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谨以此文纪念《我是一个兵》的作者——我国著名作曲家岳伦逝世12周年(2012年至2024年)


《我是一个兵》的曲作者岳仑(原名蒋耀昆),1930年2月生,河北省玉田县人。
1945年春参加八路军从事文艺工作,历任137师文工队分队长、46军文工团团长、志愿军回国慰问团副团长、吉林市歌舞团团长、吉林省歌舞剧院院长、省文化科技研究所所长等职。

岳仑几十年来创作了《我是一个兵》(词与陆原合作)、《东北解放大合唱》、《入城守则》、《剿匪歌》、《我们永远是支战斗队》、《唱雷锋》、《五好社员歌》、《七亿人民七亿兵》(词曲)、《周总理当年来傣家》等歌曲。
尤其是《我是一个兵》这首歌曲,虽然词曲简单,只有26个小节,却充满着激昂向前的力量,激励着亿万同胞和人民解放军三军将士,成为时代的最强音。
11年前,正当岳仑缠绵于病榻之上时,他昔日的战友们曾为他编辑了一本由周巍峙题签的自印本《我是一个兵——岳仑同志文集》,里面搜集了他本人的生平回忆文章以及社会上对这首歌曲的评论文章。
看了自述,才知道作者七八岁时住家的地方,与我现在所住的地方仅仅一个护城河之隔。他的父亲因参加地下工作被日伪折磨至死后,岳仑才又回到河北老家,并于15岁就参加了八路军,还进了宣传队。

据岳仑回忆,那时候,革命的音乐是时代的脉动,没听说过哪个八路军不会唱歌的,当你和群众在一起时,你说你不会唱八路军的歌,老百姓会怀疑你是不是真正的八路军?岳仑参军前虽未见过八路军,但八路军唱的歌都会唱。
参军后,歌越唱越多,越唱越起劲,后来又试着写歌,也就是把自己会唱的、认为好听的歌调都串在一起。现在看来很可笑,世界上有这样作曲的吗?可岳仑学习作曲就是从这里开始起步的。
《我是一个兵》是1950年岳仑于湖南祁阳驻防时、与陆原一起创作的。那时候,在经历了多次征战之后,大军南下,来到湖南湘西剿匪,这两个人生活战斗在一起。宣传队里,岳伦拉小提琴,陆原拉手风琴,俩人经常议论的话题是要写一首新歌给部队传唱。
那时候,新中国已经成立了,但由于没有新歌,战士们唱的还是一些老歌,有的连队在拉歌赛的时候,甚至还在唱《白毛女》中的“大叔大婶救救我”。连队指导员也来找他们:“你们听听,这群大老爷们敞开嗓门一起哭,像话吗?没有一点阳刚之气,哪像打了胜仗的兵?音乐家,快点给咱写新歌吧!”两人依据解放军从松花江打到海南岛的战斗历程,也共同完成了一首歌——《人民战斗员》。

但是这首歌拿到部队试唱,战士们反映冷淡,说歌词没有新意。
同年6月的一天中午,陆原从湘江边洗衣服回来,对岳仑提出以“一个兵”作为角度,来创作新歌的想法,这与岳仑的想法也不谋而合。于是,两个人来到湘江边一家老乡的二层阁楼上开始推敲。
他们的原始创作动机。是受一个战士的快板诗《俺本一个老百姓》的影响,头两句是“我是一个老百姓,放下锄头来当兵”,然后他们续上:“打败了东洋日本狗强盗,消灭了八百万蒋匪军……”后来,经过反复思考变动,并在谱曲的过程中,根据曲式的发展,把词改成了现在这个大致的样子。也就是词不舒服,改词;曲不得劲儿,改曲。俩个人你一句我一句,不一会就把这个“兵”歌写出来了。
歌曲写出来后,大家午休也起床了,他们把歌抄在一张大纸上贴在墙上,让宣传队里同志先试唱。大家说:“这歌儿不错,朴实亲切,有战士自豪感。”到了晚上,又在师警卫连教唱,由于节奏明快,琅琅上口,战士们没用一袋烟功夫,就都会唱了。
到了第二天,《我是一个兵》的歌声就在祁阳城到处飞扬了,甚至连驻地的老乡和儿童也能唱出来。后来在领导和大家的建议下,将原词中“帝国主义敢来侵犯”改成了“谁敢发动战争”。
1951年春,岳仑与陆原随师文工队参加军文艺汇演,《我是一个兵》这首歌便成为那次汇演的最亮点。
夏天,在参加中南军区第四野战军文艺汇演时,又获优秀节目奖。1952年9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全军文艺竞赛大会上,《我是一个兵》获一等奖。
此时,这首歌已经向全军传播了,《人民日报》刊出词、曲,广播电台还向全国播放并教唱。后来,这首歌又被改编成雄壮的军乐曲。

1964年,在全军第二次文艺汇演闭幕式上,周恩来总理当场提议并亲自上台指挥三军文艺代表队,高唱《我是一个兵》。
岳仑辞世了,但他的生命,依旧延续在《我是一个兵》的铿锵音符之中。
(注:本文转载自网络)
编辑、制作:老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