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六盘山》
我从老家起程,顺蜿蜒的公路攀爬到六盘山红军长征纪念碑下,全程也就十多公里。
六盘山是中国大陆少有的南北走向山脉,横跨陕、甘、宁三省,全长绵延420多公里,主峰海拔2942米,是古丝绸之路上一道翠绿的屏障,也是古军事要地。陕西人称之为吴山,甘肃人称之为“龙山”、“陇山”,而我们宁夏人又称之为“鹿盘山”或“六盘山”。
六盘山是一座神奇的山。据说唐太宗时代,有年冬天,一位将军行军到六盘山脚下,整座山被白茫茫的积雪覆盖着。将军正愁如何翻山之际,忽听头顶半山腰有只鹿鸣叫,士兵们搭弓追射,但放出的箭始终射不到鹿,就这样鹿在前面不紧不慢地跑,士兵们不远不近地追,追着追着翻过了这座山,此时天已经黑了,将士们就此安营扎寨。晚上,将军梦见那只鹿在山顶对他说,我是泾河老龙,因触犯天条被魏征丞相梦中斩首,现在阴魂不散,四处漂泊。今天,我领将军翻越此山,甘愿将功补过,帮将军旗开得胜,凯旋而归后,请将军面圣太宗,奏我泾河老龙赎罪补过之功,为我超渡亡灵。
第二天将军起床,出帐看到山上将士走过的路,犹如一条蜿蜒盘旋的巨龙爬上山峰,就此称这座山为龙盘山,也有人叫鹿盘山,因为鹿和六谐音,渐渐被人称之为六盘山。六盘山风景优美,文化底韵丰厚,是泾河、清水河发源的地方;六盘山是中华文明起源、是最早适宜人类生活的地方,相传是是中华人文始祖伏羲诞生的地方。当时这里居住着好多部落,伏羲为了团结其他部落,就把每个部落的图腾选用了一部分,组成了一条能上天入海、呼风唤雨,腾云驾雾的巨龙图腾,这里就成了龙的最早发祥地,从这个意义上讲,六盘山也是中华文明起源的地方。六盘山还被人们称之为帝王之山,它是皇帝西征翻越的地方,也是秦始皇北巡经过的地方,还是汉武帝六巡亲临的地方,是元世祖忽必烈的避暑胜地、军马修养生息的地方。
六盘山更是一座红色之山,它是我们伟大的开国领袖毛主席率领中国工农红军亲自攀爬过的地方,也是长征途中的最后一座高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希望之山,胜利之山,吉祥之山。
1935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陕甘之队(后来的第一方面军),为了摆脱国民党“攘外必先安内”,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展开大肆清剿局势,为了保存革命火种,红军实行战略大转移,先后有数支红军长征队伍挺进西北,毛主席率领中国工农红军中央机关随右路一纵队经过爬雪山、过草地,来到甘肃界石铺,沿西兰公路东行至高家堡公路北侧上山,向东北方向前进,过葫芦河到达单家集。5日晚,毛主席住宿在单家集陕义堂清真寺北厢房,与陕义堂阿訇马德海亲切交谈,留下了家喻户晓的“单家集夜话”。
10月6日凌晨毛主席离开单家集,红军分几路向张易堡、六盘山方向进发,夜晚宿营张易堡。7日,红军登上六盘山,身置秋高气爽意境之中,喜看“霜叶红于二月花”景象,毛主席仰望苍穹,看着淡淡薄云和北雁南飞,感慨万千,诗兴大发,即吟《长征谣》一首。在场的周恩来、张闻天、王稼祥、彭德怀等领导人都赞叹不已。随后毛主席得到可靠情报,国民党骑兵第七师第19团的两个补给连,从平凉向固原运送军需物资,主席决定消灭这股敌人,立刻召集各大队指挥员部署战斗,并要求部队攻击要猛、要快、要狠。
红军四面夹击,犹如猛虎下山,在距我老家五公里的青石嘴,对正在河滩树林里休息吃饭的国民党骑兵形成钳形包围态势。红军不到半小时取得了战斗的胜利,缴获了武器弹药,军需物资十多辆马车,还有一百多匹战马。过了几天,陕甘支队用这批战马组建了中国工农红军骑兵侦察连,梁兴初任连长,刘云彪任副连长。从此,红军有了自己的骑兵武装。
7日晚上,红军总部机关宿营在今彭阳县古城镇小岔沟下阳洼村民张有仁家窑洞里,在如豆的油灯下,毛主席伏在小炕桌上,记下了白天在六盘山山巅上吟诵的《长征谣》。
8日毛主席到达彭阳长城塬乔家渠住宿时,他回想起翻越六盘山及青石嘴战斗情景,此时又身置长城腹地,心情汹涌澎湃,又将《长征谣》重作修改:
天高云淡,望断南归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同志们,屈指行程已二万!同志们,屈指行程已二万!
六盘山呀山高峰,赤旗漫卷西风。今日得着长缨,同志们,何时缚住苍龙?同志们,何时缚住苍龙?
后来,毛主席这首以歌谣形式写的《长征谣》,不仅在红军、八路军和新四军中广为流传,而且还被多家报刊登载,“不到长城非好汉”的豪情一直激励着革命将士刻服重重困难,为完成祖国解放事业而努力奋斗!
1949年8月1日,上海《解放日报》公开发表了这首由毛主席作过多次删改的词,词牌演变为《清平乐》。 1961年9月8日,在江西庐山召开中央工作会议期间,董必武副主席向毛主席转达了宁夏人民的夙愿,请主席将这首诗词写成书法作品,悬挂于人民大会堂宁夏厅,主席高兴地答应了,立即将诗词中的“赤旗”修改为“红旗”,最终定稿为《清平乐·六盘山》,并书写转送宁夏人民,成为我们今天诵读的内容: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这首大气磅礴的书法词作雕刻在从宁夏运至北京的贺兰石上,镶嵌了楠木框边,悬挂在人民大会堂宁夏厅内。“不到长城非好汉”是伟人登上六盘山的见证,也是六盘山人民与人民军队心连心的历史见证,成为六盘山人民在困难面前,“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座左铭,传播全国,激励着中华儿女为建设伟大祖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而战天斗地,勇克时艰!
《清平乐·六盘山》是我们六盘山儿女的骄傲,也是我们走在世界任何角落的一张名片。
我为家乡有如此辉煌的历史而自豪!
2024年4月18日 星期四
作者简介:
永昶,宁夏泾源县人,喜欢阅读与创作。
钟声点评:
这篇作品表述六盘山典故很有可读性,后面关于红军长征,毛泽东主席构思《清平乐·六盘山》及青石嘴战斗,史料也丰富。但是有些表述不够准确,次序有些前后颠倒,也出现了错别字。这篇文章修改后可作为学员诵读本。
本作品史料丰富翔实,表述到位,几经修改,更加顺畅,更接地气。将成为工作室学员固定的红色诵读作品。
2024年4月23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