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中的玫瑰与爱情
玫瑰,本指瑰丽云霞一般的透明半透明的珠玉,后用作花名。
从形态上看,作为蔷薇科的成员,玫瑰有自己的典型特征。其株高大,茎粗壮,丛生,为灌木,故称之为"玫瑰树",此同于原始月季而异于蔓藤蔷薇;其小枝毛刺密集,小叶5枝,叶脉下陷,褶皱不光,同月季与蔷薇皆异;花瓣紫红或白色,半重瓣至重瓣,其香浓郁,甚于月季与蔷薇。
从现有典籍看,玫瑰和蔷薇一样都出现在汉代。西晋葛洪《西京杂录》中记载,“乐游苑自生玫瑰树,树下多苜蓿”。乐游苑在长安城东南,为汉代园林。唐李商隐"向晚意不适"所登,叹"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者,即斯原。
玫瑰于唐代即有明确种植之载。抛开平阴翠屏山僧人种植玫瑰传说不论,玫瑰见于多首唐诗。如唐代徐凝《题开元寺牡丹》,有"虚生芍药徒劳妒,羞杀玫瑰不敢开"之句,牡丹、芍药为唐人所爱,广泛种植,玫瑰与之并列,岂非人工种植耶?
从唐诗看,玫瑰最早出现在盛唐,李叔卿是最早描写玫瑰的诗人。玫瑰在那时尚属奇珍异木,只有少数人将之移植到院庭内。中唐的司空曙和卢纶都写过玫瑰花的诗,当时一位弟弟充当中书舍人的李姓员外曾邀请他们去观赏玫瑰花,二人便一同写诗给另一位姓徐的侍郎。
司空曙诗为《和李员外与舍人咏玫瑰花寄徐侍郎》,其中诗句为:
仙吏紫薇郎,奇花共玩芳。
攒星排绿蒂,照眼发红光。
暗妒翻阶药,遥连直署香。
游枝蜂绕易,碍刺鸟衔妨。
露湿凝衣粉,风吹散蕊黄。
蒙茏珠树合,焕烂锦屏张。
留客胜看竹,思人比爱棠。
如传采蘋咏,远思满潇湘。
这首诗形象地描述了玫瑰的形态:绿叶丛中一树玫瑰花开如珠,焕烂如锦屏。花是粉色,红光照眼,蕊是黄的,连署花香,妒翻芍药花。刺多,小鸟难立。
自唐代以来,艳丽香郁的玫瑰即为爱情之象征,不过也有怀春、失爱、相爱等等情形。
李叔卿描写玫瑰的是《芳姓树 》诗:
春看玫瑰树,西邻即宋家。
门深重暗叶,墙近度飞花。
影拂桃阴浅,香传李径斜。
靓妆愁日暮,流涕向窗纱。
晚春玫瑰花开,香传院外,而那女子却居深门之内,无人来赏,故"靓妆愁日暮,流涕向窗纱",不为相恋,不为失恋,惟情无所寄之怨耳!
窗前好树名玫瑰,去年花落今年开。
无情春色尚识返,君心忽断何时来。
这是唐代长孙佐辅 仿汉魏旧题所作《相和歌辞 宫怨》中的句子。诗中描写了一位宫妃,自比玫瑰花。她看见窗前的玫瑰树又开了,不仅发出感概,春色又来,然君恩不再,何时帝王再来?诗中,她回忆了当日得宠时,"草染文章衣下履,花黏甲乙床前帐"的欢愉和得意,以及今日失宠后,"除院独开还独闭,鹦鹉惊飞苔覆地"的痛苦和孤独,最后自我安慰说,"莫道新缣长绝比,犹逢故剑会相追。"新得宠者也不会长久,也许君王又会重新想起自己这把"故剑"呢,这里用的是汉宣帝刘病己和许后的典故。武帝年老多疑,太子据受宦官见谗,不自安,欲见武帝自辩不能,遂子弄父兵而反,败而逃亡,不得脱,与子俱自尽。病己为太子据孙,育于监中,后长于民间,与许后相依为命。武帝亡,霍光执政,昭帝刘弗陵又亡,霍光立刘病己为皇。又欲立己女为后。宣帝谓大臣曰:吾有宝剑,尚在民间!众遂知帝意而立许后。许后后亡,葬于少陵原上。
情浓中的玫瑰诗以唐代李建勋的《春词为代表。
日高闲步下堂阶,细草春莎没绣鞋。
折得玫瑰花一朵,凭君簪向凤皇钗。
该诗以女子的口吻,叙述了春光中洋溢的甜蜜的柔情蜜意,文笔含蓄委婉,行文自然流畅,让人捧诵之余,久久回味无穷。
不过,玫瑰花香则香矣,然其色鲜实短。一旦摘下,半个小时即萎,香消玉殒了。
花红易衰,现实中的爱情也是如此,起始越浓郁,越不容易保鲜。淡极终艳,相孺以沫,方得长久。
这是玫瑰花的悲哀。
现实中的红玫瑰,折下送人插瓶,可以保鲜十余天。不过,那不是真的玫瑰,是蔷薇和月季杂交的产物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