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檀圣树的牵引
——镇巴县胡氏宣纸文化传承之旅
文/朱军
在世界文化和文明史上,东方这一片土地上的蔡伦造纸是一大发明。不管外界有多少杂音,都撼动不了龙亭侯蔡伦在世界造纸史上的鼻祖地位,这是你见到陕西省镇巴胡氏宣纸传播有限公司董事长、法人代表胡明富时,他反复强调的一点。
有着千年造纸历史的镇巴县,胡氏“秦宝”宣纸是独树一帜的奇葩,它不光墙里开花,而且墙外更香,有着广泛的声誉。这一点,被认定为“天汉工匠”的胡明富没有多说什么,他只是埋头实干,就像网络的一句话说的,“你只管努力,其他的交给天意”,而天意,对于胡明富和他的宣纸团队,也是格外眷顾的。这些年的七个专利、八十四个奖项,还有陕西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殊荣,即可证明。当年长安画派的代表画家方济众,在反复使用镇巴宣纸之后,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三次来到镇巴宣纸厂,考察后留下赞誉宣纸的诗句:“树皮成纸几艰辛,剔除杂质玉案平,任将山花轻点染,作画不忘造纸人。”可谓深情殷殷。几年前,汉中文化人李振峰回镇巴,走进胡明富的秦宝宣纸,情不自禁地写下《秦宝宣纸赋》,语曰:“故厅定远,纸艺千年。明清以降,史志赫然”;“胡氏明富,心志奇艳。童年从业,绝技家传。胸有彩虹,目标卓然”。这些诗赋,连同许许多多的赞誉之词,胡明富虽说耳熟能详,但没有一味沉沁其中,他带着他的纸业团队,立足脚下,向着远方,持续耕耘,未曾停歇。
似乎是某种缘分的驱使,龙年清明过后,你慕名而去,带着探寻镇巴宣纸文化传承的夙愿,一路跋涉,走进这片人杰地灵的山山水水——
两千年青檀圣树的馈赠
1983年春夏,出于振兴镇巴骨干产业的的统筹考虑,镇巴县委、县政府决定组织人力做一些普查,其中一项,就是由纸业领军人物胡明富带队,考察境内的青檀树资源。县上组织四十人的专业普查队,分若干组,深入每个山岭,考察该树种的沿革与分布,须知这青檀树是造纸特别是制造宣纸的绝好材料,这一普查的成败,决定着全县产业布局,还有宣纸业的前途。
普查队踏遍青山,用了四十余天,在观音区巴庙乡的老庄梁山沟,终于发现了一棵神奇的青檀古树。都是专业人士,在这里发现青檀古树令人十分兴奋,尤其是胡明富,就像见到了久违的祖先。大家对着古树一看二看三看,但见古树青葱遒劲,主干侧卧于危崖之上,枝丫纷披古朴,吞吐着大自然的风雨,也吞吐着不尽的清新之气。人们测量,人们环绕,甚至走上去合抱,想弄清楚树的胸围;可是没有办法,由于古树倚在山岩,无法合抱,只能对着裸露的树根测试,这使得所有的人不禁惊呼,原来光是树根,直径竟达二点一米,足见这一株青檀古树的年岁。经过科学比对,同时查阅典籍,方知此树的年轮在两千年以上,可以算是青檀树的祖宗了。
发现最老的青檀树,等于解开巴山深处的青檀树之谜。一棵树,一棵青檀老树,一棵有着两千树龄的青檀古树,就在镇巴,就在巴庙,而镇巴和巴庙就是纸的故乡。那么,作为这一片山野的儿女,所有的考察者都不无兴奋,当然最兴奋的还是纸业传人胡明富。他夜不能寐,久久思量。其实他不需要思量别的,因为这一棵青檀树,周边的青檀树,一直以来就默默地给人们制造宣纸提供原料,许多年来都在滋养着这一片土地上的人们。据当时的资料,青檀树在镇巴的许多乡镇都有,但其他地方的青檀树,树龄也就是一百年、二百年最多五百年不等,像如此两千年的青檀树,是资历最深的,可谓青檀树的鼻祖,是一棵神树,更被人们赞誉为圣树。
那之后,造纸人心里有了底气,知道这巴山深处,这镇巴的观音巴庙,有宣纸的原料依托,那么镇巴宣纸的悠久历史,也就有坚实的基础了。
那之后,这两千年树龄的青檀圣树,就成为这一片土地上的象征。他牵引着一方水土,牵引着宣纸人的身心,更牵引着胡明富和他的宣纸团队。他们行走有神,举止有方,乃至脚踏实地,喜气洋洋。
那之后,巴庙的青檀圣树,就成了青檀树的发祥地,成了宣纸人的胸襟乃至心神寄托了。人们自发地着保护青檀树,关注树的安慰和冷暖,搭建神龛,摆放神位,膜拜焚香,四十年来成了习惯。传说有的人对青檀圣树不恭,出言不逊者闪了腰,砍树的摔断胳膊,之后面对圣树,就发自内心,充满恭敬了。
这当中,镇巴宣纸在青檀圣树的牵引下,一年一大步,一种传承,一方纸业,一缕缕文化的气息充盈而来,凝聚成悠悠不散的宣纸清香。尤其是,胡明富提请政府,用经济与科学的手段,在全县十多个乡镇建立青檀树的繁育基地,两万亩青檀树基地得以建成,源源不断的造纸原料,源源不断的资源续接,成就着胡明富的宣纸传承,更给他的事业、乃至镇巴的产业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这当中,胡明富被青檀圣树及其子孙牵引着,庇护着,一路前行,走向宣纸事业的“诗和远方”。作为回报,他时常回到巴庙,祭拜青檀圣树,烧一刀纸,焚一炷香,只要是远方的朋友前来,他都会带到青檀圣树这里,是朝拜,也是祭祖。每年清明时节,无名沟里的坟草花盛开,寄托着感恩和思念,每年的夏秋时节,风吹圣树,清泉淙淙,都有踏寻的足迹;到了冬天,胡明富即使再忙碌,也会在心里对着故乡的巴庙,向青檀圣树致敬,充满着依恋和感恩。
胡氏纸业百年传承点滴
胡氏纸业当然并非从胡明富这一辈人开始。在他之前已经有六代造纸人,在他之后又有了至少三代人在传承纸业,可谓源远流长。
据胡氏手工造纸传承谱系介绍,第一代造纸人是胡佳富,生产地在湖北麻城;第二代造纸人是胡应顺,生产地在四川省宣汉胡家塘;第三代造纸人是胡子成,生产地点在镇巴县观音区田坝乡联丰村;第四代造纸人是胡庆琳,生产地在镇巴县田坝乡皮沟河;第五代是胡明富的父亲胡庆璋(后确认为胡庆章),地点在镇巴县观音仓房和三元供销社。第六代造纸人是潘裕泰、胡新富等十人,生产地点在镇巴县皮纸社。到胡明富和胡安富这里,就是第七代造纸传承人,生产地点是镇巴县宣纸厂。之后是第八代造纸传承人,以胡贵军、胡贵勤领衔,也多达九人之众。第九代造纸传承人则更加庞大,仅是列入名录的就有十六人之多,领头的则是王国斌、王国敏以及胡涛、胡鹏等,生产地点为镇巴胡氏宣纸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也就是说在镇巴县长岭镇九阵坝村的产业园区中。他们之后呢,则是子子孙孙,能者无数,不知道是第十代乃至第十一代之后了。据伟人毛泽东当年在经典著作《愚公移山》中讲的故事,愚公移山,不畏山高人少,坚韧不止,子子孙孙,永无穷尽,那王屋二山终究是难以匹敌的。而在镇巴纸业的传承中,胡氏纸业则以其代代相袭的传承,和绵绵不绝的传递,将这日益成熟的纸业一路推进,没有尽头。这一蜚声中外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他的传承人有每一代的代表人物,可是长期积淀下来,如今的传承人已经是以胡明富为代表的强劲团队了。
透过以上这些脉络,镇巴的胡氏纸业,至少透露出如此的踪迹:一个是胡明富的先祖是从湖北麻城迁移而来的,据他说是随着湖广填川去四川,而在当时已经在故乡麻城开始造纸;之后,到四川的宣汉胡家塘,他们的先祖还在造纸,一直没有停歇,那一缕纸香袅袅不绝。二是胡氏纸业经过祖先胡佳富、胡应顺在湖北麻城和四川宣汉胡家塘的积淀,到胡明富祖上胡子成和胡庆琳手上,已经比较成熟,他们在镇巴县的观音田坝乡联丰村和田坝乡皮沟河默默坚守,不倦打磨,终于有新的提高。三是在胡明富的父亲胡庆章这里是一个拐点,据胡明富介绍,1951年,镇巴县政府将十三家造纸作坊合并,选拔他的父亲胡庆章担任镇巴县第一任官办造纸厂的厂长;也就是说,胡明富的父亲胡庆章,结束了镇巴造纸小作坊的历史,整合成第一家颇具规模发的造纸厂,至今已经七十三年的历史了,加上此后第六代造纸传承人潘裕泰、胡新福等十余人的努力(猜想那可能就是昔日的作坊工匠骨干),到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无论是制造普通纸还是制造宣纸,都有了工艺的积累。那么就到了后来,进入了胡明富时代。四是19 80年代之后至今的四十四年,以镇巴青檀圣树的被发现为起点,胡明富胡氏纸业特别是胡氏秦宝宣纸的传承和创新,走出了一路凯歌高奏的振兴和发展时期。其宣纸工艺、宣纸品牌,还有市场占有份额与社会影响力,都达到全新的高度。这当中要说还有什么踪迹的话,那就是随着高规格宣纸的系列开发,胡氏宣纸已经登堂入室,成为富有文化含量的地名标志了。来到镇巴,奔赴镇巴,不看胡氏宣纸,就等于没有来过镇巴,更没有领略清新的纸业文化清风,那恐怕就是某种遗憾呢!
如此的爬梳,让镇巴胡氏纸业的脉络渐渐清晰,走到你的面前。此时,你回过头去,对此不免一阵阵惊讶,觉得山高水长,脉络漫长。
不仅仅是工艺流程
访谈中你不禁想问,这胡氏宣纸能够屹立在纸业品牌之林,究竟有什么秘诀呢?对此,聪慧的胡明富悠悠一笑,侃侃而谈,主动给了你答案。
打量故土,在镇巴县观音镇桥沟村楮河一带,历史上就是造纸兴盛。楮河沿岸的山坡上长满楮树,才使得这里聚集了四十多家造纸的作坊;楮河是汉江的支流之一,山清水秀,俗称构树的楮树,让这里的造纸业原料丰富。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楮河之畔造两种纸,一种是6寸见方的金山纸,主要用于礼簿登记,也用来写诗、写信和学生练习;另一种则是因为纸质绵长和富有拉力而称为皮纸,用于清明挂坟或是祭祀。而且解放前这里还造一种雪白色的圆形纸钱,这种纸拉力更好,在造制过程中要将草木灰在筛子中筛一遍,然后在煮料和皮纤维沤制过程中使用。如此,手工造纸的工艺流程就代代相传,有了基本的规矩和程序,还有一些只能心领神会的窍门,这不是别的,而是认真和细致。
打开中国造纸的历史,从纸业祖先蔡伦起,长期浸润,有了造纸的基本环节,即一是“选择原料”;二是“入池浸泡沤发”三是“石窝捣纸浆”;四是“沉淀捞取纸张”;五是“摊晒晾纸”。因为原料不同,造纸的流程在大的相同之中,也有一些小的差异。数千年来,造纸流程在不断的进化和完善之中。到了胡氏造纸,大的流程固化为“蒸煮”、“捶捣”、“抄捞”和“烘晒”四大环节。这看起来简单,起码并不复杂,可在漫长的手工造纸过程中,胡氏造纸经过长期的摸索和积淀,竟有一百三十七项乃至一百四十项具体的流程,可谓环环紧扣,很是细腻。胡明富说,这些流程深深地含藏在造纸的始末,外化于型,更内化于心。举一个例子,胡氏纸业培养一个熟练工人,先要经过三年的基本训练,加上三年的流程打造,还有其本身的长期实践和摸索,长达十年或者更久,可以说是“十年磨一剑”。比如、常温蒸煮锅的使用,对火候的掌握就很见功夫;破碎楮树纤维也很讲究;捞纸、晒纸、升温墙的掌握,晾晒纸饼乃至严格的检验分类,都使得每个环节都很讲究,不敢粗心大意。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青檀圣树的发现,还有青檀树的万亩基地建成,给胡氏宣纸插上了翅膀,胡氏纸业对宣纸的制造更加讲究。以青檀皮的加工处理工艺而论,从选择砍伐合适的青檀树皮,到晒干青檀树皮,都很有讲究。仅浸泡青檀树皮,就有将九百斤青檀树皮浸泡并且分三次蒸煮的讲究,第一次加碱二十斤;蒸第二锅和第三锅的时候,既要充分利用第一锅的水和碱,蒸煮十二小时。之后就是反复的捶打,直到捣碎,纤维长度不超过五毫米,再漂洗四十分钟,除去杂质,捞出装入尼龙袋。之后,经过调浆、压榨、捞纸和烘纸,才能进入纸张包装的程序。这个过程有多长呢?那只有熟练者才能掌握。
访谈中,胡明富形象地说,“一波一浪,只够还账”,“一吹一刷,只能打杂”,就是说造纸的技术和工艺越简单,纸的质量越低,而效益也就越差。此间,他仅仅用一个环节介绍,就令人咋舌。那是说到宣纸的质量,他用古法测试来打比方。也就是说要检测宣纸的质量,拟在五摄氏度、一百摄氏度、五百摄氏度乃至一千摄氏度的环境下,将所有的宣纸予以测试,结果表明,镇巴宣纸可在四百摄氏度的环境下烘烤四个小时,不翘、不卷,不黄,不伸不缩,经受住考验,才能有流程的成功。
那么是不是有了工艺流程就有一切呢?胡明富说那也并不尽然。在他的介绍中,在现场查看中,对此你很有感受。隐隐地觉得,就流程而言,造纸和造酒,乃至别的工业产品有些相似。那就是在对待产品流程的时候时必须十二万分地认真,可是同样的流程,同样的工艺,为什么有的成功、有的就失败了呢?这恐怕还得讲究一种天分和灵气,还有对于工艺流程的感情。访谈中,你觉得胡明富对于宣纸制造的工艺熟练之外,还有胸襟和激情,许多年来充盈于心,比如他对流程的改造和坚守,还有对于宣纸世界的领悟和贯通,这似乎有别于许多的人,也是他优胜于此的地方。而在九阵坝的园区,你看到几个女工在检测,看到一个女工在含笑贴纸晒纸,对于有温度的纸墙,用自己的温度给予宣纸以恒久的温度,让自己的灵性注入纸墙,那么冷漠的纸墙也有温暖如春的感觉。此刻,那个女工笑着干活,刷纸揭纸,真的乐在其中。而在观音田坝乡的皮纸制造作坊,1964年出生的男子曾延平,也是沉着从容,每年可以制造皮质若干,至少可以卖到伍万元,而他手头的楮树皮和皮纸,也格外充足!
持之以恒,创新果丰
胡氏宣纸的一路发展,说到底是过程和结果的统一。经过长期的实践砥砺,胡明富深深明白,“只有纸才能传承文化,只有纸才能弘扬文化”;而要造好的宣纸,既需要国家产业政策指导和微观政策给力,更需要团队的长期努力。这不是理论上的认知,而是感同身受的体验。
从经营形式上看,早年的镇巴纸业是作坊式的。老家的观音区田坝乡桥沟村,四十来家造纸作坊是各干各的,楮河与楮树可以见证,青山与大地可以作证,那时候的皮纸粗糙,但韧性极好,生产与销售虽有古老的行业规则约束,但毕竟小而全,成不了大气候。1951年,新中国的产业政策有了新规,造纸业从零散的四十家作坊合并,有了镇巴县第一家造纸企业,胡明富的父亲胡庆章成为第一任厂长;之后企业从乡下搬到县城,开始登堂入室。此后,经过历次政治经济变奏,镇巴纸业或者集体经营,或者左冲右突,有了工艺的积累,有了时光的推移,也有了经验教训。那么,一路走来,纸业界也有风霜雨雪的跌宕,终于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慢慢地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到胡明富时代,纸业走上探索发展的时期。还是企业经营,还是集体模式,注重技术攻关,探索发展之路,集腋成裘,有了感悟,也有对经营形式的反思。在他的手上,找到青檀圣树,有宣纸的绝大突破,也有更加大胆的经营管理模式变革。经过承包制尝试,经过标准化认证,经过对集体所有制的反思,尤其是在对外考察和对内整合的基础上,一个颇具新意、同时也符合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新形式诞生了,那就是股份制的实行,一个集中优势、再造优势,同时也杜绝弊端的陕西镇巴胡氏宣纸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脱颖而出。那么,一个彰显龙头能力、集中集体智慧的新型企业,成为必然的选择。由此开始,抓龙头、造精品,创名优,扬文化,成为胡氏宣纸业的共识共力;由此开始,企业有“秦宝”系列拳头产品,有专利发明,也有令人骄傲的业绩。
这个过程是来之不易的,也是胡氏宣纸企业的必然选择。
山花盛开,山泉淙淙,纸业的日子分外沉醉,纸上的世界丰富多彩。
从工艺上讲,胡氏宣纸坚持古法造纸,坚持手工造纸,龙亭侯蔡伦的造纸发明是他们的精神动力,造好纸,造优纸质,造高端宣纸,成为他们的选择。从早年的作坊,到后来的厂房,再到而今九阵坝的产业园区,他们历经沧桑,但有一点是不变的,就是对于造纸的流程和工艺,宁可复杂化,绝不简单化,宁可繁琐一点,绝不缺少任何一个环节。一百三十八个环节,统摄在“蒸煮”、“捶捣”、“抄捞”和“烘晒”四大板块中,流程细化,环环到位,缺一不可。风雨如磐,沧海桑田,许多年过去,这造纸的流程和工艺,都是铁定的,被固化,被坚守;老师傅,小师傅,乃至学徒,对此都恪守如初,绝不逾越。比如在胡明富这一代工匠手里,宣纸制造的一个工艺,就会变成三个工艺。过去造纸,砸树皮之后即可造纸,而现在则是先砸树皮,还要加草木灰,再进入漂洗,还要过滤,将草的杂质尽数除去,使得宣纸工艺更加精益求精。在宣纸的提升上,要变纸为蝉衣,增加纸的柔性、密度和精度。这样造出的纸,不仅可以书写,还能做伞,再刷了桐油,即可防雨。他举例说,而今影视中毛主席去安源,就是用这样的纸伞,很有柔性。
如此,年年岁岁保证胡氏宣纸的产品,也才有了一流的产品。用行业的话说,胡氏宣纸,是“韧而能润,光而不滑,洁白稠密,纹理纯净”,继而“润墨耐析,层次清晰,浓淡有致,不蛀不腐”。
从产品上看,胡氏纸业生产的宣纸分为皮料、净皮、特净、棉纺和仿古五大类,还有不同的大小规格,最大的有丈二宣纸,生产的纸很受书画家青睐。按厚薄分为绵连宣纸、单宣和夹宣。按尺幅分为三尺、四尺、五尺、六尺和六尺屏、八尺屏、丈二等。还有色宣、熟宣、瓦当宣、仿古宣、青龙暗影宣,以及高档蔡伦信笺、册页和低挡书画绵纸等。透过这些产品,实际上是无数造纸工匠智慧和胆识的凝聚,是他们在造纸品牌上的积淀与贡献。
一路的耕耘,定有不尽的芳菲。这些年,胡氏宣纸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先后获得六十多个奖项,主要获得“省级旅游产品称号”、“秦俑杯”国际书画大赛优质产品“金杯奖”。荣获中国旅游观光购物节“天马银奖”;荣获中国西部技术交易会“金奖”,中国杨凌农业高科技成果博览会“后稷金像奖”。一九九八年获得国家博览会埃及“金字塔奖”,被日本商人誉为“宣纸之王”,至于前面说到的七项发明专利和科技创新,更是一次次艰辛付出之后的认可和肯定。
秦宝传奇的文化底蕴
到这里,若是仅仅把胡明富和他的宣纸团队当成一个个宣纸产品的制造匠人,那就小看他们了。他们不仅仅是在造宣纸,而是在矢志不渝地传承着代代相袭的宣纸文化。
漫长的时间长河里,镇巴纸业从生产火纸到皮纸再到宣纸,一路走来,积淀着自己的纸文化,也从古法造纸而来,经过手工造纸的悠悠岁月,进入手工造纸和现代科技的双重攀升,有了属于这方水土的纸业文化。十一代造纸人的传承,各种经营形式的探索,其积淀之深厚,传承之绵长,可谓蔚为大观。尤其是,随着2014年胡明富创办自然人独资宣纸公司和镇巴宣纸文化产业园的建立,以九阵坝宣纸厂为基地,开始了“秦宝”宣纸的规模生产、工艺传承和非遗保护。从那时到现在,加上此前的长期探索,“秦宝”宣纸不仅具有手工宣纸的一百多道工艺程序,开发八十多个系列宣纸品种,年产销“秦宝”宣纸十余吨,产值近千万元;在镇巴县小渡坝建立胡氏宣纸展销厅。同时,在文化属性、文化内涵上,有着独具特色的定位和思考,而这些,恐怕才是胡氏宣纸的不同凡响之处——
其一,立足传统文化的弘扬,提高书写能力,传扬纸业文化,这是胡氏宣纸的现实定位。由此,他们造好每一张宣纸,造好每一种宣纸,让每一种宣纸和每一张宣纸,都成为文化的使者,成为一方山水的文化符号,走向四面八方,传向祖国各地,让每一个书法者用的得心应手。这些年,先后有三千多位书法家和画家使用镇巴宣纸和“秦宝”宣纸,留下三千多幅墨宝,用神来之笔盛赞“秦宝”,肯定“秦宝”,“秦宝”宣纸因此而扬名四海,其文化属性得以弘扬和传递,有了实实在在的声誉。
其二,体现回报党恩的情怀,以回馈几十年来各级党镇领导对镇巴胡氏宣纸的持续关心。这些年,胡氏宣纸投资用于科技创新达到四百万元,其中废水处理厂投资八十万元,项目投资先后依托胡氏养猪场盈余投资三百五十万元。其中的主体是自行投资,但各级政府从政策上,从文化产业指导上,是无微不至的。为此,胡氏宣纸业的情怀,就是回报政府和党的关怀,并将此融入胡氏家训,作为文化的内在传承。
其三,打造制度化、个性化的规则,提升并创新纸业工艺。这些年,胡氏纸业一直都在创新,都在依托不断完善的制度,探索一条自主发展的路子。比如绘画的宣纸、书写的宣纸、人物画、花鸟画和山水画的宣纸,获得七项发明专利。制度化与个性化,乃至规范化,成为胡氏宣纸的发展秘诀,也成为“秦宝”宣纸的内生动力。
其四,走高档次宣纸发展之路。“造就造好,勇夺一流”,是镇巴胡氏宣纸的立业之本,经过一路的耕耘,“秦宝”牌商标,比安徽泾县的“徽宣”商标至少早五年,至今有有四十五年的历史。当初,在确定胡氏高档次宣纸新名称的时候,曾经有过几个想法,比如“文宝”、“汉宝”乃至“蔡后”等,最后经过多方论证,确定为掷地有声的“秦宝”,秦地一宝,秦中之宝,巍巍秦岭有了,班城有了,胡氏的积淀和灵气,乃至一路奔忙的引领,都有了。这当中,始终有青檀圣树的牵引呢,胡明富和他的团队对此心知肚明。
其五,实业拉动(陕西汉中胡氏秦宝宣纸有限公司)+青檀圣树牵引+骨干牵头+数千农户的新格局,共同守护,共创发展,共同致富。如果说其他的文化属性是基本的文化内涵,是一种属于这片山水的宣纸文化,那么这一点,这种终极般的文化内涵,就是现在与今后胡氏宣纸发展的真正动力,乃至永恒的指南。如此,四位一体,不可或缺。这些年,胡明富的宣纸企业成为一方山水之龙头,青檀圣树注入胡氏宣纸发展之灵魂,胡明富等骨干牵头奋进,使得企业神清气爽,一路发展,而数千农户繁殖青檀树的殷殷深情,给胡氏宣纸发展提供了巩固的后方。那么今后呢,这一持久的文化内涵,更是不可撼动又必须坚持下去的,是一种恒久的发展之策,亦是文化的永久浇灌。
对此,访谈者有些兴奋,胡明富本人也颇为认可。
用开放的胸怀,造多彩的宣纸
在遥远的蔡伦时代,他凭着一种博大的情怀,发明造纸,赢得了世界声誉。他留下这样的美谈:“蔡伦造纸传天下,竹简绢帛纸代他;从此知识入万家,寒门弟子竟开花。”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正是因为有蔡伦开放和开阔的胸怀,才让造纸术惠利天下,也才让文明的进程向前推进一大步。须知,“笔酣墨浓。须落纸才得圆满;一诗一画,无纸也难以流芳”。那么宣纸和宣纸业,本身就是一种开放中的腾挪。
在胡明富这里,2016年4月28日陕西省非遗传承人上报项目市级专家组的意见中说:“胡明富结缘镇巴宣纸传统造纸工艺迄今三十多年,从师从父亲的学徒,到这门技艺的掌门人,其人生机遇和宣纸产业密切相连,无论是出于巅峰还是低谷,始终未曾放弃过对这门技术的热爱、钻研与保护,其心痴迷,其情深厚,他熟练掌握这门传统造纸技术的流程及核心工艺,师承、家传脉络清晰,累计创艺带徒50多人,他倾力于此项技艺的保护与推介,在宣纸界及书画界,具有较丰富的人脉和一定的影响力,他为镇巴宣纸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属于这像传统技艺的领军人物”。应该说,这个“意见”是留有余地的肯定,也是一种负责任的描述;但是其中,已经有对胡明富开阔胸襟的首肯,读之一目了然。
在山野,胡明富对楮河边的楮树很有感情。当他和他的团队需要制造皮纸的原料时,尽管楮树发得快生长也快,他们还是轮换着砍伐提取原料,绝不干一锤子买卖的事情,这就是对自然资源珍爱情怀的流露。对青檀树,虽说在发现青檀圣树之后,又在十多个乡镇建立繁育基地,而且未来的五万亩青檀树原料基地也可望在五年内建成,但是他和他的团队依然采取有计划开采原料的策略,也绝不做杀鸡取卵的掠夺式采集的蠢事。这,同样也是一种长远的眼光。
在镇巴本地,胡明富依青檀资源制造宣纸,但他甚至这不是他一个纸业企业可以独自完成的,必须依靠千千万万的农户才能完成。如前所述,他把联合发展与共同致富,作为企业的文化定位,须臾不可忘怀。如今两万亩青檀基地遍布十多个乡镇,清风掠过,一片勃发。尤其是从2004年开始,胡明富就和他的宣纸团队在观音田坝建立第一个农业合作社,吸收当地农户参股,助力扶贫攻坚,年年分红。至今,农合合作社不仅带给当地百姓经济上的收益,而且让当地与所到之处的农户观念一新,列入脱贫攻坚计划的农户如期脱贫,胡氏宣纸的示范带动作用遍布镇巴的山山岭岭,其带动作用日益提升。
在田坝乡,笔者亲眼看见胡明富从“曾家厂”的皮纸制造者曾定平手中接过皮纸若干,并现场支付款项,这令人感到他对同为造纸人的乡邻,充满了眷顾和友善;而在观音镇表弟家吃饭的时候,胡明富也很注意细节,比如买一点酒和饮料,让所到之处的亲戚都受益,就足见其情怀依依。
在宣纸界,胡明富不光用他的勤勉和发明去更新完善宣纸工艺,开发近八十个宣纸品牌,形成了“秦宝”系列拳头宣纸产品,而且近年又心有灵犀,开发新的宣纸品种,这就是多彩的宣纸,书与画相结合的彩色宣纸。在行走其间,胡明富好几次给我们展示,这是花鸟画儿的宣纸,这是山水画的宣纸,乃至人物画的宣纸,可谓尽在其中。说话间,他随手拿起一张宣纸,底色有画儿的暗影,一旦遇到有缘人,笔墨含情,龙飞凤舞之后,书法有了,画儿也有了;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乃至“暗紫腚蓝。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耀金,静影成壁”,范仲淹《岳阳楼》的盛景,在胡氏宣纸中亦一派灿然,有着奇妙的效果。
如此开放的胸怀,产业兴盛是一种效应,产品远销国内各大城市乃至韩国日本,也是一种效应;胡氏宣纸的一路精进,同样是一种效应。还有的,就是各路大腕与名人的赞誉。舒同早就为“秦宝”宣纸题名,刘文西、贾平凹和陈忠实,乃至钟明善,都有对胡氏宣纸的题字。比书法名家启功老先生还要早的书法泰斗沈尹默,对“秦宝”宣纸喜爱有加,他的女儿也在我们访谈的那天前来考察,显得依依不舍。这些年,有三千多位书画名家或使用胡氏“秦宝”宣纸,或赠送书法和绘画作品,成为胡氏宣纸的文化财富和无价之宝。最让胡明富记忆犹新的,有这样几位学术大腕的赞誉诗歌,令人荡气回肠:“镇巴纸厂搞科研,一经试墨惊艺苑。书画皆宜同声赞,敢叫质优超徽宣”。这是京城书画权威李子清教授的诗作。另一位史学界泰斗贺一平,写诗道:“书画瑰宝首镇巴,丹青笔下好生花。羲之挥墨显异彩,谁说徽宣独一家?”在中国国防大学已故书法教授张秀民那里,则有如此明快的诗句:“树皮成纸几艰辛,宜书宜画层次清。耐折润墨效果好,秦宝技艺赛红星”。这里的红星,还是指徽宣。到了国家级书法大家杜中信这里,所有的感觉都浓缩,简化成八个字的盛赞:“挥洒自如,唯我秦宝”,可见其赞誉和用情之深。
······站在宣纸文化传承的新起点,胡明富和他的同仁们,回望巴庙老庄梁,分外感恩青檀先祖和圣树。是宣纸,让他们找到安身立命的所在,是楮河与楮树,让他们有了源源不断的造纸资源;而青檀圣树的发现和牵引,又让他们从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一路走来,成为宣纸业中与徽宣相比毫不逊色甚至有所超越的翘楚。而技艺的延展和创新,则使得胡氏宣纸成为同行业之中的出类拔萃者。对此,胡明富没有过多谈论,更没有沾沾自喜;他们自信而自豪,却充满对故乡故土和青檀圣树的感恩,他们深知往昔不凡,也深知来路漫漫,于是没有别的选择,只有埋头实干,一如既往,走稳且走好多彩的宣纸之旅,以回报青檀圣树的牵引,回馈于这一片山野、天穹和厚土。
(2024年4月16日写讫于天音阁)
作者简介朱军,男,1985年开始发表作品,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陕西省作协会员,陕西省原地税系统文学创作协会主席,汉中市作协副主席。汉中市赤土岭文协微信官网首批驻站作家。先后出版散文集18部,长篇小说6部,小说集9部,诗集12部,童话集1部,累计1200万字。温和执毅,笃守文心。坚守人生,自尊放达,在自然与灵识中熏染墨香,在抒写中行走,提升生命的质量。
编辑:刘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