缕缕乡情,家乡味道
——评《璞玉集》朱强散文作品
张传生
31年前,朱强离开故土滕州来到济南,成为山东送变电工程公司医务室的医生。后来,他一步一个脚印地做过工地民事协调员,干过单位机关食堂炊事班长,管理过后勤服务工作,2005年起从事党建宣传和企业文化建设工作,成长为高级政工师,在电力行业内业绩突出。他还撰写了百余篇散文、专业理论文章,《璞玉集》汇集他6篇“故乡风土故乡人”的作品,是他始终怀揣着一颗赤子之心,没有忘记他的故土,没有忘记自己对故乡的眷恋之作,他的散文充满着醇厚的乡情,慈睦的民情,珍贵的友情,般般汇聚在作家的心田,化作浓郁而又灵动的诗情,从质朴无华的笔端流出,不论描写故土的风物景色,还是抒发乡情厚谊,无不情感炽热,情调质朴,给人们以亲切自然的美感,汇成一首首情深意浓的爱歌。

回味无穷的胡萝卜
朱强弟媳娘家的亲叔,按鲁南风俗习俗应称作表叔,表叔出生在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为了生计被抓丁入伍,与家人失去联系。两岸实行“三通”后,经过反复周折,与家人取得了联系。但因各种原因无法回来探亲。直到1999年4月,他与表婶一道回到大陆,回到故乡鲁南老家感受到家乡的巨大变化,日夜兴奋,非常开心。当时虽已实现“三通”,但返回路程从济南乘飞机经转上海,到达香港,转机返回台北。
在转机的路途中,表叔表婶来到济南,在朱强家住了三四天,朱强夫妻俩陪同他们逛了趵突泉、大明湖、千佛山美景,品尝了济南的特色小吃,使老两口流连忘返。在表叔乘飞机返程的前一天下午整理行李时,表叔从贴身口袋里掏出一个小卡片,仔细看了一眼,抬头对朱强深情地说:“侄子,你还得帮我办件事,再帮我买几根胡萝卜。”表叔这突如其来的安排,使在场的人都十分诧异,眼前大包小裹都被挤得满满当当,再去买胡萝卜往哪里装呢?正当大家有些迟疑时,老人家浑浊的两眼中含着泪花,颤颤抖抖地说:“这胡萝卜不是给我买的,是给我同一个部队,他被抓壮丁时才十多岁,临离开家时家里什么粮食也没有,含辛茹苦的母亲翻箱倒柜,连吃也找不到,只好含着泪水将仅有的几个小胡萝卜塞进他的衣兜里……”几十年过去了,他总是难忘离别的那一幕,难忘家乡胡萝卜的味道。
表叔的这个战友因年事已高身体不好,行动不便,回大陆的愿望已成奢望。在表叔临行前,深情地叮嘱老朋友说:“看来我这一辈子,是没有回去探亲的机会啦,我思念家乡的亲人啊,我多想再吃一次老娘塞在我兜里的胡萝卜,那是纯正的家乡味道啊!”朱强匆匆忙忙骑上自行车,往附近的农贸市场奔去,因为季节的原因,跑了两个农贸市场,逐个摊位询问,却没有一个摊位卖胡萝卜,使他失望而归。情急之下,朱强想起单位食堂也许有,抱着试试看的想法直奔那边,他将急用胡萝卜的缘由给值班的郑师傅说了一遍,郑师傅很受感动,立马到仓库角角落落翻找,终于找到几个满身泥巴,开始冒新芽的胡萝卜。最终,表叔走时带走了四根比较新鲜的胡萝卜,表叔把胡萝卜装在内衣裤兜和衣服的口袋内,闯过海关带给了他的老友。不几天,表叔从台湾打来电话,感谢朱强的盛情款待,代表他的老友感谢,他的老友在电话中用哭声的话音倾诉道:“老乡,您给我捎回的胡萝卜,还是离开家乡时那种甜甜涩涩的味道。”
“甜甜涩涩的味道”几个字,勾画出乱世离家骨肉分,唯念乡土养育恩的情愫,和两岸难以割舍的情怀。命运多舛心不变,落叶必思归故根,这显然是回忆中华儿女骨肉相残,骨肉分离的那段残忍的历史,给我们血浓于水的兄弟、亲人带来的痛苦滋味,造成骨肉分离的悲惨境遇,这段惨痛的过往,使多少家庭平白无故的百姓遭受痛苦不堪的经历和骨肉惨苦地长期分离,“回味无穷”恰恰体现了五味杂陈的心情,和华夏儿女对两岸统一的愿景。
豆粥飘香的真情
作家朱强自小生长在京杭大运河和著名的“南四湖”岸边,自古是水陆交通要道,是经济发达地区,南方、北方的分界线,文化底蕴深厚,南北文化交融,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家乡的味道令人梦魂萦绕,挥之不去。在朱强的味蕾中,有一样使他终生难忘地方小吃,那就是嵌入他骨髓的豆粥的香。
那是物质匮乏的日子,人们半是饥饿,半是糠菜和少有的粮食充饥的年代,若是能喝上一碗家乡“高老二”所卖的豆粥,那是莫大的福分啊!天不亮的时候,尤其是冬天最不想起床懒被窝里,高老二扯着嗓子喊着:“喝——粥!……”“喝——粥——来!”
由远及近的一声声尖尖嗓音吆喝声,让你听得见看不见,想象中豆粥的香味勾起馋虫,空了一宿的肚子咕咕直叫,口中的吐沫(唾液)也要忍不住干咽上几口。白白的豆粥是用豆子、小米,少量大米成比例混合经水发泡后,再用小石磨磨细熬出来的。凌晨三四点钟,高老二就起火熬粥,经过大火,文火熬上一个多小时的豆粥,远远地都能闻到香气扑鼻。
在朱强的讲述里,天刚蒙蒙亮时趁热喝一碗粥,成为当地老百姓最幸福的时刻。稠稠的豆粥盛在碗里,不能搅拌,每喝一口,都会沉下一个小坑窝,喝完了碗壁却是光光的,很多是被喝粥的人舔光的。间或泡上一把油馓子,那更是人间至味。吃上一次,怎么也够回味上十天半个月,比现在吃《舌尖上的中国》天南海北的小吃,美食感觉要享受上好多倍,也正是因为对家乡的热爱,让豆粥在朱强的笔下摇曳生姿,赋予了豆粥香气化不开的乡情与思念,这种乡情与思念愈加质朴与感人。
不仅如此,在朱强娓娓道来的叙述中,我们了解了这豆粥不是当地人家每天都能喝得上的。也许只有家里来客人,或者干重活的时候,再就是有人生病等特殊的日子里,才有可能喝上豌豆粥。常年卖豆粥的高老二名叫高广礼,兄弟四个,排行老二,人们都忘了他的大名,却都称他为高老二,由于家境贫穷,尽管他有熬豆粥的手艺,为人憨厚,实诚,勤恳,质朴,却终生未娶,是村子中的老光棍。“卖盐的老汉喝淡汤,卖布的老婆没衣裳。高老二常年卖粥,也没把它吃得喝得白白胖胖的。在我印象中,他烧的豆粥香喷喷白白的,可他满是皱褶的脸无论春夏秋冬都是黑的!”在朱强的笔下,豆粥香喷喷的香气是白色,与满是皱褶被风吹日晒、炭火炙烤的黑脸形成色彩的对比,不仅对勤劳持家的乡亲吃苦耐劳表达由衷的钦佩,更是充盈着他对所热爱故乡黄土地的炙热情怀,以及对高老二那些默默无闻,为故土流下汗水,埋头耕种的农民的颂扬,豆粥的香气与朴实无华的乡民,共同汇成一首激情奔放的乡土颂歌。
朱强在繁忙的工作之余笔耕不辍,写下情真意切,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的散文作品,是醇厚乡情,慈睦民情,珍贵友情和热爱自然美景的赞歌,无不情深意浓,亲切感人。因为他抒发了真情实感,用尽了执着的爱心,他在散文方面的成就因此理应得到我们的青睐和支持。

(《璞玉集》 宋俊忠、赵庆军主编 黄海数字出版社出版)


刘般伸,特型演员,著名书法家。
有需要刘般伸先生书法作品或者莅临现场演出鼓劲加油的请联系《都市头条·济南头条》。
刘般伸先生毛体书法作品欣赏



艺术热线:
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