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
——谈立夏的内涵与文化
林占东
明天就到立夏了,它是我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七个节气,也是进入夏季的第一个节气。立夏交节的时间在每年公历的5月5日—7日之间。为了协调回归年与农历年的矛盾,防止农历年月与回归年即四季脱节,每二至三年置一闰,由于置闰的原因,立夏有“早立夏” 和“晚立夏”,早立夏在三月末,晚立夏在四月初,今年是早立夏。立夏交节之时北斗七星的斗柄开始指向东南方向的巳位,太阳到达黄经45°。
历书有言:“斗指东南维,为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故名立夏也。”这是从天体位置、物候现象对立夏做的解释。元代大儒、著名经学家吴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立夏,四月节。立字解见春。夏,假也,物至此时皆假大也。”这里的“立”是开始、建立的意思,“夏,假也”中的“假”即“大”之意,是说春天的植物到这时已经长大了。可见“立夏”是标示春夏换季、万物开始进入旺季生长的一个重要节气。
我国古人将立夏分为三侯:一候蝼蝈鸣,二侯蚯蚓出,三候王瓜生。意思是说立夏一候时就可以听到蝼蝈在田间里鸣叫声了,二候时就可以看见蚯蚓在大地上掘土了,三候时就能看见王瓜蔓藤快速生长了。《礼记·月令》篇,也解释立夏说:“蝼蝈鸣,蚯蚓出,王瓜生,苦菜秀。”意思是在这一时节,青蛙开始聒噪着夏日的来临,蚯蚓也忙着帮助农民翻松泥土,乡间田埂的野菜也都争相出土攀爬伸展了。这是孟夏之初的物候景象。
进入立夏节气以后,日照时间持续增加,气温继续升高,雷雨天气开始增多。但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南北跨度较大,所以各地自然节律并不一样:(1)如果按照中国现代气候学(候平均气温)的划分标准,日平均气温稳定升达22℃以上为夏季开始,那么“立夏”前后只有福州到南岭一线以南的地区进入了夏季,而其余大部分地区还处在春季,在东北和西北的一些偏远地区,这时候甚至才刚刚进入春季。(2)进入立夏节气前后,我国正式进入雨季,雨量和雨日均明显地增多,这主要是受来自南部海洋暖湿气流的影响,但南北地区进入雨季时间也不相同:以秦岭——淮河一线为界,南方地区普遍高温潮湿多雨,而从秦岭、淮河附近向北,降雨量则急剧减少。(3)华北、西北等地区的气温虽然回升得很快,但降水仍然不多,加上春季多风,蒸发比较厉害,所以天气仍然十分干燥。(4)华南地区,由于降水量迅速增大,进入了前汛期的盛期,在两广的珠江水系和福建的闽江水系,年最高水位往往出现在这一时段,所以此地民间有"立夏、小满,江满、河满"的说法。
立夏节气与农业生产:(1)大江南北进入了早稻插秧的季节,谚语有“能插满月秧,不薅满月草”,可见插秧是此时重要农活,但这时气温仍较低,栽秧后要立即加强田间管理,早追肥,早耘田,早治病虫,促进早发;中稻播种则要抓紧扫尾;茶树这时春梢发育最快,稍一疏忽,茶叶就要老化,正所谓“谷雨很少摘,立夏摘不辍”,所以要集中全力,分批突击采制。(2)而华北、西北等地区的天气仍十分干燥、土壤干旱,常常严重影响到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尤其是小麦灌浆乳熟前后的干热风,更是导致小麦减产的重要灾害性天气,因此适时灌水是抗旱防灾的关键措施。
立夏节气与养生保健:(1)立夏时节,自然界的变化是阳气渐长、阴气渐弱的时候,相对于人体脏腑来说,是肝气渐弱,心气渐强的时候。所以此时的饮食原则——增酸减苦,补肾助肝,调养胃气。此时饮食应以清淡、低脂、易消化、富含纤维素为主:多吃一些鱼、鸡、瘦肉、豆类、芝麻、洋葱、小米、玉米、山楂、枇杷、杨梅、香瓜、桃、木瓜、西红柿等;少吃一些动物的内脏、肥肉等,少吃一些过咸的食物,如咸鱼、咸菜等。(2)立夏养生的精神养生应重视“静养”。立夏以后,由于天热人们容易感到烦躁不安,因此养生要做到“戒怒戒躁”,不要大喜大悲,要保持精神安静,情志开怀,心情舒畅,活动可多做一些比较“静”一点的文体活动,如绘画、钓鱼、书法、下棋、种花等。(3)立夏起居应“早睡早起”。中医认为“夏气与心气相通”,所以立夏养生要注意早睡早起,重视“静养”,凝神聚力,不要做时间长、强度大的运动,避免运动过后大汗淋漓而伤及阳气,晚睡前如果条件允许,可简单冲洗一下,起床后可以做几个简单小动作,如举举臂、抬抬腿、伸伸腰、转转身,有利于增强体质。(4)立夏养生要谨防外感。因为夏季人们常常衣单被薄,极易受风着凉,容易外感风寒,一旦感冒不可轻易运用发汗之剂,避免出汗过多泄露阳气而伤及心阳,避免气血淤滞而导致心脏病发作;立夏养生要避免贪凉。对于大多数人特别是关节病患者来说,不用或是适度使用空调和风扇,平时最好常备一件长袖长腿衣裳,随着外界环境温度的变化随时加减衣服;另外立夏养生也要少喝冷饮,少吃凉食,并注意饮食卫生,以免给肠胃带来不适。
立夏节气的风俗习惯:(1)迎立夏。“立夏”的“夏”是“大”的意思,是指春天播种的植物已经长大了。立夏以后阳气渐长,万物随阳气上升也茁壮成长,古人们非常重视立夏礼俗,在立夏这天举行迎夏仪式,象征着正式的告别了春天,开始步入炎热的夏季,万物进入快速的生长时期。(2)“见三新”。江南立夏节气习俗里有所谓的“见三新”,即吃一些这个时令长出来的鲜嫩物儿,比如江苏浙江一带就有“立夏尝新”的风俗;苏州地方有“立夏见三新”谚语,“三新”是指新熟的樱桃、青梅和麦子,人们先用“三新”祭祖,然后再自己食用,寓意是品尝新鲜的、应季的食物,迎接夏天的到来。(3)吃乌米饭。如今江浙、两湖、江西、安徽等地,人们在立夏之日仍然保留着吃乌米饭的古老习俗,乌米饭是一种紫黑色的糯米饭,是采集野生植物乌桕树的叶子煮汤,用此汤将糯米浸泡半天,然后捞出放入木甑里蒸熟而成。乌米饭口感清香,益精气、强筋骨、明目乌发、健脾益肾,久服有轻身延年的功效。立夏吃乌米饭的寓意是强身健体、祛风败毒、防虫驱蚊。(4)“立夏蛋”。立夏这天,小孩子们经常玩“斗蛋”的游戏。“斗蛋”一般是用白水带壳煮的囫囵鸡蛋(蛋壳不能破损),用冷水浸过后装在彩色丝线或绒线编成的网袋里,让孩子挂在脖子上。“斗蛋”说白了就是“比比谁的蛋壳硬”:小孩各自手持鸡蛋,尖者为头,圆处为尾,蛋头撞蛋头,蛋尾击蛋尾,互相撞击,斗破了壳的,认输,把蛋吃掉,而最后留下的那个斗不破的被尊为“蛋王”。至于为什么要斗蛋,民间的说法是“立夏胸挂蛋,小人疰夏难。”进入立夏后,因感暑热之气,有些人,尤其是老幼体弱者,容易出现食欲不振、乏力倦怠、心烦气虚之类的症状,称为“疰夏”。鸡蛋作为一种简单易得的营养品,可用来作为预防疰夏的进补品,再将吃与玩结合在一起,深受小孩喜欢,以后便形成了立夏“斗蛋”习俗。(5)秤秤人。立夏这天吃罢中饭后,人们在村口或台门里挂起一杆大木秤,秤钩悬一根凳子,大家轮流坐到凳子上面秤,司秤人一面打着秤花,一面讲着吉利话。据说立夏秤人会带来福气,为此人们立夏秤秤是在祈求上苍给他们带来好运。
立夏节气与人们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古往今来文人们留下了大量描写立夏的诗文:
唐代诗人高骈有诗《山亭夏日》:“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诗意是:夏天烈日炎炎,绿树葱郁,浓阴厚重漫长,楼台倒影幢幢,映入了亭边的池塘。水晶帘在微风中轻轻颤动,满架的蔷薇也让整个小院充满芳香。诗人用近似绘画的手法:绿树阴浓,楼台倒影,池塘水波,满架蔷薇,构成了一幅色彩鲜丽、情调清和的夏日图画,表达了诗人雅致的情调和愉悦的心情。
宋代诗人戴复古《初夏游张园》:“乳鸭池塘水浅深,熟梅天气半晴阴。东园载酒西园醉,摘尽枇杷一树金。”诗意是:小鸭在池塘中或浅或深的水里嬉戏,初夏时节梅子已经成熟,天气半晴半阴。在这景色宜人的天气里,邀约一些朋友,载酒宴游了东园又游西园。风景如画,心情舒畅,尽情豪饮,有人已经醉醺醺了。园子里的枇杷树已经果实累累,像金子一样垂挂在树上,正好全摘下来供酒后品尝。诗人通过“乳鸭”、“熟梅”等景物,逼真地描绘了初夏的迷人景致;又通过一个“醉”字写出了果农的欢乐情景。突出了丰收的喜悦、生活富足的主题。
宋代诗人杨万里《初夏睡起》:“梅子流酸溅齿牙,芭蕉分绿上窗纱。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诗意是:梅子味道很酸,吃过之后,余酸还残留在牙齿之间;芭蕉初长,而绿阴映衬到纱窗上。春去夏来,日长人倦,午睡后起来,情绪无聊,没精打采,闲着无事,观看儿童戏捉空中飘飞的柳絮,此时童心复萌,便不期然地沉浸其中。表现出了诗人心中那份恬静闲适和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之情。
宋代诗人王安石《初夏即事》:“石梁茅屋有弯碕,流水溅溅度两陂。晴日暖风生麦气,绿阴幽草胜花时。”诗意是:石桥和茅草屋围绕在曲折的岸边,溅溅的流水慢慢流入西边的池塘。晴朗的天气、暖暖的微风催生的麦子气息随风而来,碧绿的树荫、青幽的绿草远胜春天百花烂漫的时节。初夏季节还没到雨季,所以溪水水流不大;麦子长势喜人,绿树青草,所以令人欣喜,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初夏时节的愉悦心情。
宋代的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司马光《客中初夏》:“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诗意是:四月天气已是清明和暖,雨过天晴,山色更加青翠怡人,正对门的南山变得更加明净。没有了随风飘扬的柳絮在眼前纷扰,只有葵花朝向着太阳盛开,让人心花怒放。诗人通过柳絮和葵花的对比,表达了不愿做像柳絮那般随风转舵的小人,只想做像向日葵那样向阳开放的君子。
随着立夏的到来,气温增高,降水增加,万物进入风生猛长时期,因为充足的光照、适宜的温度、充沛的雨水为它们迅速生长提供了所需的条件。人类也要适应自然界的发展变化,根据“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养生法则,注意养心,使身体各脏腑功能正常,以达到“正气充足,邪不可干”的境界。尤其老年人不可有过激之处,保持心态平和、神清气和,不必为即将逝去的春天而惋惜悲伤,也不必为就要到来的夏日而忧心烦恼——“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 。
2024.05.03
作者简介:林占东,内蒙赤峰人,中学语文高级教师,对文学历史哲学及国学经典稍有偏爱,不时写一点文字,来抒发内心感受。先后在《文苑》《田园》《山河》等纸质报刊和《中国诗歌文学精品》《作家美文》《锡伯河文学》《凤凰城文学》《作家》《红豆原创文学》《世界文学传媒》等公众号平台以及深圳头条、广州头条、北京头条上发表散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