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骊山纪游抒怀(散文)
毋东汉

我乘公交到航天城地铁2号线,至北大街换一号线,至纺织城换九号线,至目的地华清池。仗着有老年公交卡和老年证,节省了不少车钱。
我上次来华清池是和《学生作文报》社同志们一起来的。其中有焦生贵等同志。二十多年前的事,上、下山皆坐揽车,走在中途,索道接茬处响了一声,吓得人以为要墜落。那次没逛美。此前还来过一次,遇益曙翔、雷忍堂,在捉蒋亭合影,画面被卖小吃的帐篷佔满,俺仨像逛集的,都很扫兴。这第三次登骊山,我已是八十二岁老翁了。人们用异样的眼光看我,为我健康点赞,问我年龄籍贯。我豪迈地说:“一般一般,尚可登山。八十二岁,家住长安。”

回眸遐想,很有感慨。
华清池之池,没什么意思,一个池,镶着瓷。杨贵妃在这儿洗澡,有什么值得颂扬的?这儿泡个汤浴,要价数百或成千,不就是在唐时杨贵妃洗澡的地方洗个澡么,身价就和杨玉环划等号了?老公就相当于唐玄宗了吗?拍个照,能宣耀。商家正是抓住游客这种虚荣心理,巧妙地抓住了商机。

捉蒋亭后来改名为“兵谏亭”,给足了“委员长”面子,把他视为皇上。给皇上提意见叫“谏”,前边加上“兵”字,带有威逼的意味。兵谏亭旁边是个石缝、带洞,张学良和杨虎城发动兵谏,就是“西安事变”。执行特殊任务的孙铭九等人从五间厅追到这儿,在石缝中捉住了蒋介石。现在,这个石缝底下被护栏围挡,禁止体验。我记得我上上次或上次,曾从石缝爬、挤上去,从脑头洞口爬出,体验了当年“委员长”的狼狈求生。现在多亏拦着护栏,要不,我这比当年胖了许多的老头子,卡在石缝,上不去,下不来,岂不尴尬?有了护栏,免除了体验冒险。我给石缝拍了照。

同路的大学生秦川,23岁,河南人,文静得很,说话声音柔软嫩纯。他性格内向,腼腆得像个姑娘。我了解他学的中文,亲近了许多,互相拍照,交流思想。
山腰有个照相馆,名曰“留梦轩”,内敬孙中山像,两边对联是:“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这是孙中山的遗嘱。画像头顶是“青天白日”,颇有深意。内坐一男一女,皆穿国民党军装做模特,门口左树立蒋介石和夫人合影、右为扮蒋介石的特型演员全身画像。门口有人招徕顾客:“军装照相!军装照相!”进去一瞧,是国军的军装,男的没戴大盖帽,嫌热;女兵戴着船型帽,并排坐椅,就退出来了。从迹象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这里也体现着。“西安事变”促成了至今“国共合作”,怪不得这么放肆!

蒋介石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曲线救国”。有骊山作证!有“专家学者”或公知想篡改历史,重拾污蔑共产党“游而不击”陈词滥调,请他来骊山看一看兵谏亭及石缝,问问张、杨发动“双十二事变”,逼蒋抗日的必要性,然后去贵妃池洗个澡,洗洗洋气铜臭污染的玉体,洗洗头上复辟狂热的油脂,清醒清醒。
八十二岁的太乙山人我和二十三岁的大学生他,并排攀登,老母殿和烽火台,我上两次去过。这次又另辟蹊径,攀南边一峰,欣赏“观风亭”,俯瞰山下美景。我在心中吟曰:
登临骊山观风亭,
历史硝烟心田铭。
张杨兵谏垂青史,
国共结盟抗战赢。
枪林弹雨换天日,
抛颅洒血染旗红。
牢记初心和使命,
万勿疏远工农兵。
2024-4-24-于樵仙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