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耀先生是埠内颇为勤奋的文史专家,他一生多半的时间用于趣闻、轶事、宗教等民间文化的搜集,尤其热衷于民俗掌故的挖掘整理,为弘扬优秀地域文化、宣传天水做出了积极贡献。
坚持搜集、挖掘、整理、保护和传承中华文化,是我们每位中华儿女应尽的义务。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坚持有鉴别的对待、有扬弃的继承,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中华文化在世界交流中,展示中国价值和中国精神。有助于建构和谐社会中新的道德、信仰和社会秩序。从这种意义上讲,王耀先生做了一件有意义的工作。王老能做出骄人的成绩,我想与他的“四勤”不无关系。
王耀在李子园村为群众唱山歌
一、脚勤。出生于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王耀先生,从小就喜爱文史知识。为了挖掘民间民俗文化,他可谓“行千里路”,为了群众口头的一句俗语,他经常跑到实地核实。这种执着往往就成了他拯救民间技艺的精神动力。有一次,他听到一句话——“秦安祸子清水麻,天水出的白娃娃”的俗语。他情不自禁地思考:“秦安褐子到底有没有,是什么样子,怎么做出来的?”然而很长时间,也没有找到任何线索,没有任何人知道秦安褐子的制作工艺,但是他穷追不舍,他明白越是没人知道的工艺便越是濒临灭绝。一种强烈的责任感让他坚持寻访下去,最后在和秦安老艺人的交谈中,终于搞清楚秦安祸子原来是一种类似于后来出现的呢绒面料的一种毛织品,是用毛线织成的,有钱人用来做礼服。详细了解了秦安褐子的制作工艺之后,他欣喜地撰写了文章,并在《民主协商报》上发表,终于让这种险些灭绝的技艺的资料得以保存。后来,他又跑到清水挖掘整理了有关“清水麻”的历史,麻的生产量及在今天清水经济中的比重等详实资料,并撰文作了记述。

二、口勤。民间文化产生于民间,流传于民间,是表现民间生产、生活的优秀作品,是社会思想与艺术高度发展的历史积淀,是民族和国家的精神象征,在国家治理、社会教化、社交(宗教)礼仪、修身养性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王老在潜心研究收集、整理地方文史的同时,还关注着天水民间文化的发展及传承。民间文化中的社火以及山歌、小曲、神曲、唢呐曲、酒歌等,他都逐个地进行了实地调查。秦州小曲作为一种土生土长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沉默而顽强地存活在天水的田野和乡村,像一朵沉静而寂寥的野花,很多人都无缘一睹它绚丽的芬芳。王老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采访民间艺人,一起记词、谱曲,整理出秦州小曲几十首。正是怀着对民族文化的担当和紧迫感,他每每听到哪儿有民间民俗艺术表演,必定去现场感受一番,留记录,取资料,做指导。对于这位热爱民间艺术的城里老人,乡亲们给了他最高的礼遇,用高头大马、摩托车、三轮车接送他,甚至敲锣打鼓、鸣放鞭炮、吹着唢呐迎接他。乡亲们对文化生活的渴望,对文化人的敬重,让王老备受感动,每每考察、访问结束,他都要整理成文字资料,自掏腰包将声像资料制成光盘、录音带,无偿回赠给父老乡亲们。他采访、编辑、整理的民间文化艺术包括神曲、小曲、唢呐曲、小调、山歌、社火曲约几百首,由他个人出资录制的小曲磁带、光碟也有数十种。人们亲切地称他“秦州小曲之魂”。中央电视台、甘肃卫视、凤凰卫视等媒体也对他做了相应的报道。
三、手勤。王老凭着一股钻劲,在深入考察研究的基础上,陆续编撰了《南郭寺艺文录》、《飞将李广》、《才女苏葱》、《华夏赵氏》、《陇上巾帼春秋》等几十万字的历史文学著作。先后在《甘肃日报》、《民主协商报》、《天水日报》等省内外报刊杂志刊发六、七百篇反映秦州乡土文化的文章。出版了《秦州春秋》和《天水人文》两本约百万字的巨著。其论文《赵充国屯田十二策》选入《“三农问题”论坛》一书,受到甘肃省人民政府“三农”办公室、省劳动就业促进中心、省劳动资源开发研究会的奖励并为其颁发了荣誉证书。军旅作家杨闻宇评价他是“寥廓天幕上不会轻易熄灭的星辰”。
四、事勤。上世纪九十年代,知识渊博的王老被聘为市政协文史委文史编辑,参编《天水名人》一书。该书编辑结束后,天水历史文化成了他心头挥之不去的一种情结。这种情结一直保持到他退休之后。他曾对我说:“我原来从事的工作就是抄抄写写的秘书工作,退休以后,自己觉得要利用自己的特长,要在家乡这片热土上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从此就开始了在我的家乡秦州区进行民族文化、民间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等方面的调查、研究与写作。”他先后被天水师院陇右文化研究中心聘为特邀研究员,被赤壁文学院诗词楹联研究所聘为终身研究员,被中国史料学会聘为两任理事;担任天水市周易学会会员、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会理事、中国艺术家协会文学专业理事、甘肃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天水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天水市诗词学会会员、天水戏曲协会副秘书长、天水华夏赵姓文化研究会理事会常务理事、麦积区旅游文化研究会理事,天水市“秦州小曲”原生态传承保护协会顾问等社会兼职。
中华优秀文化的大厦,是无数像王老一样勤奋的人逐渐建起来的。他们被称为“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之人。他们积小成大,集腋成裘,把中国文化的发展推向一个个高峰。时至今日,“四勤”的精神同样有着重要的现实价值。我们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觉自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样需要充分挖掘和光大地方文化中积极的、优秀的思想成分,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弘扬传统文化的灵魂和时代精神,激励后人,增强文化价值自信,积极推进文化大市建设。
我们的文化建设者应当进一步强化文化意识,充分认识到文化在时代发展中的重要意义。正确地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是当代中国人实现中国梦的首要问题。文化和政治、经济、军事一样,是国家与民族的强大力量,是一个社会的价值信仰体系,是保障意识形态安全的战略要地。面对西方强势文化带来的挑战,我们必须增强文化自信,自觉抵制文化领域的虚无主义和浮躁之气,切实改变文化发展中的奢华之风。在解决城市产生的复杂社会问题和各种价值断裂问题上,当代中国的文化建设只有继承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与时俱进,脚踏实地地创造有民族风格、接地气和中国气派的文化,创造真正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为人民大众服务,有群众基础的文化,才能彻底消除浮华文化的危害,才能守住核心价值的高地,提振民族的“精气神”。中国社会也才能在更深层上践行现代化之路。
左王耀、右王小军
地域文化是中华文化之根基。越是民族的,才越是世界的。世界多元文化碰撞融合,地域文化的挖掘整理工作,尤显得弥足珍贵,因为它是民族之根和精神血脉。天水厚重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她是中华文化的始、根和源。王耀先生能把地域文化整理,挖掘、补漏拾遗,特别是对名城的保护,不遗余力地呼吁、呐喊。他对天水文化的炽热情怀,令我敬佩。
左程相来、中王耀、右李晓阳
王耀,字子源,1937年生于甘肃天水秦州区,祖籍甘谷安远镇,大学学历。
左一安志宏、左二王小军、右二李子伟、右一张国强
作者简介
安志宏:原任省政协委员、天水市政协副主席、天水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