太人心,用十年时间重修了耶路撒冷圣殿,同时他利用自己的政治影响力,在罗马保护犹太侨民。这些措施大大地缓解了犹太人对他的抵触情绪,巩固了他在以色列的统治地位。尽管如此,犹太人反抗罗马的民族斗争并没有停止。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就在大希律——黑落德去世的前两年,即公元前6年,耶稣出生在以色列一个虔诚的犹太教徒家庭里。
公元前4年大希律去世后,巴勒斯坦地区一分为三,分别由他的三个儿子统治。希律.亚基老统治包括撒玛利亚的巴勒斯坦西南部;希律.安提帕统治加利利和屁里亚一带;希律.腓力统治以土利和特拉可尼一带。公元6年,犹太人不堪忍受希律.亚基老的暴虐统治,向罗马政府情愿,凯撒大帝趁机废除亚基老,派总督驻节凯撒利亚直接统治该地区,并发兵进驻耶路撒冷。
到公元8年,犹太人为了反对罗马政府的税收政策,打出“上帝以外没有王”的口号,爆发了以犹大为首的犹太民族大起义。起义军遭到罗马政府军队的残酷镇压,2000多名起义者被钉在十字架上。于是,残余的起义者转入地下,他们组成奋锐党(热诚者)继续反抗罗马的统治。
说到这里,我们不得不交代一下当时犹太的社会结构。
犹太人通过长期的民族解放斗争,各种政治势力在分化组合过程中,到公元一世纪逐渐形成了五大主要集团。
1、撒都该派
撒都该派是罗马统治下的既得利益者,其成员全部是祭祀和贵族。该派主张与罗马统治者妥协,不参加民族解放斗争。他们为了维持其垄断圣殿崇拜的特权,也强调《摩西律法》的权威,但不相信复活、灵界和天使。
2、希律党人
希律党人其实类似于我国的汉奸,虽然他们也是犹太人,却一方面拥护希律王朝,一方面又积极配合罗马政府对犹太人的统治。但该派人数不多。
3、法利赛派
法利赛派的成员大部分是平民,也有少数犹太经师,以及富商和中产阶层知识分子。所谓“法利赛人”,意为“隔离者”,他们为了在文化与宗教方面维护犹太教的传统与生活习惯,因此强调与异己者划清界限,来反对希腊化。由于他们一丝不苟地遵守《摩西律法》,为保持本民族的特色而身体力行,被誉为犹太的正统派。法利赛派原是犹太民族复兴运动的中坚力量,但由于在武装斗争中屡遭挫败,后逐渐转入合法斗争,对罗马统治者采取不合作、消极抵抗的方式。法利赛派主张自食其力,其成员大都掌握一门技艺,属于吃穿不愁的中产阶级,很受人们尊崇。法利赛派在耶路撒冷,虽然只有总人口的十分之一,但却是议会的多数派。他们组织有自己的社团,社团首领多为犹太教经师。法利赛派定期在安息日前一天的晚上聚会,以宣讲该派的宗旨。法利赛社团对要求加入者的审查非常严格,通常要对加入者进行半年到一年的考验,当证明加入者确实能够严格遵守《律法》后,还要经过在经师面前宣誓,方可成为其正式成员。法利赛派虽然堪称正统,但他们也有一个弱点,就是过于追求形式而忽略本质。如他们头戴经匣,匣内有一小块羊皮纸,上写经文“耶和华我们的上帝是唯一的主。你要尽心、尽性、尽力爱耶和华你的上帝”。由于他们过于追求形式,从而流于教条主义和繁琐主义,甚至有人变得傲慢自义,失掉了敬虔精神而哗众取宠,因此耶稣指责他们是“假冒为善的人”。
4、奋锐党
奋锐党人是激进的犹太民族主义者,主要由游民、乞丐、贫苦的手工业者和小商贩组成。他们除了尊崇耶和华为上帝以外,不再承认有任何权威。他们认为,不服从罗马政府法令,不向罗马政府纳税,就是爱国,就是在维护犹太教的尊严。他们还认为,要实现犹太民族的解放与复兴,必须采用暴力手段推翻罗马的统治。因此,他们激烈反对撒都该派的妥协投降,同时鄙视法利赛派的消极抵抗。奋锐党于公元8年,在加利利领导组织暴动反对罗马失败后,以旷野和山洞为基地,继续以暗杀罗马政府官员的形式进行抵抗,到一世纪二十年代,他们又酝酿了一次全国性的大起义。
5、艾赛尼派
艾赛尼派由哈西典人组成。哈西典人起源于公元前二世纪,这些犹太人为了逃避当时叙利亚人的迫害,遁入旷野和山洞,与外界不相往来,组织成独立的社团,到公元一世纪,该派人数已发展到四千余人。他们在政治上反对异族压迫,反对撒都该派的妥协投降行为,但又反对用暴力手段争取民族解放。在宗教生活上,强烈抗议撒都该派祭祀贵族把持耶路撒冷圣殿,拒绝到圣殿献祭。在经济上实行共产主义的公有制,所有私人财产必须全部上交社团,参加社团的“共食”。社团成员人人平等,均参加生产劳动,强调自食其力不蓄奴,提倡或严格禁欲。
艾赛尼派内部分两大社团,一个是艾赛尼社团,一个是库姆兰社团。其主要区别有二,艾赛尼社团允许其成员到圣殿进香,而库姆兰社团不允许。艾赛尼社团不允许成员结婚,社团内无女性,用收养男童的方法保持社团的延续;而库姆兰社团则允许其成员结婚,以维持社团的延续。
犹太人内部虽然因政治利益、宗教信仰方式、社会地位不同,而化分出不同的社会团体和党派,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理想,那就是“弥赛亚的期望”。
说起弥赛亚的期望,它是以色列人能够百折不挠的精神支柱。以色列人认为,耶和华是统治世界万国的唯一真神,而以色列又是天主——耶和华的唯一“选民”。由于耶和华上帝最宠爱犹太民族,因此上帝耶和华就是以色列的保护神。他们顽固地认为,上帝曾与他们订立了“西奈盟约”,而犹太人之所以经历一次又一次的蒙难,是因为犹太人背离了盟约,遭受惩戒是应当的。他们还顽固地认为上帝耶和华是决不会背弃“西奈盟约”,只要犹太人悔改了,上帝耶和华一定会派一位大卫式的英雄来拯救他们。而这位大卫式的英雄,犹太人称之为弥赛亚,亦译作默西亚,后来希腊文译作“基督”,意思是救世主。弥赛亚在以色列不同的历史时期又有着不同的内涵。在以色列人被掳往巴比伦之前,弥赛亚是指一位贤明的国王,每逢国难当头,重大自然灾害或统治者极度腐化,民不聊生的时候,总会有所谓的“先知”跳出来,宣称灾难的原因是以色列背离了上帝,他们一方面评击统治者的腐化堕落,号召以色列悔改,一方面又反复强调上帝给他们派遣弥赛亚的应允,甚至还一本正经的宣布弥赛亚降临的各种细节,从而鼓舞人们进行生存斗争的信心。到“巴比伦之囚”时期,弥赛亚的内涵则是一位解救犹太人于水火的民族救星。这时的弥赛亚期望,便成为了凝聚犹太人抵御外辱,进行生存斗争的精神支柱和民族复兴运动的旗帜。从以上的弥赛亚期望,我们可以看出,它的政治现实含义大于它的宗教抽象含义。前文有述,在公元前二世纪中,叶瑪加伯革命取得胜利后,全体犹太人曾欢欣鼓舞,认为上帝关于弥赛亚的应许实现了。然而好景不长,这次胜利不过是昙花一现,犹太人又陷入了深深的民族灾难之中,面对残酷的现实他们惶惑了。就在这个节骨眼上,以色列社会上出现了《但以理书》(《达尼尔书》),作者在书中预言了弥赛亚的到来,他是一位驾着祥云,从天而降的“人子”,这就给弥赛亚注入了新的宗教内涵。不久又出现了《以诺书》,该书作者进一步把“人子”描绘成一位超自然的人物,是上帝派来执行末日审判,创造新天地的弥赛亚。到公元前一世纪中叶,又出现了《所罗门赞美诗》,预言上帝派来的弥赛亚是大卫的后裔,任务是扫除耶路撒冷中的异教徒,使流亡各地的犹太人重返应允之地。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历史一次有一次让犹太人关于弥赛亚的期望落空,到公元后一世纪,在艾赛尼派中,又出现了“公义之主”的信念。这位“公义之主”,并不是复兴犹太民族,建立大卫王国的民族英雄,而是一位为正义遭迫害致死的宗教领袖。他们相信这位受难的“公义之主”,不久将再次降临而统治世界,审判万民,只有皈依他的人才能得救。如此一来,弥赛亚的就渐渐接近耶稣基督的形象了。犹太人关于弥赛亚概念的内涵发展到这里,基督教也就呼之欲出了。
基督教原是犹太教徒耶稣创立的,可以说基督教脱胎于犹太教。而耶稣创造基督教最伟大的功绩,是把弥赛亚这个救难于以色列的民族英雄,变成了世界的救世主,他从犹太教这个以色列的国教分化出来,提升为具有普世性的基督教。
由于基督教脱胎于犹太教,它的圣经便由两部分构成,即《新约》和《旧约》。《新约》是耶稣以他的血和肉与上帝订立的盟约,《旧约》是犹太教经典——以色列人与上帝订立的《西奈盟约》。
作者简介
李振宽,网名妙之门,毕业于河北地质学院。热爱国学,致力于传统文化,以及哲学、中医科学性的研究,写有多篇相关学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