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人玫瑰,手留余香
俞荣斌

英国谚语“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富有诗意,富有哲理。我的亲身经历使我对其中的含义有了深刻的理解。感受到,一件很平凡微小的事情,哪怕如同赠人一支玫瑰般的微不足道,但他带来的温馨会在赠花人与爱花人之间的心底慢慢升腾、弥漫、覆盖……
故事一
前几年金华医院查出我哥患有某肿瘤,为慎重起见,想通过我中学同学关系到她儿子所在的上海某军医大学附属医院复诊。我打电话给这个同学,她电话回答“你的事,你直接找他,比通过我更好使!”。我向她要了她儿子电话号码,试着拨打过去。他回复“叔叔,您哥的事,妈跟我说了,你们可以马上过来,我已安排好一切,有什么事您直接吩咐,我照办!”。说实话,凭着我和他妈是老同学,我们有事请他帮忙,他不会推辞。这一点,我心中是有数的。但毕竟平时找他帮忙的人很多,对待我的求助,能如此热情,如此主动,还是出乎意料之外的。第二天我和侄子陪我哥到他们医院,当时他是这所军医大学的医管处长,工作很忙。但从联系专家诊断,安排住院到请专家做微创手术,都由他或他妻子事先安排並全程陪同,我哥很短时间内术后出院,且康复良好。
我们到上海当晚,他们夫妻让他父母作陪,为我们设宴接风。席间,他说,“叔叔,您是我妈老同学,有事找我帮忙,我理应尽力。但您我还有一层关系,您是我人生中的贵人,我更应尽心”。“此话怎讲?”,我不解地反问。他笑着说,“叔叔,您真是贵人多忘事,我毕业的时候,不是您找到我院领导推荐我,我怎么能留校,怎么会有今天?”经他这么一提示,我才想起此往事。他,小周,当年以高分考入这所全国著名的军医大学,入学后成绩优秀,表现出色,是学生干部。毕业分配时,留校名额少,想留的人多,他没好意思去争取,就通过我联系了合肥的105医院作为志願。一次,无意间我院教员介绍我认识了他们大学负责分配的领导。于是我利用出差上海的机会,到他们学校,找到那个领导,详细介绍了小周的情况。这个领导事后通过深入了解,觉得小周很适合到学员队工作,就把他留下了。其实,他的留校原因主要凭他的表现与实力。他留校后也很努力,从学员队区队长一步一个脚印地干,现已当了这所医院的副院长。而我当时推荐后就没有再过问,这么多年也没有再与他联系。谁知,当年的一个举手之劳,竟然成了他人生发展的新起点,也为我自己留了这么个大便利。更有趣的是,这时他妻子端起酒杯,对我说,“叔叔,我敬您一杯,您还是我的恩人”,此话一出,他们一家哄堂大笑。我也笑着说,“你是替你老公谢我的吧?”,“不是,我替我自己谢”。我说,“这就不敢当了”。此时,她婆婆笑着接过话头说,你敢当,敢当的,你就让她说吧。她端着酒杯接着说,“当初我们恋爱时,他家嫌我学历低,拿不定主意,电话征求您意见,是您说了句,鞋子合不合适,只有穿鞋的人知道。您这句话,我公公婆婆还真听进去了。是您一句话成全了我们这桩婚姻。您说,您还当不了我的大恩人吗?”我连忙解释,你公公婆婆是尊重儿子选择的,我们只不过闲谈而已。我问,“这个事,你怎么知道的?”,她说,是婆婆告诉她的。看来,他们婆媳关系处得真不错,否则,婆婆不会将这话告诉她,她也不好意思当着公公婆婆的面重翻陈年老账。
从发生在多年前的这两件小事,让我感悟到,给人哪怕做一点细微的好事,可能都会给他人带来转机,同时也给自己带来回报。人与人之间,不经意的帮助才是最真诚的帮助;不求回报的回报才是最快乐的,也是最难得的回报。

故事二
我结婚时,夫妻俩都在南京步校。一九八O年,妻子为照顾多病的父母调回合肥的安徽省军区105医院工作,我仍留在原单位。一九八二年我们有了儿子,我也想调到合肥。正巧,有一天同事告诉我,总参的电子工程学院在合肥组建。先前从我们学校调过去的王教员来我们单位选调教员。我是机关干部,不是他选调对象,但又不想失去这次机会,就想去问问情况,碰碰运气。我们两人过去没打过交道,没什么交情,所以心里还是有点忐忑不安。没想到,一见面说明来意,王教员非常热情和诚恳告诉我,他这次来虽然不负责调机关干部,但可以回去建议调我。我很感激,但不抱太大希望,我深知跨大单位调动一个普通的机关干部,难度太大。出乎我意料的是没过多久,对方就发来面试函,面试后很快就发来调令,我顺利由南京步校调到总参电院。到了合肥后,我把家安在学院,解除了后顾之忧,全身心投入工作,工作顺心,顺利。十年时间从一个副营职干事走上了师职领导岗位。知情人告诉我,王教员为推荐你到电院工作,从政治部到组织处,上上下下找了个遍,把嘴皮子都磨破了,才说服政治部领导下的决心。要我好好感谢他。有一次我对他说,“您这么尽心尽力帮我的忙,我太感激您了”。没想到他说“要谢就谢你自己!”。我十分不解问“为什么?”。他侃侃而谈,告诉了我事情原委。
他说,这是我还在南京步校当教员时发生的一件事。一天,我备课需要一本书上的资料,但这本书我们教研室没有,就到政治机关去借。到了几个办公室,有的因工作忙没顾上给我找,有的简单地找了一下,没找着。我看到你们办公室门半开着,你正埋头写东西。我进到你们的办公室。因我们并不认识,我就向你作了自我介绍和说了借书的事。听了我的话,你放下手里的活,先在自己办公室找,后又到其它办公室继续找,仍没找到。我就说算了。你却叫我再等等,你又去仓库继续找,用了很长时间终于找到了。找本书是件小事,但你对一个素不相识的人能如此认真负责,我还是深为感动的,也就记住了你。这次你求到我,我也要对你的事认真负责,就这么简单。
听了他的话,我想了很久很久,我庆幸多年前的不经意的一个举动,会给自己带来这么大的回报。但我更多的是庆幸我遇到了一个好心人。他一九六一年入伍,原是上海南京路上红九连的指导员,后又进学校进修理论,还自考取得了律师资格。后来,我成了他的直接领导,但在共事中,他仍是我的老师,从中向他学到许多好的东西。十几年前他因病走了,至今我仍怀念他。深知如果没有他当年的帮助也就没有到新单位顺利发展的机会。正如有一个朋友调侃那样,“你帮他找了一本书,他还你一个当师干的机遇”。这也许是机缘,也许是命运。但命运还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

故事三
如果说,前面两个故事都是平铺直叙没什么悬念的话,那么这个故事就多少带点传奇了。听了,你也许仍然会半信半疑。
我调北京总参某研究所任政委不久,接到一个电话。来电的人是合肥电院的一个转业干部。我和这个转业干部认识但不很熟悉。电话里他说,他到北京要请总参一个局长吃饭,请我出面作陪,给他撑个场面。他也知道我不抽烟,不嗜酒,不爱饭局应酬。但他还是再三恳求我帮他这个忙。于是我答应了。去赴宴时让一个助理员陪着,还带了一条烟两瓶酒。我的想法很简单,虽说他是求我作陪撑场面的,但他既然到北京来了,他就是我的客人,我就得尽地主之谊。饭局的单可以他买,烟酒得我备。只有这样才是平等处友。待我提着酒和烟赶到酒店时,那个请客的战友和邀请的局长等人都已就坐。互相介绍后,那个局长就问,不是说他请客吗?怎么你还带烟酒来啊?我说,他请局长,我作陪;我请他,请局长作陪。两桌并一桌,他出钱,我出烟酒,既请了局长又请了外地来的战友,多热闹。我的朋友听了觉得特有面子很高兴,也很感激。那个局长沉思良久说,你是一个单位领导,能赶来就是捧他的场,还带烟酒来,你这是真把他当朋友啊。行啊,我也认你这个朋友。我与助理员窃窃私语,平时老听人讲,总参某部的局长有实权,挺牛的。没想到这个局长还挺好相处的。助理员说,你说错了,这是你的做派对上他脾气了。他是管总参房子的局长,是最牛的。哦,这我才知道今天遇上一个真有实权的牛气冲天的局长了。酒过三巡,局长突然问我,你有住房了吗?我说有啊,我只身来北京,单位安排了一套营干房。他接着说,我问的是你分到中灿苑的经济实用房了吗?助理员替我回答,没分到。局长说,那给你安排一套吧。我忙说,使不得,别的师干早就排队还没轮上呢?我刚来就分到房子,影响太大了,我不能要。局长说,别人抢着要,你却送上门不要。你怕影响,那师干楼就算了,军干楼顶层给你一套吧。师干住军干楼不符合标准啊,这不更离谱了吗?我以为他在开玩笑哪。谁知他说他是认真的。他告诉我,军干楼顶层的房子把朝北两间做了露台,房子的套内面积少了三十多平米,所以只能安排正师职干部住。这几套房子作机动处理,不列入统一分配,没人攀比,叫我放心。饭局后,我把这件事报告给我的首长。我的首长听后乐了。他说,你真是乡下人进城啊。军干楼顶层那几套房子,有多少正师职干部找关系打报告,一个都没回音,怎么会轮到你?你权当是酒话就行了,别做梦了。我被首长浇了一盆冷水,也就放弃了非份之想。谁知,过了几天,营房局正式通知我去取钥匙,签合同,把大家都整蒙了。于是种种猜测纷纷而来。有的猜我背景深,有的猜我后台硬,有的猜我送礼重。单位只有助理员清楚真相,但他的证明谁都不信。房子住了十几年,坊间也猜测了十几年。这个局长退休后,我们聊起这件事,问他,他当时胆子怎么那么大,敢把这套房子真的给了我。他说,首先,你是正师职,又无房,符合分房条件,而且分这房不需排队,不用先来后到,不为难。其次,我看中你人品,给了你不会有负面影响。第三,要这几套房的人中有关系、有背景的太多,互相攀比,给谁都摆不平。给了你一个没有背景没有关系的人,反而沒可比性。第四,礼你没送,我没要,怕什么?!
朋友,你信吗?我自己信,因为我不仅相信事实,更相信"赠人玫瑰,手留余香"的哲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