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百态带娃人
揣着辛苦当幸福
当着孙子装爷爷
当下的世界,百年之巨变中。葫芦和瓢稀里哗啦地翻滚。没一块静土。
而来到中国,风光这边独好。国泰民安,日新月异。社会和科技的进步带动了各行各业的发展,催生出了一个又一个新生行业。
在这同时,也诞生了一只集责、义于一身,唯独没有权和利的专业化队伍。这就是走遍全国随处可见的、千篇一律的、步调一致的带娃大军。真可谓浩浩荡荡,气势磅礴。甚至漂过了五湖,游到了四海。
正所谓:
南漂北漂加海漂。
天涯海角无死角,
只要娃娃有了娃,
背起行囊去报道。
你说怎么定位这只队伍呢?
是产业大军?
是劳动者?
是共产主义志愿军?
这只队伍所带的可真是共产主义接班人啊!
这支队伍的显著特征就是,除了没有统一的制服外,其它都统一:
统一认识,要全心全意,兢兢业业;
统一行动,到点该干什么从不迟到;
统一奉献,即出力又出钱;
统一快乐,享着天伦,快乐黄昏。
也正是这支志愿大军,为国分忧,替国担当,用干枯的躯体支撑起了培养祖国接班人的半边天。前方战事再吃紧也咬牙顶着,稳固了后方的歌舞升平,以独有的方式,默默地、继续添砖加瓦于社会,挥发着余热。
于是乎,一朵朵花骨朵不断绽放,一个个小家庭安居并乐业,助推了社会大家庭的稳定和谐和。
在人类历史中,自从母系社会解体以后,在传统的习惯里,生儿育女、料理家务基本就是女人的“专利”了。所以,才有了所谓的女主内、男主外的说辞。
但不知从何时起,这种习俗受到了严重的冲击,颠覆了传统的认知。越来越多的男人们,尤其是老男人,担负起了除了分娩以外的几乎所有生活日常。这其中,带娃看孩子就是其中的重中之重,新时期的工作重心。
于是乎,在社区,在小区里,祖孙三代同在一个社区、小区,同住一栋楼或一个单元,住对门,亦或是同住一屋檐下者比比皆是。就为了一个目的,方便看孩子。

而纵观这些带娃人,有这么几个类型特征:
主动献身型
这些大都是独生子女家庭。父母与孩子生活了几十年了,作为老人已经习惯了这种生活方式。老了,就帮助孩子分担一下负担,来照料一下孙辈的生活,让孩子们能腾出时间和精力来专心工作。
于是就有了,孩子上已经学了,而学校中午还有配餐。但老人们担心孩子中午在学校吃饭不适应,亦或是学校配餐不如自己做的饭菜可口,就坚持中午把孩子接回家吃午饭,饭后还要照料孩子午休。中午这一接一送,再加上早上送孩子上学,下午接孩子放学。一天一个孩子就要接送四趟。
全力以赴型
有这样一位大姐,她有四个孩子,她给四个孩子分别带大了7个孩子(四个孩子中只有一个是一个小孩)。等到最后带老小的孩子时,自己感觉实在吃力了,只好请了一个家政保姆帮着一起带。
还有的家庭孩子们都在外地,都有小孩了。于是乎老两口就分开去帮带孩子。一个给北方的孩子带孩子,一个给南方的孩子带孩子。老两口厮守了大半辈子,晚年了,为了带孩子分居了。
长工型
鉴于有的孩子家庭和双方父母的情况,孙辈孩子只由一方父母(爷爷、奶奶,或姥爷、姥姥)帮着带。这种情况被邻居朋友称为“系死扣”了,解不开了,一直带下去。不过,累在其中,乐也在其中。
月工型
有的家庭双方老人都喜欢帮看孩子。这样的家庭一般是,一方老人看孩子一个月,另一方老人再换防看一个月。周而复始,其乐融融。
周工型
还有这样的情况,一方老人周一到周五帮着照看孩子,周末老两口放假回自己的家休息,而孩子们和另一方老人一起度周末。
日工型
这种情况不乏少数。老人早上按点到孩子家“上班”,晚上“下班”回自己家。这种情况老人大多住的离孩子比较近,在一个小区或附近小区住。晚上,老人回到自己的“窝”里安静安静。
混合移动型
还有这种情况,双方老人都是独生子女,都喜欢孩子,都想帮着看孩子。怎么办?
于是两家老人就带着孩子在爷爷家住一个月,然后再移师姥姥家住一个月,共同照料孩子。我就见到过一家人是这样的。
偶尔客串型
这种情况大多是老人由于种种原因不能帮着带孩子。但是,一旦孩子那边急需帮忙了,也大都挺身而出,及时到位,补上补丁。

还有北漂、南漂、海漂之说。
所谓的北漂 ,一般是指家在黄河以南去北京方向看孩子的老人们。他们大多一家人在北京挤在很小的房子里,而老家的大房子空着。
我接触过一带娃老人,把自己称之为“北漂”族,她自己的家在中部城市,她在北京给孩子看孩子。难得到节假日了,才回到自己的家“休息”几天,和同事朋友聚聚,散散心。
南漂 ,指去南方看孩子的人们。多年前,我曾在火车上看到一幕,老人家是哈尔滨的,在广州看孩子。老人要回老家,儿子抱着孙子依依不舍地送别。
海漂。前些年流传的中国大叔、大妈在美国种菜的事情,其中不乏是漂洋过海看孩子的。
尤其“可怜”和佩服那些语言不通的海漂者,再加上文化和生活习惯的不同,他们很“辛苦”的,生活圈子和活动范围严重受限。所以就诞生了种菜一族。这也不失为一种排遣寂寞的好方法。
我一同学就海漂去看孩子去了。她还好,没有语言障碍,还曾有过海外工作生活习惯经历,就比较惬意些了。
这无论是哪种形式,付出的都是情,献出的都是爱。这也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和发展吧。
这般中国式带娃,精准地演绎了“难为谁不能难为着孩子”这一精辟论述。
我戏称这种带娃为:
重吃二遍苦,
重受二茬罪。
重走长征路,
共建好生活。
国家要是能举办个《中国带娃黄牛奖》什么的,让获奖者也能聚焦在霓虹灯下走走红地毯过把瘾。哪怕是披着大衣,拄着拐棍也行啊!
这应该也算是当下中国社会的一角吧?
2024-04-24 于 泉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