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阳诗词通讯 第156期
淄川诗词学会主编 2024年4月27日
本期编辑 蒲先和

目 录
一、消息
二、诗词曲研修班研讨课题
(一)说说李白《静夜思》中的床
(二)改诗
内 容
一、消息
淄川区诗词学会赴济进行“张养浩散曲专题采风”活动
4月16日,淄川区诗词学会一行27人在区老干局副局长王静、区诗词学会许永兴带领下,前往济南进行“张养浩散曲专题采风”活动。省老干部诗词学会张维刚、刘培龙、牛晨媛,市诗词学会边立成、许等领导应邀参加了此次活动。
省老干部诗词学会张维刚,向采风人员介绍了散曲大家张养浩的生平和成就。参加活动的人员在张养浩墓前鞠躬拜谒。
之后,全体人员又到明水古城百脉泉参观了一代词宗李清照故居。
邵其金 供稿
二、研讨课题
(一)说说李白《静夜思》中的床
《白话注释〈千家诗〉》中,对李白《静夜思》中“床”的注释是“人睡眠的器具”。近年,对其中的“床”有了新的解释:是井台、是井栏、是窗户、是胡床。你认为《静夜思》中的床是什么。
杨升发
《静夜思》中的床是窗。
暮秋的一个深夜,旅居他乡的诗人,望着透过窗子的溶溶月光,其初以为是一层层的白霜,接着抬头望着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下头来沉思,心中自然而然的荡起思乡的波澜。
王克华
床是指井上的围栏。在房内床上是很难看到明月的。李白孤独他乡,晚上来到井边赏月,看到那明亮如霜的月光,借月色寄托思乡之情,由感而发。
吕允强
本人更偏向于“今天的床或窗”的解释,其理由如下:其一,人住的是旅舍。旅舍客房想必是连着的,不可能单门独院,因此“井台、井栏、胡床”之说欠妥。其二,从“静夜思”三字来看,应是深夜时候,人在屋内比较合理。另从季节上来看,已是秋季,晚上天气变凉了,特别到深夜应有点“冷”的感觉了,这进一步推断诗人在房内的可能性较大。其三,从句子展现的场景上看,夜深人静,烛光已熄,当月光透过窗户照射进来时,光线自然变淡了,恰诗人醒来或假睡状态下,在还未完全清醒时才会有“疑是地上霜”之说,诗人走向窗前,因而“举头望明月”也顺理成章了。
赵金雷
“床”即“窗”是通假字。
本诗的写作背景是一个明月夜。诗人即看到月光再看到明月又引起思乡之情。既然看到明月,那就是在室外才能看到。故我认为“床”应该为“窗户”之解释。
赵 芳
我认为《静夜思》中的床就是窗户。
孙兆兴
床作本字讲。诗人秋夜梦醒,见到明月,抒写乡愁。唐代开始具备开窗功能,旅店多在美景和繁华处,中夜起身推窗望月,举头低头皆属自然。此时已有窗字,不必通假。即使静夜踱身户外,不会远行。院内明月下,若有井栏、胡床之类,该是与故乡的景物相近,才易产生思乡之情。
孙立波
床,指坐卧的床或案几。理由如下:
1、唐朝的床有坐卧的功能或当作案几使用功能。
2、该诗我理解为,一个深秋清冷、月悬明亮的夜晚,李白在客栈的房内,月光照在床前,勾起了作者的思乡之情,于是就在床(案几)上写下了这首诗。写诗有一个特点,灵感来了,要快写,否则很可能错过。迅速在案几写下符合情理。
3、至于与“窗”通假一说不赞同。“窗”字最早在甲骨文时期就已出现,若通假,岂不是李白故弄玄虚。
4、解释为井栏、胡床(马扎)也通。
刘 强
愚以为应是井栏。李白羁留在扬州旅社是农历九月霜降前后,是因病羁旅,这是分析的前提。若作“床”解,诗人必在室内,在室内不开窗月光是照不进室内的,抬头也不会望到月亮,再说再冷的天,霜雪也不会下到室内的,这个季节,晚上休息也不会开窗,所以此说不成立;“床”是“窗”一说,虽然有通假之意,但仍避不开在室内,此说也不成立;“胡床”说,虽可在室外观,但病人长时在室外也不合适。也不会突然发现有霜降意。
我认为,正确的理解应是:半夜诗人小急出门,看到井栏前月色洒地,久病初愈害冷,猛然打了个冷战,想到是九月十五到霜降节前后了,难道是地上下霜了吗,再仔细一看原来不是霜,是如水的月光,不自觉的抬头望月,低头看到井水,不由想起老家院内的水井,明月水井更能激起思乡情愫。由感而发,写下千秋诗句,成千古名唱。
汪 萍
我认为《静夜思》中的床就是胡床。
翟丕万
我认为《静夜思》中的床是类似胡床的坐具。
岳崇刚
我认为《静夜思》中的床是井台,比较合理。天上的明月,地上的古井,更能够激起诗人的思乡之情。
蒲先和
为什么不能是睡觉的床?比较集中的意见是“睡在床上是不可能看到月光的”。睡在床上真的看不到月光吗?看看古人怎么说的。
1、曹丕《燕歌行二首·其一》“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曹丕说:明月能照到我的床上。
2、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明月不谙
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晏殊说:月光能“穿朱户”。则屋里人肯定能看到。
3、韩愈《山石》“夜深静卧百虫绝,清月出岭光入扉”——韩愈说:月亮“出岭光入扉”。那么在屋里不但能看到月光,还能看到月亮和山岭。
4、两汉佚名《明月何皎皎》“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这位“佚名”先生说得更明白:月光不但能照进屋子,还照进“床帏”。那躺在床上的人肯定是能看到月光的了。
结论一:月光是能照进屋子里面,躺在床上也能看到月亮。
我们再来体味一下“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语境。
如果诗人眼见得月亮逐渐升起,从“月出惊山鸟”以至于“长安一片月”,他会“疑是地上霜”吗?不会,因为他明明白白知道在地上的是月光。在什么情况下才可能将“月光”误作“霜”呢,《唐诗鉴赏词典》(1983年版)中马茂元先生写得明白:“这诗的‘疑是地上霜’,是叙述,而非摹形拟象状物之辞,是诗人在特定的环境中一刹那间产生的错觉”,“这两句所描写的是客中深夜不能成眠,短梦初回的情景”——打了个“盹”一睁眼,矇眬之中看到地上白白的,下霜了吗?不能吧?抬头一看,原来是月亮照得啊。
这推断入情入理。由此我们可以做出第二个结论。
结论二:能够产生“疑是地上霜”的错觉,诗人不可能是在院中一直看到月亮、月光。只有在屋内睡醒那一刻才有可能。
所以院中的井台、井栏,胡床等等,都不符合条件。
结论:床,就是睡眠的器具,并且是安放有屋里的。
(二)改诗
晨光(通韵)
一缕透枝开,鸟惊聚旧台。
争聊昨夜梦,清韵趁春来。
晨曦初露,鸟雀争鸣,春意盎然,颇有诗意。然而首句动词“透”字虽好,“开”字却欠贴切:穿过树枝的阳光不能用“开”字来形容。第二句“惊”字也用得十分传神,但鸟、聚皆仄声,犯孤平了。第三句妙:也许诗人夜间做了个好梦,所以他看到鸟儿们在那里唧唧喳喳,便联想到它们是否也做了个好梦,在相互倾诉?第四句没问题,但是给人的印象欠清晰。
请问诗友,如何对原作进行修改?
杨升发
晨光(通韵)
一缕透高槐,鸟惊飞复来。
欲聊昨夜梦,相伴落窗台。
评析:好。
王克华
晨光(通韵)
一缕透枝来,鸟惊四散开。
知音随伴唱,心喜到窗台。
评析:不“散开”为好。
宋长灵
晨光(通韵)
一缕透椿槐,鸟群鸣院台。
欲聊昨夜梦,相伴报春来。
评析:三四句之间缺少联系。
吕允强
晨光(通韵)
一缕透枝来,莺惊日复开。
争聊昨夜梦,清韵入窗台。
评析:“日复开”三字费解。
赵 芳
晨光(通韵)
一缕透洋槐,鸟惊飞复来。
欲聊昨夜梦,牵手坐窗台。
评析:“牵手”二字突兀。
丁乃玉
晨光
一缕透枝来,鸟惊飞复回。
争聊今夜梦,相伴落窗台。
评:好。改平水韵了。
孙立波
晨光(通韵)
一缕透枝来,鸟惊飞落台。
争聊昨夜梦,欢语恼人猜。
评析::“恼人猜”生硬。末句作“言语费人猜”也许好些。
刘 强
晨光(通韵)
一缕透枝开,鸟惊复又来。
只缘昨夜梦,未解就窗台。
评析:第二句仍然孤平。末句欠通畅。
汪 萍
晨光(通韵)
一缕透庭槐,鸟惊飞复来。
闲聊昨夜梦,相伴落窗台。
评析:庭槐,最恰当。
翟丕万
晨光(通韵)
一缕透枝筛,鸟惊还聚来。
争聊连夜梦,私语费疑猜。
评析:筛字好。连字,似不如昨字。私语改窃窃如何?
岳崇刚
晨光(通韵)
一缕透枝开,鸟惊飞旧台。
争聊昨夜梦,索句启晨来。
评析:首句的“开”字需要修改。第四句有割裂感。
蒲先和
晨光(通韵)
一缕透榆槐,鸟惊飞复来。
欲聊昨夜梦?相伴落窗台。
一缕透庭槐,鸟惊飞复来。
相聊昨夜梦,窃窃在窗台。

刘般伸,特型演员,著名书法家。
有需要刘般伸先生书法作品或者莅临现场演出鼓劲加油的请联系《都市头条·济南头条》。
刘般伸先生毛体书法作品欣赏



艺术热线:
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