者阴山,我心中永远怀念的山!
作者:高连春
从1984年我随军作战至今,已经整整四十年,可我的心,却时刻为它而挂、为它而牵!者阴山,巍峨的山!它如同一道天然屏障,屹立在祖国的南部边关;者阴山,英雄的山!众多优秀中华儿女,为了祖国的主权,为了边疆人民的安全,在这里,跟敌人进行了浴血奋战,留下了可歌可泣的英雄壮举,刻下了永不磨灭壮丽画卷;
🔺者阴山上被敌军设置的铁丝网和地雷等障碍
四十年,在历史的长河里,只是一瞬间;可是,在我们每个人的生命岁月里,却并不短暂。一万多个日日夜夜,使我从青年到中年又步入老年。当年的热血男儿,而今即将步履蹒跚,可往昔的一幕一幕,如同电视剧的画面,在我的脑海里,不停的叠放涌现心头……翻阅当时的资料,那一篇篇文字,那一幅幅画面,仿佛是一段时光隧道,将我的思绪,又带回了四十年前。
🔺20出头的高连春
1983年,刚刚二十出头的我,经过昆明军区新闻集训队的培训,被破格提干担任团的新闻干事,穿上四个兜的军装,但我却感觉肩上的担子更加沉重了,此时,上级安排我到昆明《云南日报》社见习,几个月后,正当我干得风生水起的时候,突然接到部队紧急通知,让我火速归队。军人的职业敏感,让我意识到将要发生什么,于是,我马不停蹄赶回部队驻地。亲眼看到上上下下一片繁忙景象,我也根据自己的职责,从思想和行动上作好了充分准备,保证随时“拉得出、跟得上、打得赢。
1984年4月30日凌晨,者阴山笼罩在浓雾之中,随着隆隆的正义炮声,我军收复者阴山的总攻正式打响。我们九十二团指战员会同兄弟部队,以压倒一切敌人的英勇气概,势如破竹,勇往直前,一举夺回本就属于我国自己的领土。诚然,有战斗就有牺牲,仅我们团,就有许多战友致伤致残,有的是献出了宝贵生命,长眠于西畴烈士陵园。从战斗一开始,我连续三天没有合眼,带领报道组的战友,白天采访,晚上加班赶写稿件:先后宣传推出了中央军委命名的“排雷英雄”杨再林,昆明军区命名的“战斗英雄”安忠文、尹怀忠以及“英雄排”“民族班”“孪生兄弟”等等,为此,部队党委给我记了三等功。

随着部队进入防御阶段,其艰苦程度不言而喻:白天兵看兵,晚上看星星,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干部战士几个月不能洗澡,有的烂脚烂裆,但最关键的还是要严防敌人的偷袭,所以,必须要时刻保持高度警惕,因为,啥玩笑都可以开,但不能拿生命去开玩笑啊!
记得有一次,我团新任的政治处主任郎友良,交给我一个本不属于我职责范围之内的“特殊任务”:到一线了解干部战士的战时思想状况,然后写一篇调查报告,逐级呈报,以便高层领导掌握一线干部战士的真实思想动态。接受任务后,我稍作准备,带着必需品,拄着自制的小拐杖,便急忙赶往我团的核心防御阵地~者阴山的主峰:十号高地。
天有不测风雨!谁知,刚才还没一点下雨的迹象,但我刚出发不久,便下起了雨,并且是越下越大,最后变成了瓢泼大雨。我只身一人,前不着部队,后不着战友,无奈之中,只能穿上随身携带的军用雨衣,蹲在路边,任凭风雨袭击!还算好,雨下了大约一个小时,便停了下来,我充分发挥小拐杖的作用,在泥泞的山路上,艰难的向十号高地爬行。
防守在十号高地的是我团七连的官兵,指导员李春头,是战前刚从机关下来任职的,他见到我的狼狈样子,又心疼又好笑,刚好到了饭点,他便安排炊事班,特地加了两个罐头,每每回想起来,我心里都会暖暖的---充满了甜蜜和感激!
李指导员得知我的来意后,便分批召集不同层次的战士,我们一起在坑道里,跟大家敞开心扉、促膝长谈,以此掌握大家的真实想法。时间过得好快,不觉太阳已经落西,为了赶时间,我计划天黑前赶到16号高地,晚上再跟八连的干部战士继续座谈。李指导员在团机关时,我们是邻居又是棋友,他真诚挽留我在高地住上一晚,劝我不要一个人冒险行动。由于当时年轻气盛,加之想尽快完成任务,根本没有想那么多,便执意独自下山……。
🔺坚守者阴山 孟志远摄
谁知,当我下到半山腰时,刚才还老高的太阳,不知不觉快要落山,我走着走着心里犯起了嘀咕:一是一个人单独夜行,感到无依无助;二是刚下过雨,道路滑泥泞;三是路况不熟,羊肠小道两边还有各种地雷,自己真有点后悔没听李指导员的话,一意孤行而导致骑虎难下:再折回头爬上十号高地吧,不仅面子上过不去,还会耽误一晚的时间;要是赶往十六号高地吧,好几里的山路,天黑路险,又没有同伴,万一遇到特工,将会吃亏在眼前。危难关头,不容多想,只有豁出去了,男子汉大丈夫,一不做二不休:我头一热、心一横,便快步向前,头也不回的赶往十六号高地。崎岖蜿蜒的山间小道,不足半米宽,路边的茅草,经过战火硝烟的摧残,高矮不齐,经夜风一吹,发出的声音,阴森且凄惨,令人毛骨悚然。天,越来越黑,路,越走越远,心,如同拉开的弹簧,绷得紧紧的。我本能的紧握已上膛的军用手枪,心中暗念有词:伙计,关键时刻就全靠你了啊!为了壮胆,我独自无声的在心里哼唱着家乡的小曲,两眼紧盯前方,谨慎快速前行。走上一段路,我便伏地用耳朵贴在路面上,探听一下附近是否有异常动静,以便采取对策。就在我第三次侧耳探听时,感觉有点不大对劲,好像有嘈杂的脚步声,且越来越响,越来越近。于是,我便用小竹竿当作探雷器,在确保没有地雷的前提下,悄悄躲进了路边的茅草丛……,呜哩哇啦的对话声,告知我他们不是自己人!大约过了20分钟的光景,随着脚步声的渐渐远去,我好奇的想探个究竟,事实证明我的判断是准确的:原来,这是一个三岔路口,刚才是敌特侦查人员,趁着天黑夜暗,专门来这里埋设地雷的……。到达十六号高地后,我把遇到的情况,告知了坚守在此的八连指导员赵文安,赵指导员迅速向指挥所作了汇报,指挥所连夜派人排雷,消除了潜在隐患。
多年后,我曾写过一篇散文:《只身夜闯国境线》,所表述的点点滴滴,仍记忆犹新。我军收复者阴山,至今已过四十年。四十年沧桑巨变,四十年铭记心间,四十年魂牵梦绕,四十年一去不还。
不久前,有战友联系我,说是正在筹建的“者阴山纪念馆”,我们九十二团的资料不够彰显,得知后,我立即联系了杨万乡的工作人员,负责这事的胡付巧同志,既热心又诚恳,她迫切想尽快得到有关资料,可我却如坐针毡,找了又找,翻了又翻,把几十年的资料,如数家珍般的挑了又挑,捡了又捡,终于,把已经褪色发黄的见报剪辑,复制翻拍,用微信转发,可总觉得还少点什么,故此,特加班赶写了这篇,也算是者阴山胜利四十周年的纪念,以此了却多年的心愿……!
人生短暂,一生有几个四十年?者阴山,永远矗立在我心间!
作者简介:
高连春,男,汉族,河南商丘市人,1978年底入伍,到云南边防某部服役,参加了1979年的对越自卫反击战,历任战士报道员,师旅团新闻干事,在军营曾六次立功,多次受奖。1984年,高连春同志时任团新闻干事,他随部队参加了者阴山自卫还击作战,先后宣传报道出了一大批英雄模范,数百篇新闻稿件和图片被军内外报刊电台采用。1994年,他转业到商丘市公安局,历任局办公室秘书、交警大队长,因工作成绩突出,分别荣立个人二等功三等功各一次,多次受到上级的表彰奖励。该同志于2020年四级高级警官退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