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隅拾微(三则)
聂鑫森
出生于湘潭的“金闺国士”周炼霞
湘潭的名老教师、文史专家、诗词家李寿冈先生,纂辑的《戊戌以来诗话》上、下两大册,于2008年夏出版面世。该书共收录354位作者的诗词佳作,从戊戌六君子及此后的重要诗人,林林总总,皆肃然而入。每一位诗人为一单元,每单元含作者介绍、作品、试解三部分。
近读上海著名篆刻家陈巨来(1904——1984)的遗著《安持人物琐忆》,首印于2011年1月,至2012年3月已是第七次印刷了。此书中有关于周炼霞《记螺川事》一篇,文章开头便说:“螺川,自云江西吉安人,为吉安大盐商周扶九之同族侄孙女。其父久居松江,为清末举人,似名为萼楼。”文章介绍了螺川的身世、生活状况及她在诗、画方面的成就。陈巨来与螺川同为上海画院的同事,对螺川应是了解甚多。“画院数十人,论文学,(陈)小翠第一,论诗词,螺川第一,真愧煞须眉。”在绘画上,她花鸟与人物皆佳,尤以仕女画为人称誉。她与著名画家吴湖帆友谊笃重,经常在一起磋商诗词、画艺,“自吴、周相合后,吴词大半得她润色,周画却大大进步。”
在《戊戌以来诗话》中,就收入了螺川的诗三首。螺川的尊姓大名为周紫宜,1909年生于湘潭。作者介绍为:“周紫宜,女性,字炼霞,友好称之为金闺国士,祖籍江西吉安,生长于湖南湘潭。父周鹤年曾从湘潭尹和白学画,从小濡熏,养成爱好,九岁随父到上海,稍长,从名家学画学诗词,后任锡珍女校校长,与诸名女士组女子书画会和诗社。1940年参加加拿大国际博览会获金奖章。共和国成立六年后应聘上海画院为画师。‘文革’期间大受冲击,损一目,镌‘目眇眇兮愁予’闲章为纪念。体态轻盈婉娩,苏渊雷曾誉为‘七十犹倾城’,与所作仕女图同为世所称道。作品有《学诗浅说》(与瞿宣颖合著)、《螺川韵语》。”
陈巨来称周炼霞之父周鹤年“似名为萼楼”,或可理解为是其字或号。周鹤年所师的尹和白,其人在敖普安、李季琨主编的《齐白石辞典》中亦有专条。他名叫尹金旸(1858——1919),湘潭东坪镇人,画家,字和白或和伯,以画梅著称于世。他早年入王闿运门下,后入曾国藩幕并聘为其子曾纪泽之师。他是杨度之弟杨钧的岳父,与齐白石交谊很深。杨钧在所著的《草堂之灵》一书中,收入为尹和白所写的《外舅尹府君墓志铭》,说他“善写梅花,尤工虫鸟。宋元以后,无此佳制。冬心、南田,未克与抗。尺纸寸缣,均为世宝矣。”齐白石在《友人重逢呈梅花(三首)》的自注中,说易和白:“画梅花空前绝后,湘绮师题和白画梅句:八十老翁心似铁,竹篱茅舍好年光。”
周鹤年师从尹和白,并使其女受到熏陶之事,上海文史专家郑逸梅所著《艺坛百影·金闺国士周炼霞》中亦有记载:“女画家周炼霞,有‘金闺国士’之称。她名紫宜,生于1909年9月3日。江西吉安籍,而生长于湖南湘潭,九岁随父鹤年来沪。鹤年曾从尹和白学画,所以炼霞对于六法,耳濡目染,略具基础。”她随父到上海后,因家境富足、家风儒雅,于“十四岁正式拜吴兴画家郑德凝为师。十七岁从朱古微学词,又从徐悲鸿的外舅蒋梅笙学诗,当时蒋氏门墙,能诗者多,炼霞酬唱其间,刊有《嘤鸣诗集》,为一时所传诵”。
周炼霞曾任锡珍女校校长,育人多矣。又组织女子书画会并附诗社,此中皆是女性名流,如陆小曼、吴青霞、庞左玉、陈小翠等等,成为民国时上海的一道亮丽风景。1956年周炼霞任聘上海画院为画师,女性同事就有庞左玉、陈小翠。在陈巨来《安持人物琐忆》一书中,亦有《记庞左玉、陈小翠》一文。
上海是文化大革命的重灾区,周炼霞自然概莫能免。“她大受迫害,不但指斥她的仕女画为大毒草,且把她所作的自度腔‘但得两心相照,无灯无月无妨’,诬为不要光明,只求黑暗,列为莫大罪状,加以凌辱。”批斗、抄家,还打伤她一只眼睛(见郑逸梅《金闺国士周炼霞》)。
《戊戌以来诗话》所选她的诗作,均出自《螺川韵语》中。试录三首如下:
咏冬夜馄饨担
风寒酒渴人如梦,街静灯疏夜未央。何处柝声敲永夜,一肩灯火踏清霜。
题装池家刘定之六秩绘像
瘦骨长髯入画中,行人都道是刘翁。银毫并列排琼雪,宝轴双垂压玉虹。
补得天衣无缝迹,装成玉锦有神工。只今艺苑留真谱,先策君家第一功。
叹 老
渐老光阴不自知,挥毫还似少年时。无情最是深杯酒,照见星星鬓角丝。
在诗词上,周炼霞才情并茂,灵思勃发,许多诗句至今犹在传诵。如题画梅:“春愁如梦无尽处,只有香魂化冷云。”上海“三反五反”时,“跳楼自杀之人极多,有一银行经理某某自杀后,她作了一诗挽之,后二句云:‘繁华散尽春如梦,堕楼人比落花多。’此逸翁告余者也”(陈巨来《记螺川事》)。
在郑逸梅的笔下,周炼霞“体态轻便宛转,如流风回雪,在女画家中是最具仪容的”。同时,她在日常生活中,有一种诗意栖居的雅逸之状。“炼霞有一些韵事,足资助谈。她生于9月3日,因白居易有‘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之句,她每逢生日,辄邀闺侣诗酒为欢,称为‘珍珠会’。某次,冒鹤亭得闽中墨兰一大盎,即辇送炼霞。翌日,炼霞设宴家中,作赏兰会。”
在陈巨来的文中,周炼霞是别具一种人格力量的:“但她有一特点,不论‘反右’斗争、‘文化大革命’,宁人斗她,她不写任何人一张大字报也。”
近日蒙周渊龙先生馈赠他与周斌连先生合编的《湘潭近百年诗词选》一书,此中也录入了周炼霞诗五首,在作者介绍中,知周炼霞辞世于1985年,享寿七十有六。五首诗中,除与《戊戌以来诗话》所选三首相同之外,另外两首为《新柳》《新秋》,皆清丽隽永。
新 柳
桑蕾新匀浅碧鲜,东风蘸水舞翩翩。乳鸦飞上梢头袅,最好江南二月天。
新 秋
才动高梧一叶风,飞霜染到雁来红。薄罗衫子新凉乍,不耐寻诗夜月中。
诗风一脉李、杨家
在毛泽东诗词作品中,《蝶恋花·答李淑一》,早已脍炙人口。此中的“我失骄阳君失柳”,“杨”即毛泽东的结发夫人杨开慧,“柳”即李淑一的丈夫柳直荀,二人皆为革命烈士。
李、杨二家世居长沙县,皆为书香门第,又有通家之谊。李淑一的父亲李肖聃和杨开慧的父亲杨昌济,国学根底深厚,又都出国留过学,同为著名的学者、教育家、文学家,且擅长诗词联语,对子女督教有方。故后人既操守高洁,亦才气纵横,令人刮目相看。
1957年2月,长沙市十中语文教师李淑一,给毛泽东寄去一封祝贺春节的信,并附上一首在1933年夏天所写悼念亡夫柳直荀烈士的词《菩萨蛮》。李淑一曾为湖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
柳直荀也是长沙人,其父柳午亭,系李肖聃和杨昌济的好友,曾留学日本,任过湖南大学的教授。也是一位学识渊深、腹笥丰盈的学者。《长沙野史类钞》下部在介绍李肖聃时,说他与“杨怀中(昌济)、章士钊、黎锦熙、柳午亭等同学回国后,初在北京、湖南两地为各报馆担任撰述。”柳直荀与毛泽东为革命战友,他于192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湖南省委委员、省农民协会秘书长,参加过南昌起义,后由党派往上海、天津、湖北等地从事地下工作,继而在红军中担任重要职务,不幸于1932年牺牲。他秉承家学,又曾留学日本,是个颇具书卷气的人物。他为革命四处奔走,加上当时的白色恐怖,诗文作品很少流传下来。他曾在赠李淑一的照片后面,题写“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的古人诗句,可见出他的学养和胸襟。毛泽东在解放后写给李淑一的信中,多次请她代向李肖聃和柳午亭问好。
李淑一《菩萨蛮》一词是这样写的:“兰阁索寞翻身早,夜来触动离愁了。底事太难堪,惊侬晓梦残。 征人何处觅?六载无消息。醒忆别伊时,满衫清泪滋。”她与丈夫一别六年而且音信全无,夜夜难眠,泫然下泪。从词中可看出她对丈夫的情深意长,造词遣句婉约缠绵,足证她才力不同一般。1959年6月17日,毛泽东在长沙接见李淑一时,对在座的人介绍:“她就是李淑一,是开慧的好朋友。她前年把悼念直荀的词寄给我看,我就和了他这首《蝶恋花》,完全是按她的意思和的”(《毛泽东诗词笺析》)。
杨开慧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与毛泽东结婚。“结婚后,她一直与毛泽东在长沙、上海、武汉等地从事工人运动和农民运动。1927年后,隐蔽在家乡长沙东乡板仓坚持地下工作。1930年8月红军退出长沙,同年10月被军阀何键逮捕入狱,11月4日就义于长沙识字岭”《毛泽东诗词笺析》)。
毛泽东赠杨开慧的词,我们目前所见到的就有《贺新郎》、《虞美人》等。前首写于1923年,此中的“过眼滔滔云共雾,算人间知已吾与汝”,让人过目难忘。毛泽东以词相赠,足见两人的心心相印,也说明杨开慧是诗词方面的知已。但杨开慧的作品,直到1983年修缮长沙板仓“杨开慧故居”时,在墙缝中才发现了她1929年6月20日的手稿。此中包括她对毛泽东的评价和爱恋方面的文字,另有一首题为《偶感》的五言诗,抒发的也是对毛泽东的思念之情:“天阴起朔风,浓寒入肌骨。念兹远行人,平波突起伏。足疾可否痊?寒衣是否备?孤眠谁爱护,是否亦凄苦?书信不可通,欲问无人语。恨无双飞翮,飞去见兹人。兹人不得见,惆怅无已时。”
她的诗和李淑一的词,意蕴极为相似,表达的都是对丈夫殷切的思念和关爱。
李肖聃在他的《星庐笔记》一书中,多处谈到杨昌济、柳午亭的人品、学识。
“亡友杨君昌济怀中,慕罗山讲学之风,居岳麓时,即教弟子以理学。年三十,游学日本,仍以师道自居,暇则集故弟子授以旧学。”
“予于民国三年,偕柳午亭、杨芗诒二人往访宜都杨守敬惺吾于北京寓庐……芗诒言吾与午亭好书……”
《星庐笔记》的许多章节,与重大的国事及人事相关,可称之为野史。他在《自叙》中写道:“世乱愈深,吾年垂老,窜居山洞,追忆旧闻,共得百章,录成一卷。”此中涉及的名流甚多,如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王闿运、杨度、谭嗣同、熊希龄、谭延闿、梁启超、黄兴、黄遵宪等等,记叙真实,文笔生动,议论警醒,读者不可不一睹为快。
吕碧城与秋瑾
由龙榆生编选并于1956年出版的《近三百年名家词选》一书,“从明末的陈卧子起,到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的陈曾寿死为止,而以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死于香港的女词人吕碧城殿后。此书一共收词家六十七人,女子作品只收顺治年间的徐灿四首,民国年间的吕碧城五首,选择不可谓不严了”(高伯雨《听雨楼随笔·女词人吕碧城》)。
在湘潭李寿冈先生纂编的《戊戌以来诗话》一书中,吕碧城亦俨然而入,收诗词共十首。在作者介绍中,寿冈先生还特意提到她与秋瑾的交谊:“秋瑾亦曾以碧城为号,读者误以碧城诗词为秋瑾所作。秋瑾特地到大公报馆访问她,自歉不如,主动放弃碧城的自号。秋邀她同往日本参加革命,吕正筹办北洋女子公学,后任校长,未能离开,但她赞成革命并在秋瑾所办的报纸上发表过文章。秋瑾牺牲,几乎受到牵连。过秋瑾墓有诗曰:‘尘劫未销惭后死,俊游缓过墓门前。’”
吕碧城生于1883年(光绪九年),字遁天,号圣因,晚年学佛故有法号宝莲,安徽旌德县人。其父吕凤岐系光绪三年丁丑科庶吉士,与诗人樊增祥(樊樊山)为同年进士。吕碧城五岁作诗,六岁填词,七岁画山水,稍长,经史子集烂熟于心,是民国时当之无愧的头号才女。她曾供职于《大公报》,执掌过女子中学的教务,创办过中国保护动物会,与诸多名流如樊增祥、傅增湘、袁世凯、袁寒云、严复、杨荫榆、康同璧、秋瑾、周瘦鹃等,多有交往。
吕碧城的父亲辞世于光绪二十年,她方十二岁,遵母命北上投靠天津的舅父,以接受更好的教育。以后到北京,被引荐到《大公报》聘为编辑。“过了几年,傅增湘创设北洋女子公学,聘她做教习,未几升任监督(即校长)”(《女词人吕碧城》)。
秋瑾1904年赴日本留学,她结识吕碧城应是在此之前,而且俩人多有书信来往。秋瑾1906年回国,创办《中国女报》,吕碧城应邀为该报写过文章。1907年秋瑾在绍兴密谋起义推翻清王朝,失败后被捕,于同年七月十五日就义于绍兴轩亭口。“官府抄检其处时发现了吕碧城的书信,即派发公文到北京抓人”(吴安宁《落魄贵族,京华名士袁克文》)。
袁克文为袁世凯的次子,“字豹岑,又字抱存、孝质,因得范华原《寒云蜀道图》山水精品,遂自号寒云;又得汉刚卯、严卯二玉,以‘佩双印斋’自署”(陈巨来《安持人物琐忆·袁寒云轶事》)。他生于光绪庚寅(1890年),卒于民国辛未(1931年),年仅四十有二。
逮捕吕碧城的公文,正好落在清廷法务部员外郎袁克文的手里。
虽然吕碧城比袁克文大七岁,但袁对吕早有倾慕之心。“就想将这个案子给压下来,于是连忙禀告父亲,并为之求情。当时的袁世凯还比较开明,说:‘若有书信来往便是同党,自已交游颇广,没准有人就跟了孙中山,那么咱老袁岂不也成了乱党!’吕碧城因而获救”(见吴安宁文)。
袁克文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才子,诗、书、画、印、唱京戏、玩收藏,都有相当的成绩。只是生活过于放荡,纵情声色,妻妾成群。故袁与吕虽才情相当,却难成佳偶。吕碧城一直洁身自好,独身度日。她自称:“年光荏苒,所遇迄无惬意者,独立之志,遂以坚决焉。”
1922年7月,吕碧城自费往美国入哥伦比亚大学为旁听生,研究文学,兼任《时报》特约记者。尔后,又去欧洲,游历英、法、意大利、瑞士诸国,写有游记《鸿雪因缘》。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由瑞士经美国移居香港,1943年辞世,享年六十。临终,口占七绝一首:“护首探花亦可哀,平生功绩忍重埋。匆匆说法谈经后,我到人间只此回。”她的词集《信芳词》初刊于1929年,到1937年又将近作与《信芳词》汇编成《晓露词》。1939年,中华书局出版她的《吕碧城集》。
《浪淘沙》一词云:“寒意透云帱,宝篆烟浮,夜深听雨小红楼。姹紫嫣红零落否?人替花愁。 临远怕凝眸,草腻波柔,隔帘咫尺是西洲。来日送春兼送别,花替人愁。”吕碧城称之为“年伯”的樊增祥,对此词的评语为:“漱玉犹当避席,断肠集勿论矣。”《漱玉词》和《断肠集》,分别为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和朱淑真所作,意为此二人不可与吕碧城同日而语。
到2013年,吕碧城已辞世七十年了。她的生平事迹及诗词作品,却依旧馥郁飘香,流传不息,幸甚矣哉。

作者简介:聂鑫森,1948年6月生于湘潭。为中国作协会员、湖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曾任湖南省作协副主席、名誉主席。出版过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集、诗集、散文随笔集、文化专著七十余部。曾获"庄重文文学奖、"《小说月报》短篇小说百花奖"、"湖南文艺奖"、"小小说金麻雀奖"及"小小说终身成就奖"等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