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散文的虚构与非虚构
文′魏增刚
已故的未央区作协主席张鹰老师说散文可以分为虚构散文与非虚构散文。这个观点他可能也是从别处得来的。无论咋样,我赞成这一观点。
我们先说一下散文的非虚构。在写自然景物的时候,我们写春天就要写春景,用春景告诉人们春天,不能在春天写了夏景,这不能虚构;在写自己及真实人的经历时就不能虚构,因为虚构便没有意义了。你的母亲活了66岁,你不能虚构说活了88岁;你的父母是农民,你不能虚构成工人;你犯过大的错误,你应该如实去写;你的故乡在商洛,你不能写成在北京等等。我如实写了大量的真人真事,让他们的往昔活在了我的笔下,构成了我的非虚构写作。
我们重点说说散文的虚构。
散文为什么要虚构?
写熟人张三的丑事,告诉读者一个道理,张三不让你实写,你一般不能实写,你实写了可能就得罪他了,你就得至少把张三的丑事写成李四(虚构的人名)的丑事。
别人发生的事情你写的时候要用“我”去叙述,这里就出现虚构了,我写过《爸爸妈妈你们回来吧》就把一个小孩子的事情通过“我”讲述给大家,这就虚构了。我写的《最后一课》就用“我”的口气讲了一个返聘教师对教育工作的留恋之情。写的《一条连接故乡与外界的公路》就讲了“我”的婚姻故事。写的《别了,故乡》就讲了“我”的父母离婚后“我”的难堪。我说过,作者就是演员,这一观点在这里体现得最为充分。好的作者真的是“俯首甘为孺子牛”啊!
生活中没有发生过的事情,你有必要去写,要说理要抒情,这就得虚构了,我写过《写给美国的女儿》就是虚构的,我美国没有女儿。《写给父亲》这是“我”从德国写给“父亲”的文章,我从来就没有出过国,所以这就是虚构的作品。写的《人类的最后一次战争》也同样。
我写的《冬日的樱花树》一文,写了樱花树流泪了,说话了。动植物一旦“通”了人性,变成了“人”,就虚构了,我写的《一株野杏入园来》就是虚构的散文。这类文章的虚构实际上是作者与读者的心照不宣的默认。
非虚构散文中的一些细节得虚构,比如你四十年前发生的真实事情,你要写出来,那个时候人物的对话,你基本上忘了,就要虚构;那天的天气如何你已经忘了,这得虚构;路上遇到了谁,得虚构等等;比如,我在《麦收时节会下雨》一文,就虚构了1986年故乡的天气,割麦的场景。在“我”上石涧岭回故乡时,遇到了一位陌生的叔,这个情节就是虚构的,为啥虚构这个情节?就是为了串起1986年以前的事情,表现父亲曾对我的深深的爱。在《土豆也是风景》一文中,我写了媳妇对着长大的土豆叶子拍照,这就是虚构的。为什么要虚构?就是为了文章的完整,加重媳妇对土豆苗子的认可与赞美。
可以说,文章的非虚构是相对的,虚构是绝对的。对于虚构的散文,如果我们惧怕它会以假乱真的话,我们可以直接给文章注明“此文虚构”即可。
散文是可以虚构的,散文的虚构与非虚构犹如散文的两个翅膀,散文凭借着这两个翅膀,可以飞得更高,飞得更远。

作者简介:魏增刚,男,49岁,毕业于西安乡镇企业大学市场营销专业。爱好文学,一直笔耕不辍,出版随笔散文《脚印》一书。在《陕西工人报》《商洛日报》《长安》《作家故事》《作家摇篮》《扶风百姓网》《扶风微传媒》《炎帝故里论坛》《于都诗词》《乡土蓝田》《吉瑞墨香文化传媒》《城市头条》《西府文学》《新新文学》《岚山诗话》《商洛作家》等十余家报刊杂志网络平台发表诗歌散文1000余篇。最喜欢路遥鲁迅的作品。西安市电视剧文学村村民,西安市未央区作家协会会员,西安市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散文学会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