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李白品人生2:勤奋的天才
作者:沐风
关于天才,辞典里的解释太抽象,我想用一个有趣的故事来说说李白是个怎样的天才。
网络上流传过一个有趣的脑洞,说有个穿越者带着“度娘“来到唐朝,抢在李白之前,把李白写的诗文全写了,他想看看李白会怎样?然后他看到了奇妙的一幕:豪放好胜的李白,读到《蜀道难》、《将进酒》……兴奋到颤抖,他觉得这大唐终于有让他正视的诗文对手了。于是随之就有了《蜀道难2.0》,有了《将进酒2.0》……而现代的中小学生们,只好一边对这个穿越者抱怨连连,一边无奈地双倍背诵加阅读理解。李白,到2.0的李白,这就叫天才。
李白虽然是天才,可是他的勤奋却更超乎常人。李白在《上安州裴长史书》中叙述过自己的童年:少长江汉,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李白大概在很小的时候,就接触过道教的书,即所谓“五岁诵六甲”,这大概给了他很大的影响,让他一生脱离不了道教。
如今的李白故居陇西院附近,尚存洗墨池,两尺见方的井水,终年不竭,水面冒出珍珠般的小水泡,很像蒲花,当地人也称作蒲花井。相传李白年少时,就是在此井研墨洗笔。当然还有后人皆知的,李白逢见那磨针老太婆的故事,虽然只是传说,但也必定是由于李白读书刻苦用功而产生的。可以肯定的是,李白十岁之前就涉猎很广,经史子集,诗书礼乐,楚辞庄子,广纳百家。如今各地都有李白的读书堂,尽管可靠度未知,也说明在人们心中,李白的勤奋是公认的。
李白的勤学,大概主要是在他出川之前。从十二岁起,他读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幻游了千里之外的云梦大泽。领略了《离骚》上天入地的梦境,《庄子》翱游宇宙的神话。遍观奇书的李白,独自走入了大匡山深处隐居,不迹城市,巢居林莽学神仙。他炼丹煮泉,品茗谈玄。暮晚一灯如豆,读奇书掩卷沉思,与鸟兽为伴。勤奋是一种内在的渴求。
大概在他二十岁以前,李白曾经和一个隐士东严子(一说就是赵蕤),隐于岷山,隐了好几年,不入城市。赵蕤博古通今,而且好击剑任侠,生活方式极具趣味,他们养了上千的稀奇禽鸟,驯化通灵。赵蕤是个学者,也爱谈政治,他对李白的影响极大,李白对于功名的渴求就是源自于此,根深蒂固,贯穿一生。后来李白时而过问政治,时而隐退,也有受了这人的教育的影响。赵蕤与李白整日纵谈古今盛衰治乱,比如一匡天下的管仲,决胜千里的张良,高卧隆中、而后治天下的诸葛亮,啸傲林泉、起而安天下的谢安。赵蕤教给了李白雄心和抱负,他们亦师亦友,李白出川后还在诗中怀念说“朝忆相如台,夜梦子云宅”。在李白学成下山的前一晚,他做了一个梦,梦见他化为了《庄子》中的大鹏,向着无边无际的虚空飞去。何谓良师益友,后世为师者,当细品!
在出川闯天下之前,李白在峨眉山结识了一位高僧,法号怀一,曾经和大诗人陈子昂是至交好友。怀一和尚将多年珍藏的亡友遗著《陈拾遗集》赠给了李白。李白一连研读了数月,他开始明悟,何为诗骚正传,汉魏风骨。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悲怆,终于等来了文学史上继往开来的那位。
李白的写作也是很早的,他有“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的自叙诗。现在集中的《明堂赋》,就是他十五六岁时的作品。此篇运用非常丰富的典故,构成宏大的篇幅,从中可以看出李白少年时期一定有过一段刻苦学习写作的阶段。
这样的刻苦学习让李白少年时就显露出诗歌天才。他去寻访山中道士,写下了《访戴天山道士不遇》:犬吠水声中,桃花待雨浓。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野竹分青蔼,飞泉挂碧峰。这是李白现存下来的最早的作品,全首诗无一字提及“不遇”,却能处处感知到“不遇”的氛围。李白的天才是厚积薄发的,羚羊挂角,信手拈来。即便是他十来岁,营造意境也极具妙手,犬吠、桃花、微雨、树与鹿、野竹飞泉,少年李白将这些元素美妙融于一起。以至于千年后的读者也能走进实景之中,体验一回访客不遇。
另一首少年时作的《听蜀僧濬弹琴》诗里,“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已见他少年时有着高度的诗歌技巧。
当然,诗海无涯,李白也不是神,也有遇到瓶颈之时。出川后,他曾在黄鹤楼头,见大江之上,龟蛇对峙,气象苍茫,遥望汉阳城,烟树如画。李白本想在诗板上留诗,然而抬头看见崔颢的那首七律《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李白一时竟没了提笔的兴致,徒留了句“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他没有把握写出比崔颢更好的黄鹤楼诗,干脆搁笔。据说,李白一直为此耿耿于怀,要写出超过崔颢之作。多年后,李白重游金陵,在历尽人生磨难后写了一首《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总为浮云能避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后世学者认为此诗仍有崔颢的影子,并未超出崔颢。难怪乎崔颢的《黄鹤楼》被评为唐人七律第一,被赞为千古绝唱。或许这是李白一生的心头之结。
李白几乎一生在流浪中,如果不是年少时早早打下扎实的基础,以后是不会写出那样纯熟的诗歌。少年时在四川,他刻苦地读书求学,打下了日后写作和从政的基础。他不仅读书本,还到生活中自然中学习实践,确是“学而时习之”,获得了富有创造性的壮美风格的源头。
后世人喜欢称李白“斗酒诗百篇”,以为酒是诗才的催化剂。鲜为人知的是,李白在漂泊流徙之中也非常用功。他在被捕入狱中都还在读书,“余时系浔阳狱,正读《留侯传》。”可见平时更可知了。由《改九子山为九华山联句》,就更见他不但读书用功,还很仔细。李白不像普通人读书那么死,关于道教的书也时常在手头。诸君,我们可不要再误解诗仙是因了天才和酒,自命不凡、不肯努力的人,并不能以李白为借口。
天才的源泉在读书,在勤奋读书。学古以照今,我们今天当该如何读书,当该如何培养孩子读书?话题很大,专家们更适合。我还是再来个趣味脑洞结尾吧:
假如李白穿越到了现代,参加语文考试,单选题:在我窗外有一棵杨树。请说出哪句意思更接近?
A.我看见一棵杨树在我窗外生长。
B.有一棵杨树在窗外,被我看见了。
C.我望向窗外,看到长着一棵杨树。
此题据说大作家王蒙辅导孙子时也为难,他说选项都对。大诗人李白估计会“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卷中人”。
汉字有无数种诗文的组合,语文者,大概是寻求组合的优解。李白应该是最接近优解的一位,天才犹要勤奋,哪有多少妙方。
作者简介:陈美,江苏盐城人,笔名沐风,教育工作者,《世界文学》签约作家,天津散文研究会会员。曾在《天津散文》、《人民作家》、《作家美文》、《北方写作》、《浩缘文学》等平台发表散文、诗歌、随笔多篇。
﹌﹌﹌﹌﹌﹌﹌﹌﹌﹌﹌﹌﹌﹌﹌﹌
纸刊投稿邮箱:
942251831@qq.com
bailu6698@163.com
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
扫码添加主编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