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林正韵)
文/冯志清(上海)
应专业好友邀请,昨天傍晚,笔者志清大屏幕前亲睹:新华网、央视网5月3日17时27分,现场直播,嫦娥六号探测器由长征五号(妮称“胖五”)遥八运载火箭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成功点火发射,……经过一系预定动作……准确进入“地月转移”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但见,随着巨大的轨道太阳能双翼打开,“款款起舞”的嫦娥六号探测器,由此开启人类世界首次“月球背面高寒地带矿物采样往返”之旅,预选着陆和采样区为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
据介绍,嫦娥六号任务发射至“月球背面矿物采样”、“挖宝之旅”,往返全过程约53天,任务周期长,工程创新多,风险高,难度大,每个阶段环环相扣。
迄今,地球人类周知,月球和地球相距38万公里,只有“正面永远朝向地球”。如今,大力“胖五”托举“嫦娥六号”奔月,直奔“月球背面”去“挖宝”,前所未有!
据航天专家介绍,想要飞到月背,嫦娥六号首先要进入近地点200公里、远地点约38万公里的“地月椭圆型转移轨道”。与嫦娥五号相比,嫦娥六号重了100公斤,必须挑选一位经验丰富、能力最强的“护卫”。于是,中国航天人,请出妮称“胖五”的长征五号运载火箭“老将出马”,进行了多项设计优化和工艺改进,成功实现“完美瘦身”,满足了嫦娥六号“乘客”的出行要求。
“一旦错过发射的时间窗口,奔月就会受到影响。”据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专家介绍,科研人员应用了“窄窗口多轨道”发射技术,为火箭在连续两天、每天50分钟的窗口内设计了10条奔月轨道,以提高实施发射概率和可靠性。
嫦嫦六号,要想抵达月背并开展工作,还需要解决通信问题。由于月球庞大的身躯会挡住嫦娥六号与地面指挥的通信信号,这就要依靠巳在轨“等候多时”的鹊桥二号中继星当起“顺风耳”,架起“沟通的桥梁”。
嫦娥六号此次“出差”,任务往返全过程约53天。要想取回“宇宙快递”一一月壤“含矿珍宝”,嫦娥六号必须精准做好“去、下、上、回、入”五个动作。据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嫦娥六号探测器研制人员介绍,轨道器主要负责“去和回”,飞到月球和返回地球;着陆器主要负责“下”,落到月背表面,并进行样本采集;上升器主要负责“上”,携带采集的样本从月球背面飞起来;返回器主要负责“入”,携带月壤再入返回地球。
这其中,轨道器既要护送大量载荷奔月取壤,还要精准完成月球样品“空中接力”,是名副其实的“地月巴士”。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专家称,通过进行适应性改进,嫦娥六号轨道器可以完成分离和组合的变形。同时,通过热控、能源等专业的复核复算,轨道器还能确保逆行轨道的飞行需求,让嫦娥六号有去有回,带着月壤顺利“回家”。
那么,月背挖回的土里会有啥?此前,围绕嫦娥五号从月球正面取回的月壤,科学家们已经开展了多项研究,并发现新矿物“嫦娥石”。
据嫦娥六号任务总设计师胡浩介绍,此次任务预选的着陆区为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被公认为月球上最大、最古老、最深的盆地。着陆点的选择综合考虑了着陆难度、通信难度和科研价值,有望带回年代更久远的月球样本,助力人类进一步分析月壤的结构、物理特性、物质组成等,并深化对月球成因和演化历史的研究。
此外,笔者获悉,此番嫦娥六号延续“国际范儿”,还搭载了欧盟空间局、法国、意大利、巴基斯坦、中东石油富国等诸家国际载荷,同步开展一批月球研究。
而5月3日嫦娥六号发射成功只是“第一步”。后续地月转移、近月制动、环月飞行、着陆下降、月面软着陆等阶段环环相扣,必须交接好每一个“接力棒”。笔者相信,中国航天“探月的脚步”不会停下。据专家透露,目前嫦娥七号、嫦娥八号都在研制中,未来还将进一步揭开月球的“神秘面纱。笔者和国内外无数航天航空爱国者,对此充满着期待!中国航天真牛!!为此,特赋《天净沙》为评为观。
胖五托举飞舟。
袖双娥舞闲悠。
月背高寒访幽。
矿珍采有。
目标锚定堪牛。
一一2024年5月4日凌晨时事诗评
作者简介:
冯志清,男,中共党员,大学本科,在职工商管理硕士,高级政工师、经济师,化工企业多年公司党 委书 记、董事长,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上海诗词学会会员。曾兼任:中国化工政研会常务理事、中国化工报社记协特约记者兼顾问、中国化学试剂工业协会第5~7届副理事长、上海市职工政研会理事兼特约研究员、中国化工文化艺术联合会常务理事、中国化工作家协会第1~3届副主席和1~4届理事、顾问;中国文学艺术联盟签约作家、上海诗社会员、《2019年中国诗歌大典》副主编、2020年《古韵新风》第一册常务副总编、2023年《古钧新吟》执行主编、新上海诗社副总编、天下诗词文学时事评论员。1983年起,有各种论文、报告文学、散文、诗词在中央、部、直辖市等媒体发表或收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