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歙 县 四 日
汪国春
第一日 :4月1 3
2024年4月13日我起了一个大早,准备前往安徽歙县参加 由歙县汪华文化研究会组织的"千年古徽州万里来寻根"的活动,先打了斌爷的电话,他说有点货发出去了就来,争取8点半。又打了爱国叔的电话,他说马上发定位给我,快到翰林尚苑(爱国叔是省立水果湖中学数学名师,所以住翰林尚苑)时给他电话,接着我们(老伴叶婆及小儿子汪嗣力)洗漱、早点完毕。8点一刻斌爷来了,我们三人上了小儿子开的车,直奔武汉。一个小时二十分钟后我们到了翰林尚苑大垸门前,与爱国叔寒暄几句后,很快上了爱国叔的马自达轿车。叫汪嗣力慢点开回仙桃,注意安全。12点半钟我们来到安徽宿州驿站,吃了35块钱一份的盒饭,继续赶路。下午3点30分我们来到了日思夜想的唐模。公元923年,华公的后裔迁回故乡,起先居住在山泉寺。年近古稀的汪思立博学多才,精于天文地理。他用八卦相中了山泉寺对面的狮子山,而且那里有太祖叔举种植的大片郁郁葱葱的银杏树,认为在这里居住可以发子发孙。故汪思立率儿孙迁到狮子山居住。经过几代人的辛苦劳动,先后建立了中汪街、六家园、太子塘等建筑物,逐步形成了一个聚族而居的村落。汪思立率儿孙重返徽州时,正值五代年间后唐建立,诸侯纷争,强盛的唐朝已不复存在。汪氏子孙不忘唐朝对祖先的恩荣(即隋朝名将汪华归顺唐朝后被封为越国公,死后谥“忠烈王”),决定按盛时的规模建立起一个村庄,取名“唐模”(另一说按盛唐时的模式、风范、标准建立) 。唐模是我们的五十五世祖思立公的地盘,他老人家在这里开基立业,建立了当时唐朝时期的模范村庄,这里的千年古银杏见证了这里的一切荣耀。
银杏参天枝叶茂,灵山之麓见神明。
故园古歙呈祥瑞,吾祖唐模兆太平。
族望门庭功德满,声华远近子孙荣。
公名赫赫千秋颂,瓜瓞绵绵万世情。

5点50分我们离开唐模来到歙县饭店,听前台服务员讲县里搞马拉松赛,她们没有房间了,于是我联系这次寻根祭祖的组织者领导人汪玉根,结果他说没办法,所以我们就在网上订了离歙县饭店较近的贝壳酒店,两间房去了454元。晚上8点我们到附近找了一家徽菜酒馆,我们三个男人喝了斤把酒,吃了200块钱的徽菜,说的是徽菜,其实和我们家做的菜也没有什么区别。

第二日:4月14
14日早上我们到昨晚上吃徽菜的那条街炒了四碗徽州炒面,说的是炒面,其实那个面还是煮的,那口味和我们仙桃的炒面差不了多少。
8点20分我们在高德里找到了潜口金紫祠。号称中国民间第一祠的金紫祠位于徽州区潜口镇潜口村南首,俗称"金銮殿" 。建造时代为明代。系古徽望族潜口汪氏宗祠,宋隆兴二年(1164年)赐建,明正德九年(1515年)迁于现址,嘉靖丶万历时扩建,清康熙三年(1663年)大修。该祠坐北朝南通进深达196米,占地近7 0 0o平方米。整个建筑群沿中轴线对称布局.由南至北依次为:牌坊、三源桥、棂门、戟门、碑亭、仪阖、露台、驰道、回廓.享堂、寝殿;寝后,配有坐西朝东之汪华公庙,为祭祀汪氏先祖越国公汪华而建。现存建筑为金紫祠坊、戟门丶碑亭、后寝及汪华公庙部分建筑、其它建筑遗址尚存.
下午1点我们开始了寻找许村下堠的行程,按高德的线路我们来到了许村镇街头,走过了风雨高阳桥,参观了五马坊、六角亭,这可是名胜古迹呀,许村许家人的骄傲啊!古迹归古迹,这肚子咕咕叫了,好不容易找到了一家菜馆 ,与几个素不相识的当地酒客聊起来,很巧他们听说我们姓汪,祖上是许村下堠的,他们兴趣来了,他们说他们都姓许,许姓与汪姓有着密不可分的亲戚关系,明朝大学士许国是他们的祖上。许国出生时父母早逝,他是靠舅舅收养培育成才的,他的舅舅姓汪。他们说现在还不知道下堠在哪里,但镇街头有一个村叫古山下,还有一个村叫武山下,这两个地方的人大约都姓汪,你们可以到那里去打听。吃了四个菜付了16 5元,我问可不可以少5元,老板说不可以。告别菜馆我们沿着一条柏油路转弯开进一条土路就到了古山下,这里有十几户人家 ,门大多开着 ,我问了一个年纪大点的,问他是不是姓汪,他说姓汪,于是我们说我们姓汪,来这里寻找老祖宗出生地的,不一会儿又来了几个人,围着我们热情地打招呼 ,其中一个肯定地说,下堠这个地名肯定有,但现在应该改名了,可能叫"下九",大概是往呈坎方向走,今天孙女要我带,要不领你们去.告别古山下,抬眼左前方发现不远处有两牌坊,记得几年前我一个人来许村时,村镇右边有一古迹地,几分钟后我们到了路边的风雨亭坡下的停车场.映入眼帘的是薇省坊,薇省坊是一座建于明嘉靖年间的石牌坊,位于许村镇高阳村。该牌坊为四柱三间五楼式,宽8.8米,高11米,直柱和梁柱用花岗岩建造,梁柱、花板用砂岩石制成,雕刻精美。坊顶龙凤牌上镌刻“恩荣”两个大字,牌坊明间匾额上镌刻“薇省坊”三个大字,匾额下额坊上镌刻“癸未科进士许琯”七个字。
“薇省”是唐、宋时期中书省的雅称,明代改中书省为布政司,长官称布政使,管理民政与财政,故而明代省级命官或省级机构也沿袭旧说代称“薇省”。许琯因官至湖广参政,其坊名“薇省”乃沿袭旧称。许琯是歙县许村镇人,明嘉靖二年(1523年)考中进士,以后官至湖广参政。相传许琯在严嵩当道时期,通过特制自己的名号的小金字,每次向严嵩呈送文书时,落款就粘贴这些金字,以此表明他不与严党同流合污。严嵩倒台后,许琯因此未受到治罪,反而被朝廷嘉奖,下圣旨让许琯建造了这座夸耀自己、光宗耀祖的“薇省”坊.和薇省坊一样高大的还有"三朝典翰"牌坊。据说这两个牌坊 一个是舅许琯一个是外甥汪德章.建于明崇祯十四年(1641年),三间三楼,四柱冲天。石质花岗岩。梁柱光洁,现状完好。大家可以看到坊上有“三朝典翰”、“奕世承恩”等题字,是为明朝崇祯的中书舍人汪伯爵和他的儿子而立。中书舍人为明朝宫中的书记官,雅称“典翰”,他的儿子汪德章也得到父亲一样的中书舍人的封赠,故称“奕世”坊。三朝典翰坊的来历有一段神奇的传说故事。牌坊的主人公是中国历史上最小的翰林汪德章和许村奇人汪伯爵。汪伯爵纳妾胡氏,不仅貌若天仙,而且天生独特的体香,人称香姑。香姑的奇闻美色甚至传到了崇祯那里。崇祯急令督察院右御史和徽州知府将香姑召京纳为贵妃。汪伯爵为避免满门之祸,忍痛割爱,以妹相称,送香姑进京。汪伯爵因此被授五品服俸。后汪又纳吴氏。崇祯十年,香姑病危,急召汪及吴氏进京。吴氏有孕在身,由于途中劳累,提前产一男。三天后,香姑召见侄儿,求崇祯取名。碍于明末布衣不得面君之嫌,崇祯点为典翰,赐名德章。汪德章就这样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小的典翰。香姑后又让崇祯下令建三朝典翰坊。明亡后,香姑亦不知所踪.牌坊左边有古井一口和大石碾一副。

4:00整我接到了一个 电话,是黄山汪华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汪四清打来的,他发了个定位 让我们到歙县中国人民银行门口,他带我们去稠墅看贞节牌坊 。4:30我们到了稠墅,稠墅村,系汪姓族居之地。汪氏在歙县,历来是大姓,多有人在外经商、从文,或在官场位居要职。稠墅村族人中,明代有奉政大夫、中宪大夫,清代有奉宸苑卿(相当于侍郎)。由于上述因素,女性多独守空门,成了寂寞深闺的”留守兵“。因此,该村西首拔地而起的4座功名、节孝牌坊,组成一个牌坊群落,成了稠墅村头的一大景观。吴氏节孝坊,建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旌表汪祖晖妻吴氏守寡未育而扶养继子38年。民国版《歙县志》记载:吴氏守寡,没有生育后代,抚养过继的侄儿长大成人,守节38年后去世“。石坊宽7米,高12米,灰凝石材质,雕饰素朴,有“圣旨”字匾,中间坊板书“节孝”二字,下坊板刻“旌表故贡生候选儒学训导晋赠中宪大夫光禄寺署正加六级汪祖晖妻诰封恭人吴氏”褒荣三世坊,建于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这是一座旌表一家三代的功名坊。在清代,因一人对朝廷有特殊的功绩,可以追溯到对父辈、祖辈,甚至曾祖辈的嘉奖。这座牌坊受“褒荣”的汪廷璋,位居奉宸苑卿。奉宸苑卿一职,负责管理皇家园林,由于他尽心守职,颇有勋绩,不但自己受褒奖,连他的父亲、祖父也由之获得同样的赠官,一人有功,祖宗荣耀。牌坊四柱冲天式结构,宽9.8米,高10.6米,灰凝石材质。柱座上盘踞的4只石狮威武雄壮。上枋与梁刻锦纹,通体素雅。龙凤板“诰命”字匾,字板两面分别刻“褒荣三世”“联班贰卿”;下方字板书刻“诰赠资政大夫汪景星汪元信”“诰授资政大夫钦赐奉宸苑卿汪廷璋”方氏节孝坊,建于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旌表汪廷瑞妻守寡,抚养幼子侍奉公婆至终之事。方氏守节抚孤,孝奉公婆,没有改嫁。为使家族门楣生辉,光宗耀祖,里人为她修造了这座节孝牌坊。方氏节孝坊用茶园青石建成,亦为冲天柱式。石坊宽9.55米,高11.5米,灰凝石材质,雕饰甚少,有“圣旨”匾,中间坊板书“节孝”二字,下坊板刻“旌表故州同晋赠资政大夫候选道加四级汪廷瑞妻诰封夫人方氏坊父子大夫坊,建于明崇祯元年(1628年),旌表奉政大夫汪克明,中宪大夫汪懋功父子。汪克明,任福建省兴化府知府,其子汪懋功任贵州省黎平府知府,他俩的官阶分别是奉政大夫、中宪大夫。四柱三间三楼冲天柱式(崇祯为明代末年,牌坊建筑已逐渐由盖屋面板式向冲天柱式过渡),石坊宽8米,高10米,字牌为灰凝石,其余构件为花岗岩材质。坊顶字匾书刻“诰命”,中间额书有“父子大夫”4个巨字,下坊刻“奉政大夫福建兴化府同知汪克明中宪大夫贵州黎平府知府汪懋功”。字皆墨笔楷书,工整端庄,清晰可辨。整座牌坊朴素无华,格调高雅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四块牌坊的顶坊不是圣旨就是诰命,圣旨诰命都是国 家出资捐建的,恩荣却是皇上恩准自己出资建造的。可见稠墅 四大牌坊的含金量。5:30分我们来到歙县酒店,交了每人380元的会务费,开了210块一间的标准间,快6点时,寻根晚宴开始 ,台上有序讲话致辞,节目表演迎来掌声喝彩声一阵又一阵.台下喝酒吃肉照像一浪高过一浪! 9: 30分我和斌爷来到5 18房约上了著名书法家汪钟鸣,表达了我们仙桃汪氏对他的崇高敬意!一年前他为我们汪氏宗祠题写了"愿贤堂"三个金光闪闪的大字。钟鸣先生书法造诣有多高,大家可以观看中央电视台对他的专访 、直播。

第三日: 4月15
4月15日吃完早餐,我们随大巴车来到了汪氏显祖汪华公墓园,墓园前有两块碑,一块是汪华公墓碑,一块是黄山市文物保护碑铭。显祖华公墓掩映在苍松翠柏间,墓地左边是汪华公传略,右边是华公墓捐修功德碑,于2015年由黄山汪华文化研究会立,值得庆幸的是捐赠名单里有湖北仙桃汪国春、汪嗣勇、汪嗣力我们父子三人的名字,我特意让斌爷和爱国叔见证了这一切.9: 00 整祭祀活动正式开始,敬献祭品鸣炮奏乐整理着装宣读祭文三叩九拜默祷许愿…人人表情凝重个个思绪万千。好一派庄严肃穆魂牵梦绕! 汪志祥宗亲当即口占一绝《狮城梦》
隔海遥望故土忧,
洋阔水深源有头,
梦里寻根千百度,
欣闻显祖在徽州。
我也故作风雅附诗一首:依韵汪祥荣宗亲《狮城梦》
隔山隔水隔星洲,
愁雨愁风愁白头,
问祖寻根千万里,
云岚聚首乐忘忧。

10: 50分钟人们带着快乐与希望离开云岚山,来到瞻淇村 。瞻淇村村口有4棵古樟侍卫,布局以义德庙为自然村端头,自西向东延伸出一条约1.5公里的主街大路街,是徽商往返徽州杭州必经的徽杭古道。现存最完整的明清古巷是老虎巷,这里出了18个秀才,因此学子众多,书声琅琅,如虎吼叫,故而得名老虎巷.瞻淇村已有一千三百年的历史,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村内古民居基本完好,保存完整的明清古建筑约102幢,如天心堂、承荫堂、宁远堂、九世同堂、兰芬堂、京兆第、资政第、居然旧居、存省轩等。该村有清朝著名数学家学者汪莱,其著有《衡斋算学》等。其后人河州知州汪廷栋精于舆地学研究,曾主持黄河及湟水的治理,做了许多泽及百姓的好事,当时闽浙总督为其题“泽洽河湟”匾,现悬挂在默思堂,他告老回乡后绘制了第一幅《歙县舆图》,为邑人所称颂。瞻淇“三雕”堪称徽雕之绝。
"来瞻淇,观最徽州鱼灯"的标语映入眼帘 ,不远处有十几个服装统一的老男人们,扎着腰带舞着鱼灯, 沿着村庄小道一路前行 ,约10多分钟光景,我们来到了瞻淇汪氏祠堂,这时候太阳有点大,感觉好热,额头也有汗滴了,祠堂里桌椅摆放好了,桌上边还摆放了八个味碟,我们随便找了个座坐下,不由自主地去吃味碟里的东西。哦,想起来了 小时候过年时走家家,家家大桌子上的味碟,就是这样子的,怪不得不陌生的 。过了约半个多小时,徽州八碗八上来了,肉鱼笋豆菜基本做法与我们家的做法一样 、味道也没有多大差别!
1;30分吃完八碗八,我们又坐大巴打道回府,来到了传说是我们老祖宗曾经办过公的徽州府衙。徽州古城是中国四大古城之一,又叫歙县古城,自古以来,一直是徽郡:州,府,县的所在地。县治,府治在同一座城内。是徽文化的发详地。徽州古城分成内城外廓,有东南西北四个门。城内保存着瓮城,古街,牌楼,古巷。城内含微园,许国牌坊,斗山街,陶行知记念馆,新安碑园,太白楼等。但最值得一看的还是许国牌坊…八脚牌楼,位于阳和门东侧。立于明朝万历年。许國牌坊八柱四面,全國仅此唯一。许国是明代大学士,三朝元老,教过太子,官至户部尚书等多职,曾带兵云南平乱。许国告假四个月回乡建牌坊,许国是地方的骄傲,官重位显,想建一座与众不同的八脚四面牌坊。据传一般臣民只能建四脚牌坊,否则是犯上。许国灵机一动,建了个八脚牌楼,前后一共拖了七八个月才回朝复命,由于超徦,许国殿上长跪不起,也不出声,皇帝责备说:我准徦你四个月为何延为八个月?别说四脚牌坊,就是八脚牌坊也造好了。皇帝刚说完,许国立即奏称谢皇上恩准,臣建的正是八脚牌楼,皇帝听了哭笑不得。巧妙地讨到了皇帝的御口,避免了刑罚 。据传许国很小的时候就没了父母,是汪家舅舅把他抚养成人。我们很想到徽州府衙内看看我们老祖宗是怎样明镜高悬地 ,可惜因修缮关了门。后来我们跑到城墙上胡乱地拍了几张风景,敲了一下大钟,抛了一下绣球,与圣人合了影,依依不舍地离开了这个既古典又浪漫的小城.
5:30分回到歙县酒店,发现好多人都退了房,晚饭时只有12桌便饭,我和上海的太源宗亲山东的明祥宗亲信阳的国强宗亲茂之局长重庆的小平宗亲歙县宗亲会会长汪玉根秘书长汪敏等进行了较深入的沟通与交流。我们约定明天由歙县宗亲会秘书长带我们几个人去许村武山下,寻找迁沔始祖普寿公出生地 --下堠。
第四日:4月1 6
16日早上7点多,我们吃过自助早餐 ,收拾好东西,退掉房间,打了几个电话,一个是黄山汪华研究会老会长汪明裕,因为他和我们是近支,6 8世祖执权执柄执德执善为嫡亲四弟兄、明裕是执权我们是执柄,他也一直在寻找下堠,他说下堠这个地方肯定存在,应该离武山下不远。我于是翻开电话簿寻找武山下的汪家熟人,记得大几年前我到黄山太平镇参加汪氏修谱会议后,一个人坐着一辆蹦蹦车到过武山下,见过这里的许多汪家人,并且留有电话。等我按照号码拨打过去,电话那头传来了"你所拨打的电话是空号.."我很失望 ,但仍抱有很大希望、毕竟我还存有武山下汪润如的名字。过了一会汪敏秘书长打电话过来了,他说他开车直接到武山下去,我们先走,到了地方发定位给他。8:00我们准时出发,8:50我们到了武山下,记得当年来武山下山腰是没有路的,于是我们将车停在了山腰的叉路口,向坐在门口的一个男子打听汪润如的下落,那个人说他刚才在他这,我们又问汪润如住哪里..他说往山上走几十米看到一个水井 ,就到他家里了。到了水井旁,我就学着农人的样把铁桶下放到井里,等装了井水后再摇上来,且又兴致勃勃摆拍一通。不一会儿一个背着蛇皮袋装满竹笋的老爹从山下朝井边走来,我仔细打量他,并说明来意,他说好几年前有个湖北的汪姓找过我说要找下堠,我说您看那个人是不是和我有点像,他说好像是你这个样子。说着说着我牵起了他那双粗大的双手,"您就是汪润如老爷子,当年我搭了一个蹦蹦车来,到您家看了家谱,记得我们是一支的,当时这里有个人过世了,您在那家做资宾,还安排我吃了一餐硬米饭,后来您还打开祠堂门让我进去看,谁知里面堆放了几个棺材、吓得我心乱跳了好一阵。说着走着我们来到了润如老爹的家里,这时秘书长汪敏也赶到了,他们两用本地话交谈了几分钟之后,邀请我们一块上楼看家谱,润如老爹说他这谱是从他亲叔那儿接过来的,文革时期亲叔因为成分历史问题被人盯上了,有一天夜里是亲叔把谱送来,当时藏在了家里面一个最隐密的地方,躲过了一劫。家谱保存在一个高约1米、宽约0. 6米,厚约0. 8米的杉木箱里,十八本谱书静静地躺在里面。拿出第一第二部还有润如老爹手抄的 目录,我们找到了武山下这一支,据谱上记记载武山下这支是六十七世祖铣公从下堠搬到武山下的 ,这一下子就打开了武山下就是下堠的谜团 。后来我翻拍手抄本时发现了有一行潦草的文字:"序 武山派来历 四十四始祖汪华公长子广佑公后裔建公支下派由唐模分迁下堠(原名),(注现塔山村下四维路口处)六十七世铣公由下堠迁居武山下 "当时我是心喜若狂,按奈不住激动的心,又不自觉地牵起润如老爹的手"您晓不晓得下堠?""晓得,呆会引你们去:"下楼我们在堂屋里合了一个影。汪阔如9 1世、汪斌9 2世、汪敏、汪爱国9 3世、汪国春9 4世。离开润如老爹的家 我们坐上车直奔塔山村,半路上我们到了一个买香纸牛奶的小卖部里,买了两提牛奶和一堆香纸,大约半小时我们来到一个 有交通站牌标名"下九"的地方停下了车,润如老爹说到了.我们急匆匆下车,只见这里只有零星四五个瓦房,润如老爹说前些年这里是没有一间房子的,这方圆几百亩地在以前全部都是屋,榨坊作坊茶场酒肆上千户人家 ,都姓汪没有一个杂姓,这里人旺财旺,可是隔壁村塔山什么都比不过汪家,若干年前 有个姓江的假借文昌阁名义,就在下堠村口造了一个文昌阁,并在阁后暗设了虎口,九只恶虎张着血盆大口对看我汪氏居住地, 从此下堠汪氏不得安逸,人们开始背井离乡四处逃散.偌大一个村庄只剩下一堆堆废墟瓦砾! 实在令人痛苦伤心!我真想放声痛哭一场!为我们的先祖!为我们的生存! 斌爷拿来香纸,爱国叔拿来火机,润如老爹说就在这里烧吧,于是我们点燃香纸朝四方跪拜!叩首!祈祷!求先祖保祐远道而来的子孙们平安幸福!求先祖保祐普寿公支兴旺发达!润如老爹随便拔开几处土堆,里面露出一片片残砖断瓦。润如老爹说这里原先还有一个大祠堂,离这里约有几百米远,说着他带我们去看了祠堂遗址 ,看着山下古祠堂遗址,我 的心情更加沉重了起来!

惊心虎口得身行,下堠千年恨未平。
練水花流春二月,塔山影动夜三更。
无缘福地杨朱泪,几忆高怀楚客情。
自古江湖多险恶,文昌敢借害苍生。
快11:30斌爷开车送润如老爹回武山下、叶婆也前往相送,据说润如老爹怎么也不肯接受那两提牛奶,最后答应我们明年再来一定到他家吃饭,他老人家才勉强收下了!老汪家的人就是不一样!等了快一小时,斌爷回到了汪氏宗祠遗址边的公路上,与我们会合了,我提议说,回武汉还得六七个小时,不如到这儿再住一夜,哪晓得话音未落,爱国叔说我几天没吹管子了,朋友巳经约好了打麻将 ,无论如何必须走!歙县汪华文化研究会秘书长笑道 :我往前走就直接回县城,你们掉头沿高速路行驶就可以到达武汉了。已经1: 00多了,也还没有请秘书长吃饭,就这样再见了,遗憾不遗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