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宋祥禄男 中共党员 1954年8月出生 中文系、新闻专业、经济管理三个大学毕业 1984年开始创作 发表各类作品千余篇近500多万字,获得国家及省市奖励近200项,参加中国首届当代诗人节(湖南汨罗)获铜奖,第三届当代诗人节(北京)金奖,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文学创作银奖。参加国家及省市笔会、研讨会、采风活动,二十多次。是中国散文诗研究会理事、中国诗歌协会会员、黑龙江散文诗学会理事、中国微信诗歌黑龙江分会理事、牡丹江散文诗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神剑文学会理事、北方支会秘书长、两个城市作家协会理事、多个网络文学平台签约作家诗人。国内外典籍,文学创作传记,《中国散文诗大系一黑龙江卷》,《黑龙江散文诗三十年成就展》,《建国五十年文学创作专集》《中国新时代诗人作品集》《海内外著名诗人经典合集》等重点典集28部都有作品收录。作家出版社出版个人诗文集《一片红叶》24.8万字、获奖作品续集31万字。

源于石 奇石缘
一一品徐忠宝奇石收藏的爱(连载之二)
文/宋祥禄

外面你家棚子一角那堆也是您放的吧?我问他。他说:“那是我清理出来的,不想要了,藏石也得取其精华,流水作业,不然家里就闹“石荒”了。”
前几天,我俩在江里游完泳,他在沙石堆中又找了一会,捡起一块说,这是史前的类化石,极有收藏价值。据我所知,牡丹江市内共有三座奇石馆,每座我都饱览过,虽价值连城,但却是外来的“和尚”念的经,皆“舶”来品。他那清一色的“地产品”,风味独特,可称得上第四座奇石馆。真是世界之大,无奇不啊,特别是天外来客陨石。生活述说着不同的故事,我们沿着“石路”聊起来。他告诉我,这些奇石是花了几十年功夫,以极大的耐心,经久地寻找,在牡丹江畔一个个采出来的,还有花巨资购买的,每年春秋是采石的最好季节。春天来了,挖掘机举起高高的手臂,不停地挖沙挖石,那是他的希望所在;秋天,经过夏季河水涨落的冲刷,又有许多新“面花”莅临,也给他带来了愉悦。他每天寻石,都拾得一份好心作如果有了意外的收获,他会高兴的忘乎所以。他说,有一来到了图案是“伟人”的灵石,竟高兴的一只脚掉进了水里,重重地摔了一跤。

奇石收藏,已是徐忠宝先生生活里的嗜好,甚至成为生命中的组成部分,时时发出连绵不绝的回响。为了抵达一种心灵的沟通,我与他坐在江滨游泳区长谈过。他说,石是大自然厚重的史书,每一层岩页,都记载着宇宙、天体、地球和生命演化的历程和岁月的履痕。从三叶虫到恐龙蛋,从皇宫陵墓到天安门英雄纪念碑,人们无一不是从石头中读出来或在石头上记录着的,从某种意义上说,考古就是考石。他脸上挂着笑地问我,你读过毛主席贺新郎《读史》那首词吗?他顺口就背了出来:“人猿相依别。只几个石头磨过,小儿时节。”呵,呵,我望着他,瞬间他在我的目光中高大起来,由我认识上的浮浅进入他的深刻--对生活的思考和理性色彩。

原来我总以为徐忠宝先生爱石,是与他的经历有关,他,炼钢工人出身,天天摆弄矿石,参军后又是工程兵,打山洞子,又天天和石头碰面,爱石顺理成章,自古就有干啥吆喝啥之说。“鸟随鸾凤飞腾远,人伴贤良品质高”,然而,他爱石真正缘由,是“石者
实也”。“石可破也,不可弃其坚”。“石性沉静,不随波逐流”。我突然想起来了,在他《冬天的温情》那本诗集里,开篇之作吟颂的就是卵石:“时间生的蛋/铺满岁月的河床/太阳鸟用金色的羽毛/孵化/无数颗星星。”这诗写的多美呀,绝对是一种文化品味,文化底蕴。
人们正面临着一个欲望化的现实,拥有一片自己的天地,尽情的享受精致,也是一种难得的幸福。生活不是平面几何,是一部多棱镜,徐忠宝透过多棱才能看到人生的多姿多彩,幸福的多姿多彩。天生万物以养人。
徐忠宝说:辉煌在向你招手,等我们有了银子之后,一定要盖一个漂漂亮亮的私人奇石馆,石墙,石柱,石盖,石板路,以及石制的用具,也算我们“石交”、“石友”一场,也让牡丹江的老少一饱眼福,也给这座旅游城上一道新风景。
徐忠宝先生是黑龙江省奇石收藏协会的理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