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龚如仲(Ralph)
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英语系毕业,曾任外贸部中国轻工业品进出口总公司驻美国公司总裁。
有关作品:
中国电影出版社出版翻译作品美国动画电影小说《忍者神龟》(Ninja Turtles)。
台湾采薇出版社出版、发行《岁月如重---兼谈华国锋》(此书已被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美国纽约市市立图书馆、澳大利亚国家图书馆正式收藏)《东西南北中国人---细谈如何在大陆做生意》、《悠然时光》《如仲诗语》《My Life – Family, Career & VIPs》《清风徐徐》。
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出版、发行《悠然斋诗文选》《花儿在身边开放》。
作者现旅居美国,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经典文学网特约作家、台湾采薇出版社资深顾问、奥地利英文网Sinopress特聘专栏作家、北美翰苑古诗词社社长兼总编、海外华英总顾问、帝乡文苑海外顾问、春泥诗社网络文学社顾问。
闲话起跑线
文/龚如仲(Ralph)
记得不久前,尤其是新冠病毒未曾来临之前,孩子们的家长最为津津乐道的一个话题就是“不要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于是乎,家长们便为孩子们的前程忙碌起来:除了上课所学,请外教在周六或周日到家中给孩子们“吃小灶”是必要的,或是送孩子去诸如“新东方”、“三木培训”等“著名”课外补习学校也是毫不犹豫的。除此之外,绝对不能让孩子有闲暇时间,所有时间都得拿出来读书、学艺。
远的不说,就拿我在北京当过十几年英语口语老师的经历来说事吧。

2000年愚人节那一天,我被美国一家相当有规模的大公司(a wholesale company)派往北京担当他们在中国代表处的首席代表(实际上是这家公司在中国的分公司)。我的一位亲戚得知后,非常开心,她立马找到我,恳切地希望每个礼拜六我有空时到她家去当“家庭教师”两个钟头,专门教她当时才四岁的独生女儿的英语口语。她的理由相当充分:一来,我是她亲戚(按辈份,她得管我叫“舅舅”),我不能推辞;二来,我当过英语翻译和英语播音员,肯定“英语功夫了得”,这对她女儿将来在英语方面(尤其是口语)“不输在起跑线上”至关重要。 最后,她还信誓旦旦地对我承诺:在教课的报酬上,她坚决要按北京课外老师最高等级来支付。
无可奈何,我只好勉为其难,但在报酬上,我告诉她:每次授课后,给我足够的来回打的的车马费即可(我住在京城的东头,她家在北京的西头,两地相隔甚远)。

就从2000年的秋天起,只要我在北京(一年之中,我得飞回美国亚特兰大几次,向公司总部汇报工作),我每个周六都到亲戚处教这个小女孩的英语口语,每次两节课,每一节课一小时。说起来您可能难以相信:我在北京主管那家美国公司在中国业务的十一年中,我教了她十一年的英语口语。她也从一个不懂事的四岁小丫头,长到了十五岁的大姑娘。按辈分她得管我叫“爷爷”,可她从来都叫我“老师”(teacher)。
与她们母女二人的长期接触中,我惊讶地发现:小女孩的妈妈(她父亲是中国著名的经济学家,宏观经济方面的权威,而我亲戚本人则是一位资深的公务员,口袋里的银子不缺)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疯狂执行者!为什么如此说呢?请看妈妈为女儿排定的雷打不动的每周业余活动的时间表:

周一下学做完家庭作业后,练钢琴两小时(家里备钢琴,有音乐学院的老师来教学);
周二下学后作业完工之余,去有关学校学跳舞(具体几个钟头不详);
周三,晚上业余时间到一个专业学校学礼仪;
周四,业余时间学健美;
周五,晚上抽空去学诗词等中国传统文化;
周六和周日是极为宝贵的,因为时间非常充裕,除了周六上午跟着我学说英语外,下午有一个北京名牌中学的英语女老师来家里教她的笔头英语(written English)。
鉴于读中学后,孩子的数学和化学不大好,于是礼拜天的上下午就有“相当有水平”的老师到家里来给孩子上课,分别强化训练孩子的数学和化学。

有一回,我在教学快要结束时让我的这位学生口述一篇为时十分钟的作文,题目是《我的快乐时光》。听我布置完任务后,让我意想不到的是,她苦着个脸,长叹一声,然后背对着她妈妈,小声用英文对我说道:“我长这么大,不知道什么是快乐。”紧接着,她又说道:“打我记事时起,我妈妈就让我学习学习再学习,不能比别的孩子差。我除了睡觉,其他时间都用在学习及其它课程上了,一点儿都没有快乐感可言”。
听罢这个孩子的话,我感到非常意外和惊讶,因为我没有想到我这个平时乖巧、文静的学生心中装满了这么多的悲苦,她的心灵竟然受到如此大的创伤!与此同时,我陷入了沉思之中,对我亲戚教育孩子的方法有了想法。于是我后来找到一个机会和她妈妈作了一次私下长谈。我劝她不要待孩子太严苛,要给孩子一定的自由空间,至少每个星期给她一点玩耍时间。如果可能,她不妨偶尔带着孩子出去旅游一下,让孩子开阔眼界。我的亲戚倒是很给我面子,后来,孩子的自由度有了提高。

最让我感到欣慰的一件事是:在孩子高中毕业前夕(我从那家美国公司退休后,虽然说正式辞去了家庭教师的职务,但我每年都会回到中国去探亲访友的,只要我回到北京,我那亲戚定然要请我到她家里吃饭,并顺便“考教考教她女儿的英语”),我有一次到这位亲戚家作客,她郑重其事地和我商量:“孩子到英国留学,还是在北京读大学?”我建议孩子出去闯一闯(我的目的是让孩子有一个自由自在生活和学习的环境)。她妈妈果然听从了我的建议。几年后,当我又一次因故回到北京并到我这位亲戚家拜访时,我高兴地得知:我的学生由于英语口语的优势,顺利在英国一家大学就读,由于成绩不错,用三年完成了大学学业,毕业时拿到学士学位(bachelor degree)。孩子很有孝心,坚定地回到祖国,并在北京一家不错的中外合资公司得到一份文职工作。现如今她和她妈妈在北京过着幸福的生活。

在结束这个真实故事之前,我想补充一点的是:据我所知,我的这位学生的遭遇不是个例,是具有代表性的。比如因为我的另外一位亲戚的孙女也有过同样的经历。那么现在的问题是:既然这是一个具有有共性的社会现象,那么“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到底是对还是错呢?我个人的看法是:这个说法和做法不仅荒唐,而且有害。
其一,违背了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和认知特点;
其二,剥夺了孩子的童年和少年的快乐,让孩子失去学习的兴趣;
其三,影响了孩子世界观的形成,让他们产生了不该有的思想和心理负担;
其四,破坏了国家正常的学校教育秩序。
概而言之一句话,我对“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说法绝不赞同!
(图片源于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