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磨头村位于洛宁县西南十七公里,今属底张乡所管辖,在底张乡政府东北2.25公里处,宜故路穿村而过。
清朝时期,磨头村隶属永宁县南路底张里十九保。清代中期磨头村设有集市,故称磨头镇,因村南有山名叫旗山,文人雅士又称村为“旗山镇”。
民国初期,属洛宁县南区底后里,民国十六年,属底张区(四区)。1942年改区为乡;1947年8月,属洛南县中山镇(今兴华);1949年3月,属兴华区(七区)底张乡;1956年10月,属底张乡;1958年11月,属兴华公社;1977年,分设底张公社,隶属底张公社;1984年,改社为乡,为底张乡,至今相沿未改。
1962年,磨头村分为东磨头和西磨头两个行政村。
磨头村曾是革命重地,是块红色沃土,是个培育革命志士的摇篮。
洛宁中心县委、洛宁地委旧址
据《洛宁县志大事记》记载:"1938年11月,中共党组织在磨头村筹建私立现代中学分校."。1938年11月,中共洛宁地委通过王子珍与开封现代中学校长张了且的关系,在洛宁县西南磨头村(当时叫磨头镇)成立了豫西第一所"抗日救国中学",即开封现代中学分校,王子珍为校长,原洛宁县中多数的教师还在这里任教,如张守礼(东头村人),韩达生,曲乃生、賀崇升、周运升等。
他们以教师身份为掩护,实际都是地下共产党员,利用教学期间,宣传共产党的抗日政策及救国方针,在农村积极开展工作。当时,李俊甫博士(磨头人)也从开封回来,洛阳八中校长周筱沛住在李俊甫家,也都在现代中学教课。
1939年1月,国民党县长陈典漠和县警队队长张志英,带领洛宁县警队数十人多次来磨头镇,下令现代中学停办,在国民党当局蓄意破坏下,豫西第一所抗日救国中学被迫停办。
这所抗日中学虽然只存在了几个月的时间,但她播下的红色火种却如燎原之势,蓬勃发展,当地的群众抗日激情普遍高涨、学生中不少人纷纷向党组织靠拢,在革命斗争中成长起来。
在这个学校受到培养的许多学生,后来成为洛宁党组织的骨干力量。后来,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成为中坚力量,不少人参加了八路军,成为解放军的优秀将领。他们为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及社会主义建设中做出了巨大贡献。磨头村曾是中共洛宁中心县委和洛宁地委的所在地。
《洛宁县志大事记》记载:"1938年10月,中共豫西特委在宜阳三乡镇召开会议,决定成立中共洛宁中心县委,辖洛宁、宜阳、新安、渑池四县。韩达生任书记,邵文杰、曲乃生、贺崇升、张剑石任委员。"会议确定中心县委的任务是发展党员,在群众中开展抗日宣传活动。巩固和扩大民族统一战线,党组织完全转入农村,洛宁中心县委驻扎在磨头村(当时叫磨头镇)张家院子内,以"现代中学"为基地,进行革命活动。
据《中共洛宁党史》记载:"1938年12月20日,刘少奇(化名胡服)在渑池县城东关八路军兵站召开会议,即豫西特委,洛宁中心县委及所属县委30多位主要负责人参加了会议,刘少奇在这次著名的"渑池会议"上,代表党中央传达了六届六中全会决议和毛泽东在全会上所作《论新阶段》的重要报告,会议决定,原豫西特委撤销,改为豫西省委。洛宁中心县委改为洛宁地委(驻磨头村),领导成员和所辖县委不变。
彭仲韬
其间,地委书记韩达生主持召开了"洛宁地委磨头会议”,会决定建立城村、长水、底张、西王村四个区委,同时,决定派张逢溪、彭超千(彭仲韬)、孙俊声、孙宇洁、王国宝、王国祥等十多名中共党员到驻三乡的孙殿英部教导大队学习。这段时间,洛宁地委一直在这一带农村开辟工作。
磨头村还是区分委所在地。
1939年4月,驻扎在磨头村的洛宁地委,在曲阳召开会议,决定全县的区委组织不变,在区下边再设8个区分委,以便加强对各村党支部的领导。其中磨头村又设立了磨头区分委,书记张世华(解放襄阳时牺牲),委员高英文、彭世钦、张明宗,辖磨头、中山镇、底张、古村、孙洞、李村、石井头、庙沟、张家岭等支部。
《中共洛宁党史》记载,中共洛南县委也是在磨头村成立的。
1947年9月11日,根据太岳兵团前委指示,洛宁分为洛南、洛北两个县。
中共洛南县委员会在磨头村成立,隶属豫、鄂、陕三地委,温绍孔任书记,张士遇任副书记。不久,县委机关又迁至西山底村。
曲书城
洛南县政府机关设在磨头中寨张家关院子内。
1948年6月,洛南县长曲书城在磨头村谋划指挥小街战斗,派出一连武装,渡过洛河,消灭了国民党洛宁县政府的县大队支队长王化中的武装力量,队长王化中被打死,歼灭匪徒数十人,缴获了他们的全部武器装备。
总之,磨头村是革命的老区,是块革命先烈的鲜血染红的红色沃土,她记录了中共洛宁党的一段光辉革命历程,她尕育了无数革命功臣和英雄。这些革命旧址,是党的建设,党的历史文化中宝贵财富,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的好教材,我们一定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

作者简介:张文林,男,1948年生,洛宁县底乡东磨头村人,1987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哲学系社会管理学专业,中学高级教师,多年担任校长职务和中学毕业班教学工作,2011年退休,曾在全国多家CN刊物杂志上发表教育教学论文10余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