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语》第一讲
《论语》是一部记录了孔子及其学生的言论与事迹的语录体著作。此书共20篇,492章,总约一万余字。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由他开创的儒家学派在历史上产生过深远影响,儒家文化一直成为封建时代中华民族的主体文化。但是孔子“述而不作”。《论语》,是我们今天研究孔子思想最宝贵的材料。
何以书名《论语》,诸家说法不一。一般认为,“论”是“论纂”,“语”是“语言”,因此,“论语”就是把孔子及其弟子的对话“论纂”起来的意思。《论语》各篇都以每篇开始的两字或三字为篇名。《论语》的编纂,约始于春秋末年,而成书于战国初年。

一:学而篇
【原文】
1.1子曰①:“学而时习之②,不亦说yue4乎③?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le4乎④?人不知而不愠yun4⑤,不亦君子乎⑥?”
【注释】
①子:中国古代对有学问、有地位的男子的尊称。《论语》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
②习:“习”字的本意是鸟儿练习飞翔,在这里是温习和练习的意思。
③说(yuè):同“悦”,高兴、愉快的意思。
④乐(lè):快乐。
⑤愠(yùn):怒,怨恨,不满。
⑥君子:《论语》中的“君子”指道德修养高的人,即“有德者”;有时又指“有位者”,即职位高的人。这里指“有德者”。

【原文】
1.2有子曰①:“其为人也孝弟ti4而好犯上者②,鲜xian3矣③;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④。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yu2⑤!”
【注释】
①有子:孔子的学生,姓有,名若。在《论语》中,孔子的学生一般都称字,只有曾参和有若称“子”,
②弟(tì):同“悌”、敬爱兄长。
③鲜(xiǎn):少。
④未之有也:“未有之也”的倒装句,意思是没有这种人。
⑤与:即“欤”字,表示疑问的助词。《论语》中的“欤”字皆作“与”。

【原文】
1.3 子曰:“巧言令色①,鲜矣仁②!”
【注释】
①巧言令色:善巧言令色,即满口说着讨人喜欢的话,满脸装出讨人喜欢的脸色。
②鲜:少的意思。
【原文】
1.4 曾子曰①“吾日三省xing3吾身②:为wei4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chuan2不习乎③?”
【注释】
①曾子:孔子晚年的学生,名参(shēn),字子舆,比孔子小四十六岁。生于公元前505年,鲁国人,曾参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以孝著称,据说《孝经》就是他撰写的。
②三省(xǐng):多次反省。
③传:老师讲授的功课。

【原文】
1.5子曰:“道dao3千乘sheng4之国①,敬事而信②,节用而爱人③,使民以时④。”
【注释】
①道:通“导”,引导之意。此处译为治理。千乘(shèng)之国:乘,古代用四匹马拉的兵车。春秋时期,打仗用兵车,故车辆数目的多少往往标志着这个国家的强弱。千乘之国,即代指大国。
②敬事:“敬”是指对待所从事的事务要谨慎专一、兢兢业业,即今人所说的敬业。
③爱人:古代“人”的含义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人”,指一切人群;狭义的“人”,仅指士大夫以上各个阶层的人。此处的“人”与“民”相对而言。
④使民以时:“时”指农时。古代百姓以农业为主,这里是说役使百姓要按照农时,即不要误了耕作与收获。

【原文】
1.6子曰:“弟子入则孝①,出则弟ti4②,谨而信③,泛爱众,而亲仁④。行有余力⑤,则以学文⑥。”
【注释】
①弟子:有二义,一是指年幼之人,弟系对兄而言,子系对父而言,故曰弟子:二是指学生。此处取前义。入:古时父子分别住在不同的居处,学习则在外舍。入是入父宫,指进到父亲住处;或说在家。
②出:与“入”相对而言,指外出拜师学习。出则弟,是说要用悌道对待师长,也可泛指年长于自己的人。
③谨:寡言少语称之为谨。
④仁:指具有仁德的人,即温和、善良的人。此形容词用作名词。
⑤行有余力:指有闲暇时间或剩余的精力。
⑥文:指诗、书、礼、乐等文化知识。

【原文】
1.7子夏曰①:“贤贤易色②;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③;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注释】
①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孔子的高足,以文学著称。比孔子小四十四岁,生于公元前507年。孔子死后,他在魏国宣传孔子的思想主张。
②贤贤:第一个“贤”字作动词用,尊重的意思。贤贤即尊重贤者。易:有两种解释,一是改变的意思;二是轻视的意思,即尊重贤者而看轻女色。
③致其身:致,意为“奉献”、“尽力”。这里是要尽忠的意思。

【原文】
1.8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①,学则不固②,主忠信③。无友不如己者④。过则勿惮dan4改⑤。”
【注释】
①重:庄重、自持。
②学则不固:所学不牢固。与上句联系起来就可理解为:一个人不庄重就没有威严,所学也不牢固
③主忠信:以忠信为主。
④无:通“毋”,不要的意思。不如己者:指不忠不信的人,“不如己者”是比较委婉的说法。也可解释为三人行必有我师,也就是要学习别人的长处。
⑤过:过错、过失。惮(dàn):害怕、畏惧。

【原文】
1.9曾子曰:“慎终追远①,民德归厚矣②。”
【注释】
①慎终:指对父母之丧要尽其哀。追远:指祭祀祖先要致其敬。
②民德:指民心,民风。厚:朴实,淳厚。民德归厚,指民心归向淳厚。

【原文】
1.10子禽问于子贡曰①:“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②?”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③?"
【注释】
①子禽:姓陈,名亢,字子禽。子贡.姓端木,名赐,字子贡,比孔子小三十一岁。
②抑与之:抑,反语词,可作“还是……”解。与之,(别人)自愿给他。
③其诸:表示不太肯定的语助词,有“或者、大概''的意思。

【原文】
1.11子曰:“父在,观其志①。父没mo4观其行②。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注释】
①其:指儿子,不是指父亲。
②行(xíng):行为。

【原文】
1.12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①,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注释】
①先王之道:指的是古代圣王治国之道。

【原文】
1.13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①:恭近于礼,远耻辱也②,因不失其亲③,亦可宗也④。”
【注释】
①复:实践,履行。
②远:使远离,可以译为避免。
③因:依靠之意。
④宗:主。可宗,可靠。

【原文】
1.1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①,可谓好学也已。”
【注释】
①有道:指有道德、有学问的人。正:匡正,端正。

【原文】
1.15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①',其斯之谓与②?"子曰:“赐也③,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④。”
【注释】
①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出自《诗经.卫风.淇奥(yu4)》篇。意思是:好比加工象牙,切了还得磋,使其更加光滑;好比加工玉石,琢了还要磨,使其更加细腻。
②其:表测度duo2语气,可译为“大概”。
③赐:子贡的名。孔子对学生一般都称名。
④来者:未来的事,这里借喻为未知的事。

【原文】
1.16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顾问:中华楹联学会主任倪进祥
诗经学会主任李瑞林
总编:日月(敬金忠)
讲师:胡愛民 崔艳蕊 刘翠玲
主编:蔡巧灵 柯美柘 李广恒
董德苑 毕见秋 赵偲含
主审:杨秀红 天问 蒋贵龙 凌赣文
袁谷成 张琳 俞子兰 钱秀英
刘巧英 李晓华 田卫 冰冰
渔夫 野鹤 段志军
武汉军张丽辉 汪凤森
张旭祖 郑举纲 黄伟琰
收稿: 成人之美
制作:李凤梅
诗歌艺术:陶冉 王立云
图片:网络
盘古诗联编辑部
2023.4.16
360个图网:xishui186.360doc.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