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福
村里有个男人叫阿福,他是解放前出生的人,70多岁,我读初中时就见过他娘,因为他们家住在临街马路边,上学放学都要路过他们家门口,他们家是当时有名的贫困户,家里没有院墙,所以看到他们家人来来往往出入是很正常的事情。
阿福娘白发苍苍,时常穿着一件黑粗布上衣,每到吃饭时她都会独自端着饭碗坐在大门口的一块石头上,她留给我的印象最深的是沉默,她时常用眼睛注视着从她跟前过往的车辆和行人,她只是默默地注视。
阿福家庭情况特殊,阿福是个独生子,从小就没了爹,跟母亲相依为命,阿福身材魁梧,一米八多的大高个,浓眉大眼,黑红色的脸膛上时常带着灿烂的笑容,他性格开朗,爱说爱笑,待人真诚热情。每次见面他都会主动跟我打招呼,阿福跟我父亲同龄,也去我们家里串过门,认识我们家里的每个人,不管什么时候见面都很亲切,都是笑容满面,不笑不说话,他每次都很自然,很热情,很主动上前跟我们打招呼。我长大后跟父亲到郑州生活工作,每次回到老家,再见,他依然如故。
阿福是一个特别阳光,心胸开阔的人,他的家庭情况很特殊,因为家里贫困,没文化,又没一技之长,只能下苦力养家糊口,据说他到了结婚的年龄还没媒人上门提亲,家里只有三间破草房,可谓家徒四壁、一贫如洗,最后在好心人的张罗下为他说下一门亲事,女人身材矮小,还不精细,但是,阿福欣然接受了,婚后,阿福老婆为他生了三个儿子,到了上学年龄才发现他的三个儿子都有不同程度的智障,三个儿子中唯独大儿子还稍微正常些,我记忆中他的三个儿子都是衣衫褴褛,经常有好心人施舍给他们一些不穿的旧衣服,他们一家人都很老实,不善言辞,三个儿子都很听话,见了阿福都很尊重,他们三个儿子都是小学没读完就辍学了,因为老师讲课他们听不懂啊!在学校里也是被学生欺负的对象,所以,他们早早地选择辍学回家务农。三个儿子中只有大儿子相貌堂堂,二儿子,三儿子都是其貌不扬,到了结婚的年龄依然无人问津,所以,只好打光棍,跟着父母和家人一起生活。不过他们都像阿福一样很勤奋,热爱劳动,自从农村有了建筑队,阿福安排他们三个都跟着建筑队出去干活,到了结账的时候阿福会主动跑去结账,阿福在家里料理一切大小事务,采购,做饭,洗衣,下地,照看家里,应酬红白喜事,里里外外一把手,几年下来,阿福家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家的茅草房不见了,变成了两栋小洋楼。
现今,阿福家年迈的母亲去世了,他和妻子依然如故,默默地维持着他们现有的生活,他们勤奋地劳作,从容不迫地活着,他们从来不参与是非传播,他们从不扎堆议论别人,他们从来不做落井下石的事,他们只是行走在自己的生活轨道上,谁家喊他们帮忙干个杂活,他们家人跑的最快,记忆深刻的是,2007年父亲从郑州回老家打井,因为父亲常年在郑工作,不常在家,下井管子的时候需要好几个壮汉帮忙才行啊!可是,父亲脸皮薄,面子重,加上我们经常不在家,跟老家人走动少,父亲怕上前求人万一被拒绝不好看啊!没曾想父亲一打招呼街上玩耍的村民都欣然同意帮助我们,我发现那天来帮忙的人群中有一个人特别眼熟,他就是阿福的大儿子小伟,他是这群人中最落魄的一个,他不怕脏不怕累,跟着大伙齐心协力帮我们家把井管下到了离地面很深的地方,干完活,父亲拿出香烟挨个送他们,来的时候一个人给了一盒香烟,走的时候我发现父亲又给了他们一次香烟,我原本以为他跟正常人不一样,但是,我发现他跟正常人一样,装起了香烟,还开开心心向我们致谢。临别,还特意问起了我的哥哥,原来他跟哥哥是小学同学,他对哥哥印象很深,哥哥每次提到他都会不由自主发笑,看来印象也不是一般的深刻,哥哥每次都会向我们描述他们儿时的趣事,哥哥说那个时候小伟是老师和同学们欺负冷落的对象,每次上课迟到,老师会连人带板凳把他赶出教室,随后他又叫奶奶把他重新送回学校,就这样的遭遇他竟一直坚持到了小学毕业。
小伟相貌堂堂,一表人才,就是有点缺心眼,所以到了结婚的年龄无人问津,无人上门提亲,无奈之下,阿福托人为他找了一个媳妇,女方家里也很穷,还有智障,长得倒可以,高高的个子,俊俏的脸庞,他们成亲后生了一个儿子,好在这个儿子不仅长得浓眉大眼还很聪明,上学后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孙子的状况让阿福眉开眼笑,干劲十足。阿福每到过年过节都会给孙子买一件新衣服穿,每次面对别人,他都会说:“再苦不能苦孩子!大人穿破点不要紧,不能让孩子站不到人群里。”
阿福之前去村里看电影看戏都是默默地站在人群后面,不言语,孙子长大后,上了高中,学习好,再去看戏他也会很自信地站在人群里笑呵呵地跟人打招呼。
阿福之前有个串门的习惯,经常去村里一户人家看电视,因为这家人,男主人原来是国民党军官,据说因为在战场上救了一个城市的女学生,女学生为了感恩,爱上了他,要以身相许,因为国民党打了败仗,后来,他带着受伤的女学生卸甲归田,文革时期他成了被批斗的对象,他们生养三个子女,大儿子在国家恢复高考的第一年,如愿考上了郑州大学,他却因人生失意,终日郁郁寡欢,积劳成疾,最后得了不治之症,撒手人寰,留下来他的妻子独自在老家生活。
四个儿女都成家立业,老人不愿到城里生活,因为她从千里迢迢的天津来到河南农村,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教学,她早已习惯了这里的一切,她爱干净,吃饭讲究,每天坚持看新闻联播,看电视的时候,门口关系好的邻居都会主动去家里跟她一起看电视,这个老太太虽然比阿福年长数岁,但是,在他的心目中她是值得尊敬的人,父亲在世时也常去她家串门,父亲亲切地称呼她:方老师。因为她曾经是父亲和阿福的小学老师啊!所以,他们特别尊敬她。
今年休假,我再回老家,再见阿福,他依然亲切地跟我打招呼,他开着一辆红色三轮摩托车去集市上买东西。20多年过去了,他的形象一点都没变,浓眉大眼,红光满面,笑容可掬,热情洋溢,亲切和气,从来没有见他在人前皱过眉,沉过脸,跟他同龄的人大多都是面容憔悴,充满了沧桑,雪染双鬓,可从他身上似乎找不到岁月留下的痕迹,他没有几根白头发,他没有染发,也没有做过什么理疗,有的就是不辍劳作,忙里忙外,一直乐此不疲地奔波劳碌,但是他从未有过一句怨言,他没有抱怨命运多舛,没有抱怨生活,有的只是默默无闻地坦然面对,坦然接受生活赋予他的一切,他笑面人生,没有向命运低头。农村很多条件比他们好的人都吃上了低保,可他却从未有过这样的念头,他说:“咱们有一双手,能自食其力,能自己劳动,能不向政府伸手就不向政府伸手。”
据说阿福一直有一个美好的愿望:等孙子考上大学了,他想到城里住上两天。因为孙子是他唯一的希望,除了孙子,再也没有可以圆他梦想的人了,这就是我认识的村民阿福。

作者:袁爱华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出版专集《中原名人访谈录》散文集《黎明前的曙光》《活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