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盲”与“扫盲”
作者 房方
“世界读书日”活动期间,让我认识到,读书贵在一个“悟”字。因而,偶然对汉语“文盲”这一古老而又熟悉的词语恍然顿悟。什么是文盲?在中国传统意义上,文盲主要是指不能读书识字的人。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联合国对新世纪的文盲标准进行了重新定义和扩展。主要含义是指以下三类:一是不能读书识字的人,这是传统意义上的老文盲;二是不能识别现代社会符号(如地图、曲线图、英文标码、等常用图表)的人;三是不能使用计算机进行学习、交流和管理的人。后两类被认为是“功能性文盲”,他们虽然受过一定的教育,但在现代科技常识方面却往往如同“文盲”般贫乏。按照这个国际惯例标准来判定,我至少是也是新时代典型的“新文盲”之一。
我所走过的人生花甲之年,文盲最初出现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是我国开展的“扫盲教育”活动中的一个热词。在我们工作学习中,当填写个人简历的“文化程度”一栏时,对于没有进过学堂,不认识汉字的人,就很规范的填写“文盲”二字,后来一度成为大多数不识字农民的代名词,农民兄弟回答自己的文化程度时,文明一点的就说“文盲”,或者干脆爽快的回答说“不识字”“睁眼瞎子”等。改革开放以后,媒体一度对“文盲”一词还做过纠正,认为“文盲”一词在对外交流翻译过程中不便于外国人的理解,甚或提出进入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旧文盲”人群通过新中国历次“扫盲”运动,在基本劳动力人群已退出和消失了,再不提倡使用这种写法和说法,用“不识字”或者“初识字”来规范和代替“文盲”这一词语。所以这个词语,随着社会进步的使用范围也在渐渐减少使用。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在基层干部队伍中一度又流行“不会驾车,不会使用计算机,不会外语、不会唱歌跳舞”缺乏这四种功能的人,就视为那个年代基层干部队伍中的“新文盲”。因为那个时期,发达国家和我国沿海城市地区已经进入信息社会,时间就是金钱,时间就是效率,时间就是生命。作为那个时代的干部队伍,就是人群中的先进分子,你不会驾车,不会使用计算机,不会与外来者交流、交际,怎么会引导群众发展经济,共同致富,怎么能适应我国对外开放的新潮流呢?于是就催生了干部学电脑、学驾车、学外语、学交际的基本职能。也在大江南北和干部队伍中催生了一大批改革开放的新风尚、新气象、新学风、新变化、新潮流、新天地。
进入二十一世纪,我国迎来了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随着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悄然进入大数据时代。尤其是三年疫情期间,对大数据的广泛应用,有效的遏制了疫情的蔓延和扩散,人们对大数据的抽象概念有了客观具象的新认识,认为不懂大数据,就不会在网络世界共享资源、信息、技术等社会化的大服务 ,就是当今社会的“新文盲”。最近,我在电视新闻里看到,用大数据指导和管理农业生产,一个人可以经营管理两千亩农作物栽培管理等高精尖技术,达到产、供、销、运、储一条龙,丰产增收。当然,工业和公共服务行业的大数据应用效率就更便捷更高大上了。习近平总书记也在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强调,大数据发展日新月异,我们应该审时度势、精心谋划、超前布局、力争主动。要建立健全大数据辅助科学决策和社会治理的机制,推进政府管理和社会治理模式创新,实现政府决策科学化、社会治理精准化、公共服务高效化。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新时代运用大数据提升国家治理现代化水平指明了方向。
不学习就必然落后 ,落后就要挨打!这已是中国百年历史血的教训。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不能与时俱进的抓好读书学习,不能适应变化了的新形势、新情况,就必然会被时代的发展所淘汰,甚至遭到历史的惩罚。今天,“老文盲”“旧文盲” 虽然不复存在了,但“新文盲”依然层出不穷,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坚持活到老、读书学习到老、深造提高到老,坚持思想意识不落伍于新时代发展,坚持个人主动自学和家庭成员互帮互学自觉融入信息社会和网络世界,政府、社会团体引导全民适应信息社会,逐渐扫除“新文盲”永远在路上。
进入新时代,扫除“新文盲”问题,不会再采取过去“运动”式的手段来解决。因为全民整体素质普遍提高了,网络时代和大数据已经超前进入到人们生活工作学习的各个环节了。但也并不排除在一些中老年和退休人群中仍然有盲区的现象,给一些中老年人群出门、就医和生活带来的不便。因此,在家庭、单位、团体和全社会要倡导“互帮互学互带”适应信息社会和大数据时代的读书学习风尚,使网络时代与传统社会管理双轨并行,让全社会和全民共享信息社会的福祉已势在必行。
亲爱的朋友,时下,在这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我们不但有信心甩掉贫困的“帽子”,更有信心摘掉束缚和阻碍我们前行的“新文盲”这顶“帽子”,因而,目前还游离在信息社会之外的朋友们,我们不能在质疑和等待观望了,“只要一机在手,就可漫游九州”,让我们主动挥舞起人生“学习改变一切”的这把“大扫帚”,扫除还不识“标码”不会打字和操作微机的“功能性文盲”吧,尽快让大数据公共服务体系进入你的生活圈子,让信息社会给你及家庭带来更加便捷而快乐的幸福生活吧。
2024年4月28日于秦都
作者简介:房喜坤,笔名房方,在职研究生,陕西旬邑人,陕西省作协、散文学会、评论家协会会员,咸阳市作协,诗词、诗歌学会会员,《世界文学》签约作家。有作品见于有关纸媒和网络媒体,出版个人诗文集《岁月留痕》等。
“伟大征程杯”红军长征出发90周年征稿链接
https://m.booea.com/news/show_3577621.html&
﹌﹌﹌﹌﹌﹌﹌﹌﹌﹌﹌﹌﹌﹌﹌﹌
大赛投稿邮箱:
942251831@qq.com
纸刊投稿邮箱:
bailu6698@163.com
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
扫码添加主编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