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文化和文明史上,东方这一片土地上的蔡伦造纸是一大发明。不管外界有多少杂音,都撼动不了龙亭侯蔡伦在世界造纸史上的鼻祖地位,这是你见到陕西省镇巴胡氏宣纸传播有限公司董事长、法人代表胡明富时,他反复强调的一点。
有着千年造纸历史的镇巴县,胡氏“秦宝”宣纸是独树一帜的奇葩,它不光墙里开花,而且墙外更香,有着广泛的声誉。这一点,被认定为“天汉工匠”的胡明富没有多说什么,他只是埋头实干,就像网络的一句话说的,“你只管努力,其他的交给天意”,而天意,对于胡明富和他的宣纸团队,也是格外眷顾的。这些年的七个专利、八十四个奖项,还有陕西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殊荣,即可证明。当年长安画派的代表画家方济众,在反复使用镇巴宣纸之后,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三次来到镇巴宣纸厂,考察后留下赞誉宣纸的诗句:“树皮成纸几艰辛,剔除杂质玉案平,任将山花轻点染,作画不忘造纸人。”可谓深情殷殷。几年前,汉中文化人李振峰回镇巴,走进胡明富的秦宝宣纸,情不自禁地写下《秦宝宣纸赋》,语曰:“故厅定远,纸艺千年。明清以降,史志赫然”;“胡氏明富,心志奇艳。童年从业,绝技家传。胸有彩虹,目标卓然”。这些诗赋,连同许许多多的赞誉之词,胡明富虽说耳熟能详,但没有一味沉沁其中,他带着他的纸业团队,立足脚下,向着远方,持续耕耘,未曾停歇。
似乎是某种缘分的驱使,龙年清明过后,你慕名而去,带着探寻镇巴宣纸文化传承的夙愿,一路跋涉,走进这片人杰地灵的山山水水——
1983年春夏,出于振兴镇巴骨干产业的的统筹考虑,镇巴县委、县政府决定组织人力做一些普查,其中一项,就是由纸业领军人物胡明富带队,考察境内的青檀树资源。县上组织四十人的专业普查队,分若干组,深入每个山岭,考察该树种的沿革与分布,须知这青檀树是造纸特别是制造宣纸的绝好材料,这一普查的成败,决定着全县产业布局,还有宣纸业的前途。普查队踏遍青山,用了四十余天,在观音区巴庙乡的老庄梁山沟,终于发现了一棵神奇的青檀古树。都是专业人士,在这里发现青檀古树令人十分兴奋,尤其是胡明富,就像见到了久违的祖先。大家对着古树一看二看三看,但见古树青葱遒劲,主干侧卧于危崖之上,枝丫纷披古朴,吞吐着大自然的风雨,也吞吐着不尽的清新之气。人们测量,人们环绕,甚至走上去合抱,想弄清楚树的胸围;可是没有办法,由于古树倚在山岩,无法合抱,只能对着裸露的树根测试,这使得所有的人不禁惊呼,原来光是树根,直径竟达二点一米,足见这一株青檀古树的年岁。经过科学比对,同时查阅典籍,方知此树的年轮在两千年以上,可以算是青檀树的祖宗了。发现最老的青檀树,等于解开巴山深处的青檀树之谜。一棵树,一棵青檀老树,一棵有着两千树龄的青檀古树,就在镇巴,就在巴庙,而镇巴和巴庙就是纸的故乡。那么,作为这一片山野的儿女,所有的考察者都不无兴奋,当然最兴奋的还是纸业传人胡明富。他夜不能寐,久久思量。其实他不需要思量别的,因为这一棵青檀树,周边的青檀树,一直以来就默默地给人们制造宣纸提供原料,许多年来都在滋养着这一片土地上的人们。据当时的资料,青檀树在镇巴的许多乡镇都有,但其他地方的青檀树,树龄也就是一百年、二百年最多五百年不等,像如此两千年的青檀树,是资历最深的,可谓青檀树的鼻祖,是一棵神树,更被人们赞誉为圣树。那之后,造纸人心里有了底气,知道这巴山深处,这镇巴的观音巴庙,有宣纸的原料依托,那么镇巴宣纸的悠久历史,也就有坚实的基础了。那之后,这两千年树龄的青檀圣树,就成为这一片土地上的象征。他牵引着一方水土,牵引着宣纸人的身心,更牵引着胡明富和他的宣纸团队。他们行走有神,举止有方,乃至脚踏实地,喜气洋洋。那之后,巴庙的青檀圣树,就成了青檀树的发祥地,成了宣纸人的胸襟乃至心神寄托了。人们自发地着保护青檀树,关注树的安慰和冷暖,搭建神龛,摆放神位,膜拜焚香,四十年来成了习惯。传说有的人对青檀圣树不恭,出言不逊者闪了腰,砍树的摔断胳膊,之后面对圣树,就发自内心,充满恭敬了。这当中,镇巴宣纸在青檀圣树的牵引下,一年一大步,一种传承,一方纸业,一缕缕文化的气息充盈而来,凝聚成悠悠不散的宣纸清香。尤其是,胡明富提请政府,用经济与科学的手段,在全县十多个乡镇建立青檀树的繁育基地,两万亩青檀树基地得以建成,源源不断的造纸原料,源源不断的资源续接,成就着胡明富的宣纸传承,更给他的事业、乃至镇巴的产业奠定了雄厚的基础。这当中,胡明富被青檀圣树及其子孙牵引着,庇护着,一路前行,走向宣纸事业的“诗和远方”。作为回报,他时常回到巴庙,祭拜青檀圣树,烧一刀纸,焚一炷香,只要是远方的朋友前来,他都会带到青檀圣树这里,是朝拜,也是祭祖。每年清明时节,无名沟里的坟草花盛开,寄托着感恩和思念,每年的夏秋时节,风吹圣树,清泉淙淙,都有踏寻的足迹;到了冬天,胡明富即使再忙碌,也会在心里对着故乡的巴庙,向青檀圣树致敬,充满着依恋和感恩。
胡氏纸业当然并非从胡明富这一辈人开始。在他之前已经有六代造纸人,在他之后又有了至少三代人在传承纸业,可谓源远流长。据胡氏手工造纸传承谱系介绍,第一代造纸人是胡佳富,生产地在湖北麻城;第二代造纸人是胡应顺,生产地在四川省宣汉胡家塘;第三代造纸人是胡子成,生产地点在镇巴县观音区田坝乡联丰村;第四代造纸人是胡庆琳,生产地在镇巴县田坝乡皮沟河;第五代是胡明富的父亲胡庆璋(后确认为胡庆章),地点在镇巴县观音仓房和三元供销社。第六代造纸人是潘裕泰、胡新富等十人,生产地点在镇巴县皮纸社。到胡明富和胡安富这里,就是第七代造纸传承人,生产地点是镇巴县宣纸厂。之后是第八代造纸传承人,以胡贵军、胡贵勤领衔,也多达九人之众。第九代造纸传承人则更加庞大,仅是列入名录的就有十六人之多,领头的则是王国斌、王国敏以及胡涛、胡鹏等,生产地点为镇巴胡氏宣纸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也就是说在镇巴县长岭镇九阵坝村的产业园区中。他们之后呢,则是子子孙孙,能者无数,不知道是第十代乃至第十一代之后了。据伟人毛泽东当年在经典著作《愚公移山》中讲的故事,愚公移山,不畏山高人少,坚韧不止,子子孙孙,永无穷尽,那王屋二山终究是难以匹敌的。而在镇巴纸业的传承中,胡氏纸业则以其代代相袭的传承,和绵绵不绝的传递,将这日益成熟的纸业一路推进,没有尽头。这一蜚声中外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他的传承人有每一代的代表人物,可是长期积淀下来,如今的传承人已经是以胡明富为代表的强劲团队了。透过以上这些脉络,镇巴的胡氏纸业,至少透露出如此的踪迹:一个是胡明富的先祖是从湖北麻城迁移而来的,据他说是随着湖广填川去四川,而在当时已经在故乡麻城开始造纸;之后,到四川的宣汉胡家塘,他们的先祖还在造纸,一直没有停歇,那一缕纸香袅袅不绝。二是胡氏纸业经过祖先胡佳富、胡应顺在湖北麻城和四川宣汉胡家塘的积淀,到胡明富祖上胡子成和胡庆琳手上,已经比较成熟,他们在镇巴县的观音田坝乡联丰村和田坝乡皮沟河默默坚守,不倦打磨,终于有新的提高。三是在胡明富的父亲胡庆章这里是一个拐点,据胡明富介绍,1951年,镇巴县政府将十三家造纸作坊合并,选拔他的父亲胡庆章担任镇巴县第一任官办造纸厂的厂长;也就是说,胡明富的父亲胡庆章,结束了镇巴造纸小作坊的历史,整合成第一家颇具规模发的造纸厂,至今已经七十三年的历史了,加上此后第六代造纸传承人潘裕泰、胡新福等十余人的努力(猜想那可能就是昔日的作坊工匠骨干),到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无论是制造普通纸还是制造宣纸,都有了工艺的积累。那么就到了后来,进入了胡明富时代。四是19 80年代之后至今的四十四年,以镇巴青檀圣树的被发现为起点,胡明富胡氏纸业特别是胡氏秦宝宣纸的传承和创新,走出了一路凯歌高奏的振兴和发展时期。其宣纸工艺、宣纸品牌,还有市场占有份额与社会影响力,都达到全新的高度。这当中要说还有什么踪迹的话,那就是随着高规格宣纸的系列开发,胡氏宣纸已经登堂入室,成为富有文化含量的地名标志了。来到镇巴,奔赴镇巴,不看胡氏宣纸,就等于没有来过镇巴,更没有领略清新的纸业文化清风,那恐怕就是某种遗憾呢!如此的爬梳,让镇巴胡氏纸业的脉络渐渐清晰,走到你的面前。此时,你回过头去,对此不免一阵阵惊讶,觉得山高水长,脉络漫长。访谈中你不禁想问,这胡氏宣纸能够屹立在纸业品牌之林,究竟有什么秘诀呢?对此,聪慧的胡明富悠悠一笑,侃侃而谈,主动给了你答案。打量故土,在镇巴县观音镇桥沟村楮河一带,历史上就是造纸兴盛。楮河沿岸的山坡上长满楮树,才使得这里聚集了四十多家造纸的作坊;楮河是汉江的支流之一,山清水秀,俗称构树的楮树,让这里的造纸业原料丰富。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楮河之畔造两种纸,一种是6寸见方的金山纸,主要用于礼簿登记,也用来写诗、写信和学生练习;另一种则是因为纸质绵长和富有拉力而称为皮纸,用于清明挂坟或是祭祀。而且解放前这里还造一种雪白色的圆形纸钱,这种纸拉力更好,在造制过程中要将草木灰在筛子中筛一遍,然后在煮料和皮纤维沤制过程中使用。如此,手工造纸的工艺流程就代代相传,有了基本的规矩和程序,还有一些只能心领神会的窍门,这不是别的,而是认真和细致。打开中国造纸的历史,从纸业祖先蔡伦起,长期浸润,有了造纸的基本环节,即一是“选择原料”;二是“入池浸泡沤发”三是“石窝捣纸浆”;四是“沉淀捞取纸张”;五是“摊晒晾纸”。因为原料不同,造纸的流程在大的相同之中,也有一些小的差异。数千年来,造纸流程在不断的进化和完善之中。到了胡氏造纸,大的流程固化为“蒸煮”、“捶捣”、“抄捞”和“烘晒”四大环节。这看起来简单,起码并不复杂,可在漫长的手工造纸过程中,胡氏造纸经过长期的摸索和积淀,竟有一百三十七项乃至一百四十项具体的流程,可谓环环紧扣,很是细腻。胡明富说,这些流程深深地含藏在造纸的始末,外化于型,更内化于心。举一个例子,胡氏纸业培养一个熟练工人,先要经过三年的基本训练,加上三年的流程打造,还有其本身的长期实践和摸索,长达十年或者更久,可以说是“十年磨一剑”。比如、常温蒸煮锅的使用,对火候的掌握就很见功夫;破碎楮树纤维也很讲究;捞纸、晒纸、升温墙的掌握,晾晒纸饼乃至严格的检验分类,都使得每个环节都很讲究,不敢粗心大意。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青檀圣树的发现,还有青檀树的万亩基地建成,给胡氏宣纸插上了翅膀,胡氏纸业对宣纸的制造更加讲究。以青檀皮的加工处理工艺而论,从选择砍伐合适的青檀树皮,到晒干青檀树皮,都很有讲究。仅浸泡青檀树皮,就有将九百斤青檀树皮浸泡并且分三次蒸煮的讲究,第一次加碱二十斤;蒸第二锅和第三锅的时候,既要充分利用第一锅的水和碱,蒸煮十二小时。之后就是反复的捶打,直到捣碎,纤维长度不超过五毫米,再漂洗四十分钟,除去杂质,捞出装入尼龙袋。之后,经过调浆、压榨、捞纸和烘纸,才能进入纸张包装的程序。这个过程有多长呢?那只有熟练者才能掌握。访谈中,胡明富形象地说,“一波一浪,只够还账”,“一吹一刷,只能打杂”,就是说造纸的技术和工艺越简单,纸的质量越低,而效益也就越差。此间,他仅仅用一个环节介绍,就令人咋舌。那是说到宣纸的质量,他用古法测试来打比方。也就是说要检测宣纸的质量,拟在五摄氏度、一百摄氏度、五百摄氏度乃至一千摄氏度的环境下,将所有的宣纸予以测试,结果表明,镇巴宣纸可在四百摄氏度的环境下烘烤四个小时,不翘、不卷,不黄,不伸不缩,经受住考验,才能有流程的成功。那么是不是有了工艺流程就有一切呢?胡明富说那也并不尽然。在他的介绍中,在现场查看中,对此你很有感受。隐隐地觉得,就流程而言,造纸和造酒,乃至别的工业产品有些相似。那就是在对待产品流程的时候时必须十二万分地认真,可是同样的流程,同样的工艺,为什么有的成功、有的就失败了呢?这恐怕还得讲究一种天分和灵气,还有对于工艺流程的感情。访谈中,你觉得胡明富对于宣纸制造的工艺熟练之外,还有胸襟和激情,许多年来充盈于心,比如他对流程的改造和坚守,还有对于宣纸世界的领悟和贯通,这似乎有别于许多的人,也是他优胜于此的地方。而在九阵坝的园区,你看到几个女工在检测,看到一个女工在含笑贴纸晒纸,对于有温度的纸墙,用自己的温度给予宣纸以恒久的温度,让自己的灵性注入纸墙,那么冷漠的纸墙也有温暖如春的感觉。此刻,那个女工笑着干活,刷纸揭纸,真的乐在其中。而在观音田坝乡的皮纸制造作坊,1964年出生的男子曾延平,也是沉着从容,每年可以制造皮质若干,至少可以卖到伍万元,而他手头的楮树皮和皮纸,也格外充足!【作者简介】朱军,男,1985年开始发表作品,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陕西省作协会员,陕西省原地税系统文学创作协会主席,汉中市作协副主席。汉中市赤土岭文协微信官网首批驻站作家。先后出版散文集18部,长篇小说6部,小说集9部,诗集12部,童话集1部,累计1200万字。温和执毅,笃守文心。坚守人生,自尊放达,在自然与灵识中熏染墨香,在抒写中行走,提升生命的质量。
【免责声明】:本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图片或其它问题,请在15日内与本号编辑联系,如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修改、删除责任文章。文章只提供参考及作者本人观点,不代平台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