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个人的奔跑》 作品连载
第一章 被季节框住的记忆
夏
菊花岛印象
作者:李 霁
主播:春暖花开
七月,我踏上菊花岛,风一直吹,一直吹,动情地抚摸着我的脸。菊花岛留给我太多静寂的印象,我坐在岸边的礁石上,坐在天光与海色之间,海浪追逐着我赤裸的双脚,清凉从汗毛孔一下子钻到身体里。
涌动的思绪如同海底的暗流悄无声息地鼓涨。偶尔,也有片刻的恍惚,觉得自己生命中的某些东西,在波浪的起落中失之交臂。
放眼望去海水全无波澜,柔和的蓝色融扩了胸襟,静静地展现浩淼的一角。天空自然是悄无声息的,对岸的拥吻也是柔情蜜意的,风在游走,光在浮动,同行的几个孩童在踏浪中欢叫,差不多这是我听到的唯一的喧闹,却又轻易地在思绪中丢失、飘散。
海囚着岛,岛囚在自己的命运里。岛是孤独的守望者,实际上,人何尝不是一座孤岛呢,尽管每天穿梭于来来往往的人群中,但每个人都那么渴望着彼此沟通,渴望着海天相接之际能够闪现桅杆。
金代诗人王寂于公元1175年游历此岛时即兴赋诗,诗云:“云奔雾涌白浪卷,一叶掀备洪涛中。”“平生点检江山好,只有龙宫觉华岛。”“四顾鲸波翼宝岩,玻璃环拥青螺髻。”“夜凉海月耿不寐,几欲举手扪天星。”清代诗人和瑛也用“碧海真如画,蓬壶隔水崖。波澜成雉蝶,精凿隐人家。时放桃花棹,堪寻菊谷花。何当乘跻往,绝顶隐流霞”的五言诗来赞叹菊花岛之华美。这一路走来,我都在琢磨这些诗句,但我说不出来,我咀嚼就可以了。
说起菊花岛,不能不提一位叫觉华的僧人。正是觉华在这里盖了第一座庙,上了第一炷香,在海岛密林中开启了一场佛学哲思,这当然已是一千多年前的事了。
如今的龙宫寺仍有缭绕的烟雾、杳渺的梵音,以及飘扬的经幡,木鱼和焚香还在各自的状态之中,但此木鱼非彼木鱼,此香火非彼香火。时间改变了许多情态,历史的行走从未曾有一刻停歇。
当年,穿着佛袍的觉华,踩着寒冬海面的坚冰,从陆地步行而入。坚冰消融,路没了,他已经不再需要路,路在他的庙宇里,在他的静修禅悟中无限蔓延。
我沿着来路往回走,总感觉身后很沉重,像有一双手在牵扯似的。我是去赶摆回的轮渡,毕竟我在这个岛上只是匆匆的过客。
下午一点半,我乘坐客轮返航了,此时码头上有小小的喧闹, 有人离岛,有人相送。客轮慢慢地后退,仿佛在惜别似的,留下一个殷殷期盼着的诺言。
船快靠岸时,只见岸边等候的人群在挥扬着手臂。反过来想,如果我在等下船的人,也可以远远地凝望,或焦灼,或期待,或欣喜,与船上的人挥手呼应、会心一笑,然后不动声色地注视着等待的人出现在下船的人流中。
想来这才是拜访菊花岛的心情吧。
作者:李霁,秦皇岛市文学创作院院长,秦皇岛市作家协会主席,河北省作家协会理事。《海韵》杂志执行主编。国家二级作家。著有散文集《一个人的奔跑》。作品曾入选《全国知名作家走进秦皇岛》《当代人》《散文百家》《河北作家》《中国自然资源报》《河北日报》等。报告文学《大山里的牧羊人》荣获河北省文联“喜迎党的二十大——新时代 新征程 新故事”主题文学征文一等奖,并入选2022年度河北文学排行榜。策划主编了《秦皇海岳》小说散文诗歌卷、《木兰花开——第一书记扶贫手记》《潮水在倾情咏唱——走进北戴河新区》等文集。
主播:单玉春,网名:春暖花开。山海关桥梁厂中学退休语文教师,喜欢读书、写作、朗诵。有诗文在一些平台上发表。闲暇之余,一杯清茶,和着一缕墨香,轻捻一抹心语,悠哉乐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