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农历三月二十,我回到慈利县城的那个老窝,借金色太阳好好打理打理。
刚到家里,就接到吴远干老先生的电话,邀请我去他的朋友家里玩,说在那里可以写写书法,聊聊天,那是求之不得的事,哪能错过。待我快走到老干局那儿,一丁字路口,板桥书画院格外醒目耀眼,我感到非常激动。凉水和板桥并村合为现在凉桥村,难不成主人翁是我故乡人?板桥两字细品起来有味道,这块匾额融入了乡音乡愁和乡念。
在我老家凉水村,一二队横竖不到一公里地方,五六十年代时出了七位教师:刘运光,刘运昌、王啟志、王勋敏、程佑银、程佑品、他们大都会写毛笔字,尤其以程佑银老师最为突出。程佑银先生的毛笔字经常写在我家墙面上,已及我幺幺家的那个吊脚楼下面,说白了,原村大队部就设在我住的那个屋场上的,我家里的堂屋兼火坑屋,曾免费做了全村孩子们上学的教室呢!我们家的椅子没少遭罪,不是断腿,就是缺胳膊。程佑银先生写的字,我现回想起来,全部为正楷,也正因从小耳濡目染这些有趣的文字,影响了我一生,自己做梦都想舞起来,然而生活不允许我这样做,读书写字成了我的奢望。可我没有放弃我的理想,直到伯伯、妈妈去了天堂,女儿出嫁,我也从单位退休后,才开始学写文写字。天天快乐地生活着。凉水板桥两村没法分割,联姻通婚倒有不少呢!板桥书画院,成了我们慈利县书画爱好者的聚集地,传播我国国粹书法文化的地方,是一座心心相连桥粱。
此时吴老师离我大概只有十米左右,我们相互招手走近,吴老师说是板桥书画院里,我们走进一楼正厅里,一位美少妇热情地接待我们,并为我们端来了一杯热气腾腾的绿茶。在这里让我大开眼界,行书、正楷、隶书、篆书,大篆、小篆,行草、狂草随处可見,这里的一笔一画都蕴含着艺术家的情感和风骨,墨迹的流淌,是生在骨髓里的,让我感到书法艺术的无穷魅力。
在这里我体会到一纸书香,几分雅致,一幅丹青,倾其毕生精力。一幅画,万语千言说不清。在篆刻雕塑的世界里,犹如诗和远方,独特线条与符号中,诠释着智慧和对艺术完美的追求。
我来不及细品每幅佳作,那位美少妇又带我们上了二楼,很宽敝,摆有长长的书案,铺了毛沾子。纸、笔、墨、砚样样都全,墙上悬挂着中国书法家赵辉廷先生的书法作品,“半田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首朱熹《观书有感》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写好书法,你得找到源头,临贴哪一家的,越像越好,这才是你的根基。
我们参观完二楼,接着上了三楼,孩子们正在认真写书法,不便打扰,我们退回二楼,王老师要我和吴老师在二楼等候张老师、满老师,并为我们拿出纸墨,我和吴老师在那里开始练习书法,我写了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写好后,吴老师耐心地给我指导,让我茅塞頓开,胜我自学三年。
这时张贵进老师、满益鸿老师他们都到来,满益鸿老师正是我凉桥村的,和我们家的番薯地连界,我们是老熟人。屋里练习书法的气份活跃起来,他一直专心致志在练习篆书,一写就是好几小时。
我看见板桥二字倍觉亲切,板桥书画院取自郑板桥,是我们慈利县的书法国粹传承的一張金字招牌,是书法爱好者的好去处,是文人雅士的一块净地,给书法交流切磋提供了优雅的环境。观板桥书院有感:
龙飞凤舞笔生风,名帖临摹练硬功。慈利板桥书画院,中华国粹永传承。

作者简介:王章萍,笔名钟婧,湖南慈利县东岳观镇人。少时家贫,姊妹八个,排行老六,上学七年即辍学。当过中药学徒,后入畜牧行业,获中级兽医技术员职称。笑对生活,热爱文学。退休后开始写文写字,不图名,不图利,只求一个健康的好身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