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生路上的繁育
----《道德经》启示录之三十九
作者:焦仕启
经文诠释:
老子《道德经》下篇--德经。
第39章原文: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其致之也,谓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正,将恐蹶(jue:二声);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榖(gu:三声);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故至誉无誉。是故不欲碌碌 (lu:四声)如玉,珞珞(luo:四声)如石。
第39章译文:从来凡是得到“一”的,天得到一而清晰明亮;地得到一而安宁稳定;神得到一而灵验有效;山谷得到一而充盈有生机;万物得到一而生长发育世世不绝;诸侯和君王得到一而使天下安定;推究其理,假若天不能保持清晰明亮,恐怕就会崩裂;如果地不能保持安宁稳定,恐怕就要塌陷;假若神不能保证灵验有效,恐怕就会消失;倘使山谷不能充盈有生机,恐怕就会枯竭;要是万物不能生长繁殖,恐怕就会灭绝;若是诸侯、君王无法保持清明恬静,恐怕就会被推翻;所以,尊贵是以卑贱为根本,高是以低下为基础的;因此,君王自称为“孤”、“寡”、“不毂”,这不正是把低贱当作根本吗?难道不是这样吗?所以最高的荣誉,是无须去夸赞称誉的;所以有道的人君,不应追求美玉般的尊贵华丽,而应像石头那样朴质坚忍、不去张扬。
思绪流萤:
老子曰:“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这是说山谷如无充盈的生机,就会枯竭;万物如不能生长繁育,就会灭绝。
本文述之的“繁育”,本义是指繁殖和培育新品种,而人的繁育,既指人类自身的良性传宗接代,又指自身的成长和发展;现在,人自身的繁育,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已基本实现了优生优育,本文不再赘述,只想就人的发展和文化、技能传承与发扬,做一些探讨和分享。
毋庸置疑,每一个正常的人,无论是培育子女,还是自我发展,都希望自己的人生,能在事业上轰轰烈烈;可是,现实的生活中,却不是每个人都会有事业的支撑,也未必每个人都能“轰轰烈烈”,更多的人虽然有过“不想平凡”的愿望,但受自身基因、环境、条件、机遇、时势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只能无奈地走完平凡的一生。
美国著名精神病医师艾里克森,提出了人的生长、培育和发展,需要经过八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婴儿期,从出生到2岁,主要任务是满足生理上的需求,发展信任感,克服对家人的不信任,体验希望的实现;第二阶段是儿童早期,从2岁到4岁,主要任务是获得自主感而克服羞怯和疑虑,体验意志的实现;第三阶段是学前期或游戏期,从4岁到7岁左右,主要任务是获得主动感而克服内疚,体验目的的实现;第四阶段是学龄期,从7岁到12岁,主要任务是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体验能力的实现;第五阶段是青年期,从12岁到18岁,主要任务是建立同一感和防止同一感混乱,体验忠贞的实现;第六阶段是成年早期,从18岁到25岁,主要任务是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体验爱情的实现;第七阶段是成年中期,从25岁到50岁,主要任务是获得繁殖感,避免停止感,体验关怀的实现,扩展到下一代;第八阶段是老年期,主要任务是获得完善感和避免失望与厌倦,体验智慧的实现。
当然,也有人认为,人的全面培育和发展,需要经过“完整发展”、“和谐发展”、“多方发展”和“自由发展”的阶段;具体说来,“完整发展”是指人最基本的素质整体实现,即在“做人”和“做事”两方面,都有良性的自塑发展;“和谐发展”是指人的基本素质须协调、和谐,不应片面或畸形地发展;“多方发展”是指人的各项素质要素,在主客观条件允许的范围内,进行多样化的发展,尽量避免单一和贫乏,追求丰富多彩的发展;“自由发展”是指人自主、独特和富有个性的发展。
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认为“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正如人的发展不可能都千篇一律,应尊重人的自主性、独特性和个别性。事实上,不管人生怎样度过,都应先培育自己健全的“自身素质”,这是为人的基本前提;过不了这一关,任何理想都将变成空想或幻想,而这个“自身素质”,包括了以下诸多方面:首先,要有一个好身体;老话说:“今年笋子明年竹,少年体壮老年福”;身体好,是自己开创未来一切的本钱,如没有了健康,其它一切都是妄谈;换言之,只有拥有了一个好身体,才能享受自己未来的成功和多彩人生;并且,亦不要为了追求,活得过于疲惫,以免出现今天拿命“换”钱,明天拿钱“救”命的现象。
人先还要有个好人品;古人说:“善为至宝,一生用之不尽;心作良田,百世耗之有余”;好人品,就是以善为本,与人为善,心有善念,乐于助人,给别人和自己带来欢乐,进而形成良好的人缘和关系,自己的路也会越走越宽;久而久之,福报也会越来越大,运气更会越来越好;同时,更要有个好心态、好脾气和好脸色,因为“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出门看天色,入门看脸色”,心态不好的人,整天心浮气躁,易万事看不惯,动不动就生气发火,人际关系也紧张无和谐,更会因心情糟、脸色差而生病,进而伤害祥和的运气。
相反,一个心态平和、稳定的人,胸襟宽广,无事不能忍、无人不能容、无所不能失,笑看人间烟云,抛弃烦恼,既能享受到人缘好的快乐,又能克服气躁的不稳定,去踏踏实实地做事。古训说:“好话一句三冬暖,恶言半句六月寒”;足见修炼好自己的说话技巧,也十分必要;如一个人无口德,到处伤害人,就会破坏自己的人际关系和运气,更似每天在往墙上钉钉子,既便有一天自己悔悟时,拔下了所有的钉子,可墙上却永远留下了无法愈合的伤疤;所以,口德关乎运势,不可轻视,且必须牢记:说话勿刺人骨髓,戏谑勿伤人心病。
人的一生,应掌握两项本领:一是说话让人结缘,二是做事让人感动;并且,观念带来决定,决定影响行为,行为制约结果;那么,人在社会互动中求生存和发展,无论求学、求职、求上进、虑通达,还是家事、政事、财事、谋圆满,均需要借助各种关系支持、指导、帮扶,这就需要有好的人际关系和好的人生行为,为此当时刻检点自己的行为,不图虚名,懂得惜福与造福,多做好事,有舍有得;心理学中有一个名词叫“风的效应”,说“北风呼呼地冷吹,人们就易把衣服越裹越紧,甚至躲避;南风缓缓地暖吹,气温适宜,人们就易把衣服脱掉,甚至主动靠近”;这是南北风告诉人们的一个道理:与人相处,强硬的态度和方式,只会让人裹紧衣服躲开,而温暖的包容和随和,却可让人敞开心怀地去“乐意接受”。
综上所言,看出人不仅需要通过繁殖延续生命,更应关注自己和下一代人的生长、发展和传承;而身心健康和展业锻造,是两大任务,既使不求“轰轰烈烈”,也不应是发展失衡的畸形状态,才可度过平凡而欣慰的一生;这就要求每个人,须时刻勉励自己豁达代替郁闷、从容代替焦虑、坚强代替悲伤、阳光代替惆怅、优秀代替嫉妒……并且,人的生活不必过给别人看,应取悦自己,忠于本心,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活出自己喜欢的样子,便是“在被打击、迷茫时,也不忘自己的珍贵”,才是人生最快意的活法。
人的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阶段性、互补性、不平衡性和差异性,不仅需要智力和体力充分、统一的发展,而且才能、志趣和道德等多方面,也应全面、和谐的发展;特别是在成长期的人,应德、智、体、美、劳全面打基础;大学毕业后,再结合自己的潜力和智能,依据选定的专业,去最大限度地培育和发挥自己,伸展自己追求事业的空间;如此,人也须保持一颗童心,培养一个爱好,给自己定个小目标,在照顾好自己的同时,去设法完成自己的人生价值体现。
而且,人须永远心怀期待,与舒服的人在一起,眉宇间皆是温柔,多给身边人微笑,每天抽出一点时间,让自己静下来,好好休息,不过于疲惫,该享受时去享受,该刻苦时去刻苦,不堕落、呆板,工作需要努力时,就抛弃狂躁,去静心地认真努力;而对朋友,该走的就放手,该留的当珍惜;不铺张浪费,不盲目攀比,理性消费,也不过分节俭;对家人该讲的道理要讲,该付出的感情要给,不刻板和不放纵。
人皆有困顿和奔放,惟愿走在阳光、雨露里的每个人,都能履职繁育,盛开鲜花和结果,一路无憾,在欢声笑语中,铸就自己的欣慰人生。
作者简介:
焦仕启:笔名“秋鸿”,辽宁省营口市人,在北京工作近30(京籍),先后毕业于营口教育学院、辽宁大学、辽宁师范大学、首都经贸大学(经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北京大学(MBA专业硕士研究生);曾任小学、中学、大学教师,当过记者、政府官员、民营大型产业集团总裁和央企高管。因茶余饭后喜好摆弄文字,先后在地方、国家报刊发表和出版了近千万字各种体裁及题材的作品,主要著作有:诗文集《春华秋韵》,纪实散文集《眷恋与希望》,人生启示文集《悟性的境界》,企业实操指导丛书《企业:“经营和管理”意味着什么?》,长篇小说《潮湿的季节》、《那风那草那情》等,多次获国家级奖励。
🍀🍀🍀🍀🍀🍀🍀🍀🍀🍀🍀🍀
纸刊投稿邮箱:
bailu6698@163.com
942251831@qq.com
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