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题材文学创作的另一条道路
——读刘英亭长篇小说《大荒洼》
李恒昌

刘英亭先生的长篇小说《大荒洼》,以黄河入海口的大荒洼为基本场景,书写了抗日战争期间,日寇入侵黄河口之后,在共产党、八路军的引导下,“神枪猎人”英冬雨投身抗日、保家卫国、捍卫尊严、不断成长的故事。作品气势浑厚,正气凛然,故事经典,人物饱满,语言干净,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抗日正剧。阅读这部作品,很容易想起同类题材的郭澄清先生的《大刀记》和莫言先生的《红高粱》。很显然,作品汲取了两部经典作品的某些优秀品质和创作手法,同时也在积极探索抗日题材创作的另一条道路和可能性。一方面,作者在坚持高扬爱国主义精神和弘扬主旋律的同时,有意克服了由于时代原因导致的《大刀记》的过于“正统性”的问题;另一方面,在坚持勇于创新和创造的同时,又有意规避了《红高粱》过于“跑野马”的“野性”风格。既坚持和保留了抗日题材的“正大气象”,又实现了一些新的探索和创新,走了一种可以称之为“新历史现实主义”的创作道路。纵观这部四十一万字的作品,在诸多方面做出了可贵的探索和贡献,值得给予充分肯定。
取材独特——大荒洼不仅是一处荒凉之地,也是一个能够诞生真心英雄的地方
作品选取地处黄河入海口的大荒洼为基本地理背景,拓展了抗日题材创作的新地域。一方面,黄河口具有地理独特性;另一方面,也填补了抗战题材创作的一个地理空白点。
黄河口大荒洼,是一个独特的地方。大荒洼,原本是黄河从上游带来的泥沙长期沉积形成的退海之地。“英庄和周围的这些村庄就是在这一片退海之地上。只不过由于他们引用黄河水浇灌土地,从上游带来的黄土和淤泥覆盖了厚厚的一层,能够种植庄稼了。”荒凉是这篇土地的自然特征,“而从这些村庄往东往北的那一片大荒洼却是一望无垠,长满的是芦苇、蒲草、红荆……。”这里还盛产野兽,“其间出没的动物和鸟类数也数不清到底有多少种。”虽然“没有什么虎豹之类的凶猛大动物。多的是野兔、野鸡、野鸭、大雁……”。
正是由于这“荒凉”和“贫瘠”,这里不仅有猎人,更是一个被土匪——“老缺”占据的地方。作者书写道,大荒洼里从什么时候开始有了老缺呢?没人知道。老缺的组成,主要有两种人。一种是一些游手好闲的人,不劳动又想过好日子,这才聚众成匪,打家劫舍。还有一种,是犯了罪的人,为了逃避官府的追捕逃到大荒洼里,落草为寇。大荒洼里到底有多少老缺呢?这个谁也不知道。大大小小的老缺到底有多少?人人都能叫得出名号的大股老缺,只有三股。最大的一股有100多人,70多支枪,对外号称有300多人枪。大当家叫郑奠基,外号郑秃子。另外两股各有几十人,其中一股大当家叫周生水,另一股大当家叫陈三耀。
作者之所以以此为地理背景展开书写,有着一层更深的含义。作品将笔墨聚焦抗日英雄英东雨和刘人杰等人,意在表明:大荒洼不仅盛产荒凉,不仅盛产野兽,也不仅盛产土匪,这里更盛产英雄,盛产民族的大义,盛产家国情怀。在这里,不仅八路军抗日,少年英雄英东雨抗日,就连有些土匪也抗日。这一如莫言的《红高粱》的深刻寓意:连土匪都坚决抗日了,你说我们这个民族能不爱国吗?我们这个民族没有指望吗?张承志先生曾有篇文章,题目是《荒芜英雄路》,写的是西北大地的事情。在刘英亭先生的《大荒洼》里,我们看到,这里的英雄之路,并没有“荒芜”。这里的土地尽管“荒芜”,但这里的精神并不“荒芜”,而是茂长着,蓬勃着。
同时,还应看到,大荒洼地处黄河口,是万里黄河进入大海的地方,而黄河又是我们的“母亲河”,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和精神象征,黄河入海口,也可以看作是我们民族精神的一个“出口”或者说“归宿之地”。从这个意义上讲,作者选择这个地理坐标,堪称“独具慧眼,匠心独运”。在最能体现民族精神的家园,展开抗日战争故事的抒写,无疑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历史厚重感和精神穿透力。
形象独特——英东雨并非一个“完美无缺”的英雄,而是一个逐步成长起来的有血有肉的形象
《大荒洼》着力塑造了抗日英雄英东雨的形象,为抗日文学贡献了一个新的英雄雕像。
大荒洼少年英冬雨,从小跟随父亲打猎,练出了一手好枪法,能打死“皮子”,被称为“神枪手”。他单人独枪从土匪“马虎剩”手中,救出自己暗恋的同学芦花。可有情人却总是遭到命运的戏弄,芦花迫于父母之命,嫁给了镇长的孙子胖娃。日寇入侵黄河口,英冬雨的父母惨遭不幸,英冬雨参加了八路军。在残酷的战争中,英冬雨迅速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八路军战士,参加了巧夺日军军粮、袭击据点、反扫荡等多种战斗,他的神枪让日伪军闻风丧胆。抗战胜利后,任山东第七师独立营一连连长,大荒洼解放后,任博安县警卫营一连连长兼公安局侦察科科长。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作品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克服了塑造英雄人物的单纯“正面性”和“高大全”倾向,赋予其更丰富多样的个性特征,蕴含更深刻的思想和精神内涵。
作者毫不回避地书写少年英冬雨的不足。特别是“从小不喜欢读书,喜欢玩枪。”尽管父亲一心想让他念书,想让他做“一个有学问的人”。可是,他对学习一点也不感兴趣,却一心想摸父亲的猎枪。在英庄的小学堂中,还偷偷地喜欢上了唯一的一个女生—芦花。这看起来似乎不太符合经典作家“高大全”的标准,但却更加真实可信。
在塑造英东雨独特的“这一个”时,作品有序有节地展现了其成长过程,特别是他心理和精神的成长过程,而不是写他一开始就很“完美”,很“刚强”,很“英雄”。
读者有幸看到,这个“英雄”,曾经很苦恼很孤独。失恋之后,他站在树下,心里感到空落落的,不知道自己究竟站了多长时间,最后,他靠着树干坐下来,两眼茫然地看着远处的天空。他感到自己和身后的这棵歪脖子柳树一样,成为大荒洼里一个孤独的影子。他看着天上飘动的云彩,他觉得那云彩是多么自由,多么幸福。他低下头来,看着眼前茂盛的芦苇,一阵微风拂过,他觉得那些芦苇互相挤来挤去,像一群密友一样,简直太幸福了。整整一天,他一枪也没有放。胖娃和芦花的婚礼让他心痛,独立营的成立仪式让他心烦,英庄的热闹与他无关。直到天彻底黑透了,他还没有回家。
读者有幸看到,这个“英雄”,对自己的承诺也曾经想放弃。英东雨答应刘人杰参加八路军后,一度反悔了。第二天,英冬雨来告诉刘人杰,他不想参加八路军了。“刘主任,我喜欢枪,也喜欢当兵。尤其是现在,我很想用我的枪,为抗日做出自己的努力。半年前,秋原叔曾领着十六旅的一个副官,到我家动员我当兵。可我没有答应……”这是为什么呢?“就因为十六旅收编郑奠基的老缺部队,你不想与老缺为伍,才拒绝了。”原来,是因为八路军要争取土匪一起抗日,英东雨对我党的政策不理解所致,更有他与土匪马虎剩的个人恩怨在心里作怪。
读者有幸看到,这个“英雄”,面对杀人不眨眼的日寇曾经很犹豫。当他在刘人杰的带领下,第一次伏击日本人时,他的枪口已经瞄准了第一辆摩托车上鬼子兵的脑袋,刘人杰催他开枪,可他的心里却忽然犹豫了。以前他的枪口下出现的都是一些动物,这一次是活生生的人。天还没有黑透,在他枪口下的那个鬼子兵的面目,他看得很清楚。他不敢想象,一枪把这个充满活气的脸打个稀巴烂。后来,他终于开枪了,心情却阴沉下来。即便刘人杰做他的工作,他还是低着头,心里的阴影一时难以消除。这一方面说明,他是一个心地善良的人,同时也说明他心智上的不成熟。等到后来,他成熟了,彻底放弃了自己的这种幼稚心理。“就在这一瞬间,他看见了一个熟悉的面孔。那个人没有连射,而是不慌不忙,一枪一枪地打,他看清了,分明是英冬雨。他回过头来一看,随着英冬雨的枪响,鬼子一个一个的被打中头部。”
读者有幸看到,这个“英雄”,即便是故事终结也依然感到很痛苦。由于胖娃被马虎剩打死,大家却都以为是被英冬雨打死的。因此也让芦花对他也产生了怨恨,有情人终成陌路人。故事最后,冬雨看着芦花和香玉,他的心里感到刀割一般,他的嘴角痛苦地抽搐了一下,想说什么,却没有说。芦花低垂着眼帘,就好像没有看见冬雨一样,从他的面前走过去。冬雨定定地站在街心,忽然觉得自己的心被掏空了,他忽然想起了他爹和铁柱他爹喝空了酒的那把白瓷酒壶。这种处理方式,无疑增添了作品的悲剧意识和打动人心的力量。
故事独特——人民战争的史诗不止此前已被书写的内容,还有更丰富更多彩更动人的故事需要进一步挖掘
《大荒洼》故事完整,线索清晰,情节跌宕,是一场关于国恨家仇、爱恨纠葛、荡气回肠的历史叙事。从中读者看到很多人民战争鲜为人知的故事,这些故事也丰富了抗战文学的宝库,带给人们一些新的启迪。
人民战争的基本特征得到进一步佐证。人民战争依靠人民,共产党最善于动员和依靠人民。这一特点,作品借助日寇坂田的思维,以另一种形式表达出来,显得更加令人信服。“他不能把大部队从大荒洼撤出来,一旦撤出来,八路就会在那儿发动老百姓和日本人作对。他知道,八路最会干这个了,用他们的话说叫‘发动群众’。一旦那些老百姓被他们发动起来,大荒洼就会落到八路的手中,他们就会在那儿生根,发芽,然后长成一棵大树,再长成一片森林。”
人民群众支援抗日的故事进一步丰富。此前,人们普遍知道,为了支援抗日,老百姓付出了很多,也献出了很多。有无私支援吃住的,有冒着生命危险帮助八路军养伤的,也有无偿抚养烈士幼儿的等等。《大荒洼》却为读者提供了许多新的案例。譬如,为抗日杀狗。刘人杰交给铁柱和狗蛋一项特殊任务,把村里的狗全部杀掉。在大荒洼,几乎家家户户都养狗,为啥要将其杀掉呢?只因为,八路军特遣队总是利用晚上进村活动,可是,他们一进村,狗就叫,这样一来,就等于给敌人报了信。狗,已经成了敌人的哨兵。所以,要动员各家各户都把狗杀掉。听了这话,铁柱和狗蛋不仅带头杀掉自己的狗,还悄悄动员大家把全村的狗全杀掉。由此可见,对于那场史无前例的抗日战争,不仅普通老百姓作出了巨大牺牲,而且连他们家养的狗也做出了一定牺牲。
人民群众的东方智慧得到进一步彰显。大荒洼人抗日的过程,既是敌我双方战场上比拼实力的过程,也是比拼意志和智慧,“斗智斗法”的过程。很显然,试图长期占领大荒洼的日本人曹谷良信等是狡猾的,也是看似很“聪明”的,但是,他们在与刘人杰和英东雨的“斗智斗法”中,却接连陷入失败。尤其可笑的是,他们也曾学习借鉴八路军的游击战术,试图和我方打游击,结果被我方“将计就计”。特别是他们自以为是“妙计”的战法,无一例外地最终被我方一一破解。“丢掉的面子,可以在战场上挣回来。问题是,他明明知道这是八路军设的一个套,他还必须往里钻。”这是东方智慧的胜利,也是人民智慧的胜利。这充分说明,丧失正义的战争,单靠所谓智慧,靠耍小聪明,是无法获得战争最终胜利的。


刘般伸,特型演员,著名书法家。
有需要刘般伸先生书法作品或者莅临现场演出鼓劲加油的请联系《都市头条·济南头条》。
刘般伸先生毛体书法作品欣赏



艺术热线:
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