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春的南坪,又逢“二五八”赶场天,这是“五一”节前的最后一次赶场天。
晚春的骄阳,一大早就把万寿路口晒得冒火星子,陪夫人赶场买点青椒、嫩姜养泡菜坛,逛了趟万寿路农贸市场。
来到上海城人行天桥正对的万寿路口,顺着梯台拾级而下,放眼望去,百来米长的街口,早已人山人海,完全被周边农村背来的枇杷、柑橘、各种蔬菜压满了街。
赶场的市民,人头攒动,黑压压的一片,堵得街口难以挪足,叫卖声,吆喝声,讨价还价声,彼此起伏,把南坪赶场天烘托得热闹非凡。
地摊上摆满的枇杷,个头小的4块钱斤,个头大点的5块钱斤,无论个大个小,全都来自农家自个枇杷树上采摘来的新鲜枇杷,虽然外观不哪样,但口感不错,有甜味,买的人还是挺多的。
大娘摆在地摊上的土花生、杂红苕丝、杂海椒、酸杂肉,卖得相当火爆,还是半个多世纪前在乡下吃过的酸杂肉,半肥半瘦,有一股淡淡的酸味,油而不腻,吃起巴适,一个人吃个七八块不在话下。俗话说:吃杂肉就是要带点酸味,但酸味不能太浓,有点儿淡淡的酸味即可,这是过来人吃出的风味。而今仍有不少老年人,专门到农贸市场买酸杂肉呢。
这老乡卖的柑橘,还是去年的存货,老乡说:“去年的柑橘实在太多,不值钱,2块钱斤也无人问津。”这价钱嘛,1块5就卖,还是有人买。今年的柑橘树才开过花,要在入冬后才采摘新鲜柑橘。
来到正大农贸市场,室内市场挺宽敞,密密麻麻的摊位上,新上市的嫩南瓜儿、豇豆、茄子、苦瓜、青椒、蕃茄、蒜苔等,各种新鲜蔬菜应有尽有,嫩豇豆5块钱斤,新鲜苦瓜卖4块,猪肉、牛肉、鸡鸭肉摆满摊,摊主明码标价,买主盯到价目牌,任意挑选任意买。
大姐的菜摊生意旺,红彤彤的青椒7块钱斤,长条黄瓜2块5,新鲜豌豆角卖5块,新鲜四季豆4块5,五颜六色好新鲜。
妹儿摊位上摆满的壁山蕃茄,又大又红又新鲜,3块钱斤不算贵;洗干净的生姜卖13块,那就有点贵了,相当于新鲜猪肉的价格;新鲜的灯笼海椒像柿子,红彤彤的个头惹眼馋,市场繁荣精神爽。
来到农贸市场大门外,火爆的春阳洒满街,遮阳棚下人流旺,露天街区摆满摊,大葱小葱有蒜苔,摊主忙得团团转。
晚春的骄阳明晃晃,照得街区闪金光,黑压压的人群压满街,去去来来好热闹,沿街摊位上,各种土货、杂货,水果、蔬菜,猪肉、牛肉,应有尽有。
路边肉摊卖得快,小屠夫卖的江津土猪肉,一大早就卖了一大半,剩下几块三线肉,仍有不少市民光顾呢,14块钱斤,比疫情期间便宜多了,疫情期间的猪肉价格卖过30多块,最高接近40块。14块钱斤的三线肉买了一大块,刚好5斤70块。小屠夫打燃喷枪,一阵“嗬嗬”声后,烧得黄熵熵的,放入塑料袋子递给买主,微信支付立马搞定。
来到街口,碰见卖桐叶麦巴的夫妻俩。夫妻俩是巴南人,卖的桐叶麦巴挺有风味的,又绵有泡,有一股淡淡的桐叶香回甜味,由前几年的块钱个涨到一块五一个。夫妻俩专门制作桐叶麦巴卖,每逢一四七、二五八、三六九赶场,夫妻俩开着面包车专门赶溜溜场,背来两大背桐叶麦巴,不到2小时就卖得精光。母亲健在时喜欢吃桐叶麦巴,每逄南坪赶场天,都要在夫妻俩那里为母亲买桐叶麦巴。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每逢麦收季节,我们几兄弟跑到生产队收割的麦田里拾回许多麦穗,将打出的麦子晒干推成麦面,摘来桐叶,交给母亲给我们做许多许多的桐叶麦巴,让我们补充口粮。那时的桐叶麦巴没有夫妻俩卖的桐叶麦巴好吃,非常粗糙,母亲麦麸皮也舍不得甩,和着麦面做成桐叶麦巴,吃着满口钻。我问过南坪卖桐叶麦巴的夫妻俩,夫妻俩制作桐叶麦巴的原料很有讲究:一半新麦面,一半精面粉,放入少许白糖调合发酵后,勺在桐叶上,一只一只放入蒸笼里,用猛火蒸制20分钟出笼。
而今的生活好了,市场繁荣,商品丰富,各种商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只要包包头有钱,任何商品都能买到。
重庆直辖变化大,高楼大厦入云天,人行天桥随处见,电梯扶梯全配套,人车分流各走各,安全畅行挺方便。
9点半钟赶完场,晚春的骄阳正发狂,拖着菜车儿来到红星美凯龙公交站,乘坐公交车往回赶。
让我们感受到:大美重庆不简单,去去来来挺方便;城市公交一卡通,地铁公交随便赶;市场繁荣商品多,网购快递送上门;晚年时光要珍惜,开心过好每一天,幸福安康到永远。
再逢南坪赶场天,兴趣来了还要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