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远去的“货郎担儿”
作者:李富田

“拨浪鼓村头响叮咚,无须竭力叫卖声。莫道双肩难负重,乾坤尽在一担中”。这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之前对乡村货郎的形象描述。

货郎的担子:一头是木制的,有二到三层的盒子,象抽屉一样,每个格子里有序地摆放着针头、线脑、发卡、头绳、火柴、糖果等各类日用品。另一头是竹编的萝筐,萝筐里装着回收的废铜烂铁、废旧胶鞋、猪鬃、鸡毛等。

远远看去,货郎挑着颤巍巍的竹皮担子,踩着带有鼓点的脚步,手摇拨郎鼓,哼唱着小曲走进了村庄。
“货郎哥哥把鼓摇,村里小妹把手招。长条板櫈拉一条,等着货郎哥哥快来到”。边唱边走的货郎,嘴里还时不时的吆喝着:“回收废铜烂铁旧胶鞋,可换针头线脑长头发,牙膏顶针和糖果”。
一听到“货郎担儿”的吆喝声,村子里的大姑娘、小媳妇、老婆婆就会纷纷跟上来,围在担子周围,挑挑拣拣,问长问短。相中物件后就会用她们日积月累攒下的私房钱换一些日常用得着的小东西。如小圆镜、衣服扣和绣花针线、扎头的皮筋。尤其是那些爱美的妙龄姑娘,对那些时髦的雪花膏和各类发卡情有独钟。
小孩子们听到货郎的吆喝声,就会立马跑回家,到处搜寻着用完的牙膏皮,不穿的旧胶鞋和没用的废铜烂铁。又飞快地跑到货郎担儿边,好像生怕好吃的糖果跑了似的。
围着货郎担儿的女人们看得眼花缭乱,拿起来放下左右为难。小孩子们更是千挑万选,不断的挑换物品,货郎先生却总是不急不躁,不烦也不恼,只是稳稳地坐在自带的马扎上,笑咪咪的看着前来买货的男女老少,耐心的解释着他们提出的各种问题。
有个老婆婆要买钢针,货郎先生两眼发亮来了精神,边拿边唱了起来:“小小钢针做的精,卖遍八府共九州。东京卖到汴梁地,西京卖到长安城。南京卖到应天府,北京卖遍顺天城。能绣龙,能绣凤,能绣宋朝一营兵。”
老婆婆高兴的装起一包,还想再买一包,货郎先生又唱到:“叫大嫂,你试听,你来买针俺高兴。勤劳致富做营生,一不骗来二不蒙。保你用了还想用,保你越用越放心。巧男锄地用好锄,巧女做衣用好针。我看大嫂心眼好,钢针也想跟你跑。跟你跑,跟你走,不吃你饭,不喝你酒”。
这些场面,我见过多次,也亲自体验过其中的滋味和乐趣;上述歌谣,我听过数遍,也多次感受过那悦耳动听的声音。
每当想起奶奶给我讲爷爷年时担“货郎担儿”的故事时,不由的就会勾起我儿时的回忆。
爷爷名叫李观新,小名叫方远,哥哥叫正远,村里人都喊他“二方远”。
爷爷1901年生于武安市马庄乡井家峧村。长大成家后,先后有了大伯、姑姑和父亲。
那个候,兵荒马乱,民不聊生,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大伯12岁、父亲8岁奶奶就把他们弟兄俩送到有钱人家里当长工。起早贪黑给人家干活,不挣工钱,只管吃住,所以老百姓俗称“住长工”。奶奶一天到晚给有钱人洗衣服做饭挣几个窝窝头和姑姑维生。爷爷打小就缺乏营养,身体瘦弱,干不了重活,无奈之下,为了生存,他硬是咬着牙干起了担“货郎担儿”的营生。
一年四季,爷爷总是起早贪黑,挑着担子走东村、串西村,跑遍了附近的集镇山村。东面到过鼓山前后,南面到过义井拔剑,北面到过武安城,西面到过娲皇宫。有时走得远了赶不回来,就躲在农村的草垛里或者山上避雨的石痷子里睡一晚上。饿了就从衣襟里拿出冰凉的窝窝头,向村里人要碗水就着咽下,没了干粮时就拿一些日用品向村里人换碗饭来充饥。
有一次,夜幕降临,离家太远,爷爷只好在农村的麦秸垛里睡了一夜。一觉醒来,忽然发现担子里的小商品少了一半,爷爷又气又急,回到家向奶奶哭诉。奶奶给他讲了一个故事:听说很早以前,有一个货郎先生挑着担子走街串巷,一个财主家的小少爷听到拨浪鼓的响声,就让丫鬟领着他来到货郎担儿前,手里拿着一个大元宝晃来晃去,说要换一个最响亮最好听的小泥哨。谁知道挨着试了一遍,所有的小泥哨都不出声,小少爷十分扫兴,丫鬟只好领着他遗憾地回家。谁知他们刚走,货郎先生就慌忙拿起小泥哨吹了起来,结果个个都响得十分响亮动听。货郎先生“扑通”一下坐在地上,长叹一声“外财不发穷人命啊”!这就说明,不属于自己的,送上门来也得不到。老人们不是都说破财还能免灾吗?
奶奶一席话,讲得爷爷破涕为笑。
还有一次,爷爷担着担子正在磁山乡的仙庄村里转悠,有几个老婆婆围上来正要买东西,突然来了三个带枪的日本兵,爷爷担起担子就走,三个日本兵跑到跟前,不说三四就把筐子掀翻抢起了东西,直到把几个衣兜全部装满,才喊叫着扬长而去。爷爷哭丧着脸回到家给奶奶说了一遍后,奶奶说“别哭了,抢走点东西不算啥,就当让狗吃了,没把命丢了就是万幸,只要有你在,咱家就在,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小日本做恶多端,横行不了几天了”。
奶奶一阵劝,说得爷爷转悲为喜。
天长日久,爷爷虽然披星戴月忍饥挨饿,东躲西藏担惊受怕。但仔细想想每天“出门跑外一担货,回家换来几升粮”。肩上那根又黑又亮的“货郎担儿”,维系着一家老小的开销和希望,同时也寄托着父老乡亲的欢乐和渴望,心里就释然了。
暑往寒来,年复一年,他总是鸡叫三遍就起床,哼着小曲走四方。
盼星星,盼月亮,盼来了救星共产党,穷人翻身得解放。爷爷一家分得了田地和房产,告别了担“货郎担儿”的岁月,又靠着“三更灯火五更鸡”的一颗恒心,先后自学了中西医。虽然是半路出家,可在马庄乡那条穷山癖壤的山沟里逐步成为小有名气的上门先生。
爷爷的一生,可谓走百里路,蹬百家门,从送货到村再到看病上门,干的都是老百姓急难愁盼的好事,给父老乡亲们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和难忘的回忆。
眼下虽然各类商店和超市遍地开花,网上购物更是十分方便。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货郎担儿”早已退出了人们的生活,拨郎鼓和那憨厚纯朴的叫卖声,也早已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但儿时的记忆,始终是点缀在我童年生活的一束鲜艳奇葩,明艳而生动,温暖而温情。
作者简介
李富田,70岁,中共党员,大专文化,先后当过农民、下过煤窑,干过法律,多次立功授奖,曾获得全省“人民满意的检察官”。
多年来自强不息,笔耕不辍。在各类报刊杂志和自媒体发表稿件多篇。主编撰写了《前进中的峰峰检察》、《八特人物志》、《甲子舂秋》等作品,受到普遍好评。

编辑刘海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