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归来,仍是少年∽文/徐良
岞山中学十四级返校有感之一
同学发了照片,说母校的槐花开了。
阳光和煦,馨香四溢。伴着春的旋律,我们十四级老校友回到了阔别四十六年的母校----岞山中学。
下车伊始,那幅“欢迎老校友回家”的大字标语,仿佛四十六年前,初次走进高中的那种带有兴奋的温暖。近乡情怯——母校、老师,我回来了!
擦一擦微润的眼角,平复一下激动地心情,快步投入母亲的怀抱。。。。。。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迎宾志愿者的笑靥,年轻呢喃的话语,让我一下回到十三岁(我五岁上学),六十岁的心回到了天真烂漫、青葱懵懂。。。。。。
遇到老同学,大都是岁月的沟壑,时光的霜华,那份成熟中流露出的稚嫩、渴望如出一辙;漫步崭新的跑道,沿着校园熟悉的小路,来到现今的老槐树下,花香沁人如故。
看见了我自己曾经在树下读书、嬉戏、打打闹闹、跑跑跳跳;走进我的教室,坐坐我曾经的座位,举起提问的右手,我又看见已经逝去的老师和祥而又严肃的站在讲台上。。。。。。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当地的领导、年轻的校长,温暖的话语,直击我心里那道最柔软的丝弦,潸然泪下。。。。。。想来确是母亲对稚子的温暖备至。。。。。。
联谊会上,各展才华。是在把最优秀的一切展现给教我育我的、已经看不见的老师。
几多热泪,夺眶而出!饶是多年军旅的同学,嗓音中依然有些哽咽,硬生生用豪言壮语压住。
不是我们故作多情,也不是多愁善感,实在是思念之情---且情到深处。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暖情处。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
艾青啊艾青,你怎么可以这么深刻。
春华秋实,桃李芬芳----归来,仍是少年!
归来,仍是少年
岞山中学十四级返校有感之二
你曾对我说,相逢是首歌,眼睛是春天的海,青春是绿色的河......
听着同学如泣如诉的歌唱,总感觉欢喜之中略带着那么一丝忧郁?还是伤感?亦或回想......
记得那是刚刚恢复高考的年代。懵懂的我们还不知道什么是爱情。即便是有,大约是喜欢,或者说是在一起很快乐的。
我的班主任老师,原本是生物专业的,却鬼使神差的教了物理。他的名言就是:男同学解手就是抛物线,成45度角的时候,不但高也最远----据说传颂了很多级了。
老师就是老师,嬉戏中多了不少严厉。恢复生物课后,立马感觉出老师的水平相较于物理高了很多。那是刚刚开始生理卫生的学习,高考分要乘以百分之三十。虽然有一些害羞,但还是要学习。分分分,学生的命根儿啊。
听着联谊会同学的歌唱,思绪万千......
我喜欢看书,学校的图书室渐次开放,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倒是便宜了我。从苏联的肖洛霍夫,到法国的几个仲马;从莫迫桑的俊友,到巴尔扎克的守财奴;乃至于我的视力从0.8到了0.2,无奈去了地级市才配到了眼镜。
。。。。。。我渴望,我渴望,快快见到你,美丽的基隆港。。。。。。
又是换了另一位女同学的歌声。
我出生在福建,随父母亲转业回到山东岞山。那时候张暴默的《鼓浪屿之波》火遍大江南北。对于我则是小学记忆中的浪漫之旅。
歌声拨动了心弦,也拨动了笑点。
记得一位男同学,挤进自己座位的时候碰到了女同学的胸,惊呼:好大啊!然后吓得捂住了自己的嘴巴......
想起老师,我在流泪;想起同学,我又破涕为笑。人啊,真的是古怪的感情生命体。
也正是又哭又笑的人生阅历,成就了我们,才渐渐成熟起来。这种真实,才是学习,也是历练。
人总是要长大的。
像我们在不知不觉中长大,老去,再感慨......
谁能借我一壶酒,再续韶华饮开怀!
归来,仍是少年!
归来,仍是少年
岞山中学十四级返校有感之三
再过二十年我们重相会,伟大的祖国该有多么美......
熟悉的旋律,熟悉的歌词,四十几年前我们曾经唱过。那时我们不懂的太多;
那时我们还未解个中深情。
整整两个二十年......完美实现,却物是人非!
或许要对冲这种伤感,或许是发自肺腑的力量,亦或许老师在冥冥中鼓励我们继续前行。
听;越过高山,越过平原,跨过奔腾的黄河长江......
唱:宽广美丽的土地,是我们可爱的家乡......
是的,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都是我们播撒青春的疆场。
歌唱祖国,一曲方罢,浑身的热血又沸腾起来,这里是加油站,这里是新的起点----六十岁又如何,来的是第二个青春!正如我们当年从这里走出去一样......
乡恋、乡念,梦想、理想,在这里留下了年少的足迹;乡愁、乡音,泪水、汗水,在这里全都是美丽的踪影。即便离去,也是深藏在心底的那一份柔软和珍贵。
岁月如歌,夙愿已解;
老骥伏枥,人生几何。
八十秉烛,未为老也。
古人如此,何况小可?!
清风明月,时光山河;
诚如学子,唯有心澈。
不忘初心,奉献热血;
归去来兮,仍是追风少年!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