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注《老庄》
文/汪莹
我对老子的了解,始于高中时,从读本内容中看到老子对于圣人之治的论述,“绝圣弃智,民利百倍”,对他的近乎“毒”的观点产生了兴趣,粗略地看了一遍道德经,读后只感觉现在提倡儿童读背道德经的风尚实在荒唐;读庄子则是受到高中同桌的影响,翻了几页,是小寓言故事,又都是文言,有趣者确实有趣,但也有很多是实在读不下去的。只能四处找着解释,这些解释又有矛盾之处,就搁置了。后来读《沉思录》,只觉得相隔千里、相距百年,庄子与奥勒留的观念多是有一些相像的,“最长和最短的生命就如此成为同一”与“齐彭殇”在字面上有惊人的相似性。
我开头说觉得儿童读道德经的风尚实在荒唐,是认为身处春秋战国时代,被当时“无义战”的黑暗现实浸染的藏书官老聃,他心中的“道”与“德”,与我们现在的“道德”内涵和适用范围应当是完全不同的。他说“强梁者不得其死”,又说“上善若水”,他不要坚强的有为,他要柔弱者无为才能处上,又用无为来达到无不为的最终目标。因此我觉得,简单用“无为而治”来概括他的思想,其实或许与他的想法南辕北辙了。
后来又在道德经版本的相关科普中了解到,道德经历史上大致分战国楚简、西汉帛书、东汉河上公本、魏晋王弼本四种,前两种称古本,后两种称今本或通行本,通常情况下古本比今本更接近原著的真实内容,而今本中“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等论述,古本中弃绝的则是“智辩伪虑”,如果以古本为准,那么老子完全抛弃了仁义,抛弃了圣人智者的说法未必正确;今本中,“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在帛书的中《德经》和《道经》,里面是“故大道废,案有仁义。知慧出,案有大伪。六亲不和,案有孝慈。邦家昏乱,案有贞臣”的说法,如果把案通安,就是完全相反的两种含义,而后者的思想层次或许不如前者更深刻。与这相似的还有“水利万物而不争”这句,部分版本中是天差地别的“水利万物而有争”。因此,如果只把道德经当做官场“厚黑学”,奉为“无作为主义”的圭臬,未免有失偏颇。但是,各个版本的文本差异,不同注校者的观点区别,也恰恰为解读老子这位两千五百多年前的图书馆馆长的思想带来了很多独特的体验。
《道德经》第七十三章说:“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如果把这句话解作老子对现实的看法,那么就是提倡着勇于不敢,提倡着怯弱、畏缩,但是勇于不敢,意思是“不敢”也是需要勇气的,可能是要面对“不敢”所造成的结果,或是见义不为后内心的谴责,或是委曲求全后世人的鄙夷。同时,如果勇于的敢是有害的,那么会得到杀的结局也合理,就像庄子在《齐物论》里所说:“大勇不忮,勇忮而不成。”换个角度,如果老子这句话是对现实的描述,那么他可能就是对无义战的现状的喟叹,一句简单的牢骚。而联系第七十六章“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把敢解作坚强,不敢解作柔弱,则也能呼应开头的柔弱者处上的观点。短短的一句话就能解读出很多种意味,恰恰就是道德经的魅力所在。
平时我们都把“老庄”并在一起,但我觉得这二位的想法乃至立场,还是有一些不同的。老子暮年出关,但他始终没有放弃“为”,“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最终还是要“取天下”,即使是通过“无为”的表象,他想要的结果始终都是“为”。老子主张无为,绝对不是要躺平,要什么也不做,“反者道之动”,“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知止所以不殆,过多反而有害,就有如画蛇添足。做事不要过分,而不是不要做事的武断。庄子则一开始就明确说“想曳尾于涂”,在一汪水边钓一尾鱼。他知道,在当时的乱世,自己一介书生,根本不能有什么“为”的空间与机会,于是退居山野,按胡文英的说法,他眼极冷,心肠极热,冷眼观世,但一肚子的热血到底是没有冷下来:“虽知无用,而未能忘情,到底是热肠挂住;虽不能忘情,而终不下手,到底是冷眼看穿。”
《齐物论》第五段,在未始有始有未始的一段睿智的饶舌之后,是关于大小寿夭的辩论,天下莫大于秋毫,莫寿于殇子,大小长短是相对而言的,就像数学中的无穷小与无穷大,庄子摒弃绝对的思想,选择了相对的观点。正因为万物存在着巨大的差异,《秋水》中北海若说:“以差观之,因其所大而大之,则万物莫不大,因其所小而小之,则万物莫不小”的观点也与此相似,再大的形,也有比它还要广阔的形,反之亦然。换个说法,佛家有一句偈语:“须弥纳粟子,粟子纳须弥。”须弥,是一座佛教的仙山。而北海若的下一句就是:“知天地为稊米也,知毫米为丘山也。”同样的道理,为不同的学说探讨,并非偶然。从相对的角度看,粟米的志向,在长为稻米,在繁衍生息;丘山的志向,在名在灵,在高峻巍峨。个体的志向无大小之分。探宇宙之大,无穷,探粟米之小,亦无穷,大有大的变化,小有小的万千其他,以无差看有差,则万物平等,人亦大乎,亦小乎?物与我皆无尽也,天地与人共存。恰恰像《田子方》篇所说:“夫天下也者,万物之所一也。”
辩也者,有不见也。凡是争论的人,总有见识不到之处。我这读书笔记虽然不算是争论,但也只是个人的一些看法,还有很多不足。
参考文献:
[1]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17:80-81
[2]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M].商务印书馆,2012:
[3]楼宇烈,王弼,老子道德经注校释[M].中华书局,2008:149
作者简介:
汪莹,女,年龄21岁,是陕西师范大学物理学院2021级本科生,虽然学习物理但仍割舍不下对文学的热爱,选择辅修汉语言文学,同时也加入学校的哲学书院学习基础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