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埔县,名副其实的“雀舌黄杨艺术之乡”
陈 职 兴
广东省盆景协会于2023年9月授予大埔县“广东雀舌黄杨盆景艺术之乡”的荣誉称号。这是大埔盆景人的喜事,也是岭南盆景人的大事。大埔县素有“文化之乡、华侨之乡、世界长寿之乡、陶瓷之乡、名茶之乡、中华诗词之乡”之誉,今又新添了广东雀舌黄杨艺术之乡的荣誉称号,成为名符其实的黄杨县!
2023年9月26日至10月8日在县城五虎山天賦江南小区广场隆重举办"魅力大埔,天赋江南杯"广东雀舌黄杨盆景艺术之乡授牌仪式暨大埔县盆景协会首届会员盆景展。
本次展会参展盆景作品共有150盆,参展作品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型式多样,风姿各异,给予人们回味无穷的视觉享受。本次大埔盆景协会会员盆景展,全面展示我县盆景文化艺术发展的新面貌,彰显盆景文化艺术的魅力,为广大市民群众在国庆中秋期间奉上丰盛的视觉盛宴,同时也弘扬祖国灿烂而悠久的盆景艺术文化,助推我们对未来幸福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大埔县,隶属广东省梅州市,位于广东省东北部、韩江中上游,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客家风情浓郁,被誉为“客家香格里拉”, 被国家文化部纳入国家级客家文化(梅州)生态保护实验区范围。大埔汀江河两岸是雀舌黄杨盛产或发源地,为保护和发扬雀舌黄杨盆景文化,努力创建 “雀舌黄杨之乡”品牌。
一、大埔县野生的雀舌黄杨的自然分布情况
大埔的雀舌黄杨的自然产地主要在汀江流域,据考证,青溪棉花滩水库下游汀江河畔是盛产野生的雀舌黄杨区域。主要分布在青溪、茶阳、西河、长治、大麻、高陂等镇,现汀江野生雀舌黄杨主要藏于在大埔当地的盆景爱好者、大埔周边县市和其他区域的黄杨爱好者收藏,在野外自然生长的少之又少。
二、大埔县域内农户普遍种植雀舌黄杨,钟爱雀舌黄杨人士热情高涨。
大埔盛产雀舌黄杨,已是家户喻晓。大埔县的环境、气候等都十分适合雀舌黄杨培育,百姓普遍喜欢种植黄杨:老屋下、楼顶露台、阳台上种植到处呈现雀舌黄杨足迹。域内几乎每个乡镇都有农户种植,现以数百亩面积之计大规模的发展雀舌黄杨的培育,比较典型一个村就有100多户种植。
80年代大埔百姓为了脱贫致富,发展多种经营,村民开始大量扦插雀舌黄杨,销售苗木。从那以后开始逐步大量制作雀舌黄杨盆景,逐步形成了盆景产业。
三、大埔对雀舌黄杨的种植、栽培、蟠扎、艺术造诣远近闻名,营造浓郁的“学杨”氛围。
大埔盆景人对雀舌黄杨的生长特性、种植和栽培技术、蟠扎技艺深入研究,学习黄杨氛围成为独具一方地域特色,老盆景艺术人以“传、帮、带”等多种形式为盆景爱好者免费提供场地、技术、经验营造浓郁的“黄杨”学习氛围,不断提升黄杨盆景技术水平,输送出的黄杨艺术盆景得到同行或盆景爱好者的高度称赞。
四、大埔县输送的雀舌黄杨异地收藏情况
闻名全国的《天人工物》出自大埔青溪沿埔村,干径达40cm、树高及横展幅达3米,树龄达580多年的国宝级的古黄杨《天人工物》被称之为“黄杨王”,盆景界国宝级的藏品;惊动全国单棵最高价格128万树龄超过800年的野生的雀舌黄杨,出自大埔湖寮长教花场何劲先生转让给龙川蔡先生收藏;几十万成交的大埔雀舌黄杨数不胜数,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五、出自大埔的雀舌黄杨参赛主要获奖情况
2019年10月大埔当地罗先生收藏黄杨盆景《翡翠江山多娇》荣获第十二届粤港澳(中山、古镇)盆景艺术博览会铜奖、龙川蔡先生的雀舌黄杨盆景藏品《将出山野》、《大展鸿图》等也来自大埔。雀舌黄杨盆景《翡翠》、《大展鸿图》、《大将风度》、《翡翠江山多娇》等作品多次荣获国际盆景大会和省、市、县盆展的金、银、铜奖。大埔盆景由于独有的雀舌黄杨远近驰名,其黄杨品种,蟠扎技艺,人文底蕴,历经岁月沧桑,代代相传,成为独具一方地域特色的盆景艺术。
目前,大埔盆景人努力争取地方政府支持,现以发展黄杨盆景产业1万余亩,专业户200余户,大力扶持大埔盆景产业发展,让农民生产成为艺术。让艺术走进农村生活,让生活蕴含文化。素有“家有黄杨,福寿绵长”之美誉,黄杨被称之为木中君子,能为家庭带来祥瑞之气。千年难得一好杨,黄杨生长很慢,不骄不躁,黄杨木被称为“不是红木的名贵红木”其木质细腻如玉,有招财辟邪的功能。无论是雀舌黄杨还是瓜子黄杨,都如谦谦君子,不争不抢,四季常青,春来新叶满枝头,翠绿透亮。
接下来,我县将启动100亩的盆景培育基地建设,力争三年实现盆景产业交易额上亿元、盆景规模十万盆。拟打造以雀舌黄杨为主题的盆景生产、制作、交易基地,发展壮大雀舌黄杨产业,突出特色优势,提升品牌影响力,使大埔县成为名副其实的“雀舌黄杨之乡”。 黄杨已成为大埔盆景界的一大特色,就像一颗璀璨夺目明珠,在南粤大地熠熠生辉,在千家万户闪闪发光。这正是:
大埔首届盆展有咏
天赋江南盆景秀,黄杨精品竞风流。
龙鳞傲骨株株妙,君子虚怀寸寸优。
刘振桓县长奉和陈职兴
《大埔首届盆展有咏》
黄杨盆景竞风流,百态千姿眼底收。
根固枝繁彰雅贵,经纶满腹岭南优。
霏霏细雨泡香茶,黎庶欢颜叶子花。
阵阵轻摧桃孕果,丝丝漫浸柳笼纱。
凉亭听雨吟新句,庭院黄杨抽嫩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