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贞民 今天是“五一”国际劳动节。从古至今,伟大的劳动者们用自己的双手,揮汗如雨、艰辛奋斗创造并建设着新世界。在我们国家,早就有了属于自己的“劳动节”。
上古时,每年“天雨粟”的农历二月初二,部落联盟首领伏羲、神农都会亲自下田“耕而种之”。因为这一天,天上主管云雨的龙王就会施云布雨。这时节,气温回升,冰河解冻,春回大地,雨水充沛,庄稼茁壮地成长。劳动者谁还会呆在家里,一定会不违农时地下地干活。
《吕氏春秋》中说“夫稼,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养之者天也。”古人已认识到,天、地、人协作方能丰收的道理。同时,二月初二还是“土能生万物,地可发千祥”的土地神的诞辰,这简直就是天选的“劳动节”。据传,周武王时期,二月初二被定名为“春龙节”,周武王效仿伏羲、神农,带着文武百官到田地里耕种,拉开全国农耕的序幕。“御驾亲耕”的传统,也由此传了下去。
传说,唐宋时期,二月初二成为与劳动相关的“挑菜节”。通俗一点讲,就是到野外挑地菜食用,如挑麦萍菜、小蒜苗之类的地菜。大家都看过“武家坡”戏剧,薛平贵夫人王宝钏身居寒窑,春回大地时节,也上武家坡挑地菜吃。这才有了与十八年未谋面的薛平贵武家坡挑地菜时邂逅的场靣。二月二日,菜园里的蔬菜还未长成,野地里的野菜早已遍地。我们小时侯,一帮发小们也曾厮跟着嬉戏着到野外挑过野菜,那青青的野菜,初春的气息,熏陶着我们稚嫩的心灵。现在回味起来,意犹未尽!“挑菜”成了这个季节固定的节目。男女老幼齐出动,享受挑地菜的乐趣,二月初二“挑菜节”已经成为全民节日。这也算是一种颇有情趣的“劳动节”。
明朝时,皇家还特地修建了个先农坛,圈出一畝三分田供皇帝耕作,到了二月初二,皇帝就在先农坛内,右手扶犁,左手执鞭,往返耕地四趟。
清代雍正皇帝在圆明园西南隅专设“一畝地”,闲来无事或烦闷时,就去园子里转转、耕耕田地。清代陈枚所绘的《耕织图》就展现了春季人们农耕时的繁忙景象。皇帝耕地,大臣撒种,皇后送饭,其乐融融!为了让人们重视农耕,清政府后来明文规定:“凡七十以上耕者,免赋税杂差,劳农节赏绢一匹、棉十斤、米一石。”这里讲的“劳农节”,即今日之“劳动节”。
十七、十八世纪,“中国热的劳动节”,席卷欧洲大陸。法国国王路易十五听说中国皇帝都会亲自下田耕地,他也跟着学,在巴黎城郊效仿下田农作,实施“亲耕”。中国的“劳动节”也影响到国外,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
我们有俚语:“秋收夏忙,秀女下田”的说法。皇帝、秀女都下田劳作,广大劳动者自然首当其冲。“劳动节”是个全民总动员最光荣的劳动节日,值得发扬并庆贺。古代劳动节的说法版本很多。有人说,七夕节就是劳动节。七夕节,也叫七巧节。农历七月,人们白天下地干活,晚上七巧过节,体会劳动之后的快乐。有的地方民间传说:白天到郊外看天上巧云,夜间在庭院坐看牵牛织女星,妇女穿针乞巧、陈列花果与女红,祈求神灵让自己心灵手巧。所以七巧节,可以说是女子的劳动节。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处处可见女子辛勤劳动的身影。“季春梅始落,女工事蚕作”“小麦青青大麦黄,原头日出天色凉。妇姑相呼有忙事,舍后煮茧门前香。”七巧节,亦堪称劳动节。
劳动者包括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体力劳动者能创造改造世界,脑力劳动者亦能如此。神州十八号飞船近日飞上太空,是航天战线的科学家们为全民族全人类创造的奇迹!虽然如此,窃以为,脑力劳动者还应当定期参加些体力劳动,体味一下东山日头背到西山的劳动者的艰辛,方能意识到广大农工劳动者之伟大,没有他们无私奉献,我们吃谁喝谁用谁穿戴谁?一句话,工农大众是我们顶礼膜拜的衣食父母!
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美德,必须传承下去,发扬光大。尤其在新的时代里,在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強国的日子里,更应当以劳动为幸事,人人都做一个坚定的行动派实干家,才是对“五一”劳动节最好的纪念。我们要记住劳动之艰辛,劳动之不易,以实际行动向伟大的劳动者们学习致敬!
二O二四年“五一”劳动节
都市头条编辑:张忠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