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话的距离
文/ 张云玲

“人和人的区别是人和类人猿的区别。”哪怕是你的爱人,他也不一定能随时听你说话,说出你爱听的话来。记得有次下乡,说好了晚九点以前赶回家的,可因车子抛锚,同事们纷纷拿出手机通知家人,谁知其中一位接听爱人的电话:“你爱来不来,打的什么电话,多此一举。” 当时,我站在她身边听得真真切切,顿感身子发冷,黑夜像潮水般袭来。她听后当下痛哭流涕。
“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人,谁都活得不轻松,在婚姻里这样,想来她没有多少幸福可言吧。打小母亲就在我面前唠叨谁谁不会说话,你说东来他说西,我以为那全是母亲的小题大做。现在,才算是真正懂得母亲心中的那份切实的不如意。
人在婚姻里,说起对方的不是总有一箩筐,记得国外有一项婚姻调查,说婚姻里的男女一辈子,至少有二十次以上恨不得拿刀砍死对方,有上百次以上的离婚念头。究其原因,我想有一部分是和说话有关,两人在一起,首先是让他们的耳朵失望了吧。现代人对物质生活的要求越来越高,但对精神生活的诉求和心灵的关注极少,有些人的心灵几近枯竭。男婚女嫁的先决条件首先和钱、权、房、车等绑在一起,老夫少妻、老妻少夫的婚姻比比皆是。婚宴酒桌上男女间那些爱的宣言,千篇一律,听来全像在背台词,那发自内心的心灵独白、感人的爱情故事听到的却极少。

生活中,让我感到最愉悦的事莫过于夫妻、家人、朋友间的默契,那份默契是来自双方心灵的不谋而合,有时只一个眼神就足够,甚至有时连一个眼神都不要,对方就已经明白了你的意思。所以,我以为这份来自心灵默契的夫妻、家人、朋友间的关系最甜蜜、最温暖,最真诚,最纯洁。如果我得来的礼物,是我向那人要来的,求来的,甚至花钱低三下四换来的,那我以为这样得来的礼物有还弗如不送的好。因此,平时我对别人说话就比较在意,希望找一个能和自己长期对话的朋友,是我一直以来的愿望。
看来要实现这一小小的愿望也不简单,真正要找的时候,却不是一件易事。因为有些人你觉得他明明是爱你的吧,但他说出的话听来却像是在嘲笑你;有些人,你明明把他当成听众,他却硬要扮成老师;有些话你明明是说甲的,但他听来却是在说乙;有些人根本不听你说话,你才张口,他已断章取义按他的想法转嫁了你的语言;还更有些人说话常带有强烈的好恶心,含沙射影、指桑骂槐、话里藏刀、贬损过半,言不由衷等等。有时,我觉得你无论对人说话还是听别人说话都是一件很累很苦的事。
写到这里不由想到作家张爱玲曾说过,在这世上,男人没有几个懂得女人,除此她还说过,在这世上,真正会说话的人没几个。深有同感。所以,近来看了二十多年前捷克哈维等人写的《对话守则》后极感兴趣,不防抄录如下共勉:“一、对话的目的是寻求真理,不是为了斗争。二、不做人身攻击。三、保持主题。四、辩论时要用证据。五、不要坚持错误不改。六、要分清对话与只准自己讲话的区别。七、对话要有记录。八、尽量理解对方。”生活中,如果大家不遵守以上这些说话的守则,对话就可能成为制造敌人的生产线。
人,追求物质生活固然重要,但我以为比物质生活更重要的人是得到人心,“得人心者得天下。”因为只有得到人心你才有可能得到世界;因为只有得到人心,你才有可能得到那些人在关键时候为你说出的那一句关键的话。恰是这样一句话,说不定就可以使你峰回路转起死回生。
“只想陪你坐一会。”是作家巴金携夫人萧珊去看望病中的文友刘白羽先生坐了很长时间临走时说的一句话。就这么一句话,使重病中的刘白羽感动的侧过了身子。

前些日子看了台湾作家龙应台的一篇文章,她在文章中就台湾一个小男孩(大概十四五岁)在一个阴雨连绵的日子选择自杀这件事,提出自己的疑问。她说如果在小男孩自杀的那天有人给他通通电话,发发短信,过问一下他的生活,他可能就不会选择走那样一条绝路了。可实际上呢?那一整天,不,可能是连着两三天都是他一个人呆在屋子里,没人理他,没人给他电话,更没人给他发短信。几天了,没人理会他,他以为全世界把他抛弃了,所以使他在阴霾里越陷越深,最终在阴冷的雨天里选择结束自己年轻的生命。
其时,我们每个人都有过这样一种体会,如果一连几天或更长时间都没电话也无短信来,自己的心情就会莫名地受影响。记得一次给朋友通电话,他说今中午要多吃一个馍头了,我问为什么呀?他说高兴呗,听到你的电话!
人来到这个世上,任谁都可能会有失意的时候,也有过轻生的念头。有时,对人活着、为什么活着、活着的意义根本找不到答案。因为,身如草芥的你活着与否好像与任何人都无关系,当然,你的心情更无人能够体会。尤其是在当下这个利欲熏心、一日万里的高科技时代,没有几个人愿意花时间真正走进你这个一文不名的小人物的内心,连夫妻有时也是这样。
人与人的理解,我以为更多的是来自两个人共同的生活经历,共同的人生观,共同的兴趣爱好,共同的价值取向,共同的……可是,身边与你相匹配的人遍找几乎没有,所以,你是孤独的,所以,我们每个人都是孤独的婴孩。
走遍万水千山,千方百计愈寻求爱,那爱似乎离你愈远;过去没有,现在没有,将来可能也没有。好在,在你寻找的途中,在你最孤独无望的时候,你在书中找到那个自己,书中那个叫华子的人不就是你的化身吗?有一天,即使你死了他还活着,永远,有什么能比这更让你快乐的事呢?
“人受一句话,佛受一炷香。”世界上最远和最近的距离是心与心的距离。会说话的人都说在人的心坎上,不会说话的人说到人的伤痛处。“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走过路过不要错过,找到那个懂你疼你为你说话的人,你离真爱就不远了。
关于怎么说话这类话题,古今中外各类书籍给出的答案可谓铺天盖地,但在它们告诉你所有答案之后,我还要告诉你一个最重要的不可或缺的答案,那就是爱。以爱为出发点说出的话最近;以爱为出发点说出的话最悦耳;以爱为出发点说出的话最暖心。学会说话吧!有的话,虽近在咫尺,听来却远隔千山万水;有的话,虽远在天涯,听来却近在咫尺。
生活中,人们常常因为那样一句话,站在生死边缘,守在电话两端,等了一天又一天,盼了一年又一年,从少年到白头。

作者简介:张云玲,祖籍安徽省宿州市。青海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院创作班学员。1993年开始文学创作,曾获鲁迅文学院散文、小说创作竞赛二三等奖,著有散文集《雨中行》《瘦荷》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