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在下午读董桥
文/胡风楚月
一场雨水洗涤后,就这样走进“立夏”,春天尾巴隐去了它最后的时光。一声感叹!春留不住,驻足青山看流水,毕竟东流去。人依旧忙忙碌碌的生活。午睡后,闲了下来,一壶茶饮苦甘回舌,天天如此。
坐在阳台安闲地翻翻手机,应接不暇网络时代,纸质书籍好像成了附庸,低头是手机,抬头见天空,不过我还是喜欢读纸质书籍,以方便记录随手划着波纹扛扛,一部书籍只要读就被我搞的烂七八糟。手机里信息也是日常。这不;又读到董桥《买书藏书完全是为了自已开心》。读董桥就是心灵的契合,特别是中年以后有空找一本董桥书籍读读不会亏待自已。董桥风格就像明清的小品文,不会讲大道理,总之接收再朴实不过的“白话”。巧就巧在一读就上瘾,嘲讽自已。就像《买书藏书完全为自已开心》:偶然口头上说什么“书到用时方恨少”,说什么“百无一用是书生”,心中真有点飘然。我顿感开悟,学问是一个久驻大脑东西,像民国的一些大师随口就来,万卷书就是一张薄纸。书生终归也是有用的。
生活本质原该如此,读书是个人喜好,中国人四大名著挂在口头,又有多少人真正读完,吹起牛来还不是断章取义。董桥说:“花钱买自已喜欢的东西那种开心;灯下摩挲久觅方得的书那种开心”。
说起买书最嘚瑟的是自已年轻时候,哪时精力充沛,一到休息日满城的跑,一张月票武汉三镇公交随意乘。武汉市各区的大书店都光顾过,最远青山区红钢城新华书店,从汉口粤汉码头乘船过江,再从武昌区转乘公交到青山红钢城去书店。去了也是逛逛不见得买什么书。再就是找时间去洪山新华书店,那是武汉大学附近高校扎堆地方,书籍很多如愿收获几本书。武昌黄鹤楼脚下新华书店也是常光顾,主要是傍边巷子口有一个古色古香的老字号书画社,里面清凉呼吸着墨香。
当年武汉最大的书店属硚口武胜路新华书店,朝西南过汉江去汉阳,正南面跨武汉长江大桥途经龟蛇两山到黄鹤楼也就是武昌方向。武胜路新华书店可以说四通八达地。不过老武汉的人通常把上说成是高头,下说成是底下,武汉没有城市中轴线,以汉江和长江流水上游和下游划分地理慨念。
最终还是回到自已居住的辖区内,买书去汉口交通路古籍书店和仅破墙可入江汉路新华书店,两家分属江汉和江岸两区。后来两家书店破墙成一家。古籍书店最有品味,全国所有古籍和名牌出版社书籍都有。
上个世纪就是这样瞎折腾,买书也就是一个喜欢和爱好,也不见得会藏书,书买回家和多数喜欢书的人一样都在灰尘里摆谱。
汉口交通路在抗战时期大武汉的文化名头最响亮的地方,至今也没有恢复民国的样子,道是那些地砖早已不见影踪,老武汉人一块心头之殇!
闲话扯远了,还是话说董桥吧。其实;我很早就知道这位港人作家。他最好玩的一篇文章《中年是下午的茶》:“总之这顿下午茶是搅一杯往事,切一块乡愁,榨几滴希望的下午”。这话就是这样智慧,人就是这样生存。他说:“中年看不厌台静农的字看不上毕加索的画的年龄”:“山郭春声听夜潮,片帆天际白云谣;东风未绿秦淮柳,残血江山是六朝!”读书人就是这样唯唯自省自已。他最为幽默地说:“中年是最危险的年龄:不是脑子太忙,精子太闲:精子太忙,脑子太闲。”……对读书:“数卷残书,半窗寒烛,冷落荒宅里。”中年是“未能免俗,聊复尔耳”的年龄。现代社会也许向我这样大慨属于边缘的中年吧!
能坐在下午喝茶,也算是人生的幸事。所以我特别喜欢下午,有阳光的下午;安闲的下午;立夏后下午日光延绵,不分心事作自已的事。
尤其让我恭敬他的人生三境界已不是读书人哪那种立;望尽天涯路。守;衣带渐宽终不悔。得;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他说:王国维的三段境界论给人抄烂了,他偏爱毛泽东诗词“此行何去?赣江风雪迷漫处。命昨颁,十万工农下吉安”此第一境也。“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要扫除一切害人虫,全无敌。”此第二境界也。“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有是,换了人间。”此第三境也。再看今朝那些蠹虫,那些公知汉奸哪一个不是害人虫。是的,芸芸众生,何是人间。那些哄哄所谓正能量,毒鸡汤正吊打人间,围剿我们思维。如果你有空闲来读董桥吧。
人生下午茶等你来喝!
—————2024年5月5日汉阳城(立夏)
作者简介:胡译(胡风楚月)60年生人,故乡湖北武汉。自修湖北大学语言学专业,拙笨於勤,笨鸟先飞,立特行,喜欢文学艺术,为人为文,一支笔修为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