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诗亦画亦长歌
刘怡南先生《登娄山关》赏析
作者 武开龙
登娄山关 刘怡南
夏初冒雨上娄山,
路径生潮步履艰。
一脉绵延腾雾霭,
千峰矗立远尘寰。
犹闻战地征蹄急,
畅想当年破敌顽。
雕塑存真歌劲旅,
长留浩气在人间。

近日,我又读到刘怡南先生的一首诗《登娄山关》。这首诗清新自然、画面灵动,犹如清泉流淌,舒适而自然,使人倍感愉悦。百度曰:娄山关原名高岩子、娄关、太平关、不狼山,又名黑神垭,位于贵州省遵义市汇川区板桥镇和桐梓县娄山关街道交界处。北拒巴蜀,南扼黔桂,为黔北咽喉,素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说,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娄山关是川黔交通要道上的重要关口……人们不会忘记,1935年2月,中央红军二渡赤水杀回黔北。红一、三军团主力2月24日袭占桐梓后,乘胜夺取娄山关,再占遵义城。从25日下午开始,红三军团采取正面攻击和两翼包围的迂回战术,与敌军激战两日,反复争夺,最终歼灭敌军4个团,攻占了娄山关,取得娄山关大捷,为红军长征以来第一次大胜仗。战斗结束之后,毛泽东登上娄山关感慨万端,吟出了长征中最为悲壮的著名诗句《忆秦娥·娄山关》,让雄关名震中外。从此,娄山关与中国革命结缘,蜚声遐迩、名扬四海。近一个世纪过去了,娄山关上的战火硝烟早已封存在人们的记忆深处。读罢刘怡南先生的《登娄山关》,伴随诗人鲜活的文字,我感受着山河的诗意、历史的厚重。娄山关——这座被历史赋予了无尽荣耀的山川,在诗人的眼中是那么生机勃勃、熠熠生辉。基于对历史的尊重、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诗人兴致勃勃冒雨登山。此时,他豪爽、率真的性格一览无遗。“夏初冒雨上娄山,路径生潮步履艰。”首联一句“大白话”不加修饰、轻松自如,将登山的时间、天气,以及自己的感受娓娓道来:初夏时节,因为下雨,路面湿滑,登山未免有点艰难。读者不禁要问,既然“步履艰”,为什么要冒雨前行呢?其实,这就是诗人的高明之处——既将自己的切身感受诉诸笔端,又为颔联内容的叙述埋下了伏笔。“一脉绵延腾雾霭,千峰矗立远尘寰。”承首联的“白描”,颔联恰似雨后彩虹,让人惊喜。你看:千峰万仞、峡谷深幽、山道崎岖,云遮雾罩、若隐若现、气势磅礴。娄山关巍峨险峻的壮美景色瞬间惊艳了诗人,也惊艳了读者。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使得诗人脱口而出一个“腾”字,这个“腾”字把山顶雨后雾霭的动态美描摹得气象万千、呼之欲出。同时,在诗人的心中,千峰竞秀、万壑流翠的群山恰似一个“远尘寰”的人间仙境。动与静、虚与实巧妙结合,为读者展现了一副宏大的画面,带给读者一份别致的美感。站在娄山关之巅,也许是想起了“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也许是军人刻在骨子里的特质。诗人的思绪被猛地拉回了那个热血沸腾的岁月——“犹闻战地征蹄急,畅想当年破敌顽。”战马嘶嘶、军号嘹亮,红军战士浴血搏杀的场面历历在目……诗人文笔大开大合,细腻真实。情之所至,兴之所在。“尤闻”、“遥想”是诗人此刻内心世界的写照,看似风平浪静,实则翻江倒海。诗人充分调动了读者的思维,把文字要描写的画面在读者各自的脑袋里还原,实在巧妙。颈联的这一“转”,“转”出了诗词格调的高度,“转”出了诗人居安思危的情怀,也“转”出了诗人与读者情感的共鸣。顺势而为,尾联“雕塑存真歌劲旅,长留浩气在人间。”犹如一支赞歌,更似一声长啸。情由境生,此情此景,诗人内心有着千言万语,不吐不快,最终化作一句“长留浩气在人间”。这既是对革命先烈的深刻缅怀,也是诗人对自己的鞭策鼓励,其中蕴含的真挚情感不言而喻。“文章合为时而著”,刘怡南先生的诗作向来生机盎然、脍炙人口。在这首诗中,情景交融,颇具艺术张力;起承转合,可谓是浑然天成;语言平和,节奏明快,读来朗朗上口。在我的眼中,先生的《登娄山关》是诗,也是画,更是一支盛赞时代的长歌!

百度图片 在此致谢
刘怡南,男,1956年生, 系湖南省攸县税务局退休干部, 中华诗词 会员, 现任攸县诗词楹 联协会副主席,《梅城诗联》《当代攸县诗词选》《梅城逸韵》刊物执行主编,获《湖南省对联传承人》称号。历年来诗词联作品散出于《诗词百家》《中国百诗百联》《湖南诗词》《株洲诗词》《南楚新声》等。
武开龙,七零后,党员,教师。湖南省诗词协会会员,株洲市作家协会会员,攸县作家协会理事。文学作品散见于各级报刊杂志。
责任编辑 李汪源
文字校对 张 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