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麦豆诗集《雨与语》
作者|陈鸣鸣
麦豆作为年轻一代的诗人,他的诗歌对词与物的思考,对我而言很有说服力。他的新诗集《雨与语》,似乎是下了一场小雨,雨水就是他的诗意表达和自然倾诉。他的诗歌非常“简单”,几乎能让读者看到他的生活日常,这主要源于麦豆诗歌的表现手法:直观与呈现。麦豆的内心是丰盈的:一片叶子、一朵花、一只鸟、一个人,都能被他简短的诗句所捕捉,呈现为富含哲理的诗行:“它,对地上的枯枝/挑挑拣拣,并不感到匮乏//我也曾经是它/在我拥有一个新世界之前。”(《观一只搭巢的斑鸠有感》)
读麦豆的诗,适合掩卷沉思:面对同一个运动的世界,他的言说其实就是自我生命的律动。譬如,在春月之上,他看到了人生;在夏月之上,他看到了炎热之后的一缕清风;在秋月之上,他看到了人心的冷暖自知;在冬月之上,他看到的是诗人自我在寒冬中的使命。
他的诗歌回避“说教”,于无声处胜有声;他强调物我同胞,万物都有内在生命。诗人是孤独的,但不是曲高和寡的;因为看到了某种普遍性的“一”而孤独,又因为看到普遍性之中的众“多”生命与内容而饱含真情;他的诗歌理性而冷峻,其中又不乏尘世为人的热情;他是一位自然的倾听者,他更是众多读者的被倾听者;他身为诗歌编辑,天然拥有一群倾听者,但是他依然渴望寻找真正属于自己的有个性、眼中有光的读者。他于纷乱的表象世界之中,以“我”为统领,抒写一个作为觉察者的现代都市人。他诗歌中的每一个元素,在他的考量之下,似乎漫不经心在自然呈现,其实都是巧夺天工的自我陈述。这让我想到苏联文学批评家、作家维克托·什克洛夫斯基对艺术的理解:艺术的目的,不是让我们感知意义,而是创造出对于事物的特殊感知。在麦豆眼中,一片叶子、一朵花、一只鸟、一个人,都是它们本来应有的样子,都是与人和谐共处、富有独特个性与生命的自然存在:“有花香,但无花。/花在某处盛开。/我看不见它。//我日夜在房子里/工作,无缘无故。/梅花在某处盛开。”(《闻到梅花香》)语言技巧的独特性,是每位诗人自带的logo标识。麦豆掌握了东方和西方当代新诗的语言技巧,说一的时候,表现的是二,说二的时候,表现的是三,说三的时候,其实恰恰表现了万物归一的一。语言技巧是诗歌的外衣,正是这件外衣,体现了现代诗歌外形的精致,在线性、螺旋和循环中有序交错进行,当一首诗歌结束的时候,仿佛才刚刚开始。就像作曲的时候,神奇的谱子让灵感和思想以及传达的渊薮,在爆发中有脉络之根,在抒情时张驰有度。麦豆的诗歌,始终能够保持意识在清醒的自我意识世界自由独行:“如果鸣蝉不死/它与我没有关系/它鸣叫而我沉默/它的一生短暂数日/我的一生漫漫数年。”(《鸣蝉与沉默之人》)

诗歌内容的表达性,是诗人看待这个世界的思维和视角。有的诗人生活在梦里,有的诗人生活在现实里:麦豆生活在现实里,但又同时生活在梦里。有些内容不经意间重复出现,表现了诗人一而再、再而三的观察、思考和敏锐,诗人的凝视与洞悉最终化为一首诗“为什么一只鸟在夜深人静时叫得声声急切/声声清晰/声声让我为自己的生活感到莫名的担忧”(《那只鸟始终在某处鸣叫》)。麦豆与其他众多普通人一样,每天都过着他的三点一线式的生活,他的诗歌都是他在途中的创作,他甚至在别人午休时分进行创造。令人感到惊喜的是,上班与散步之途,总能给他以灵感,大自然总能赋予美好的灵魂以独特的神韵:“世界美好/但不必一切在手//静观一簇白花/它的美好远胜花容。”(《好的世界》)

主观判断的离场意味着个体性自由之人的到来,由脑袋到心灵的转化,是麦豆诗歌区别于传统诗人的一大特征。他的诗歌是他心灵的表达,直抒胸臆却异常真实,意在言中却那么自然。美,乃是化为精神的一种思想。空洞无物的诗令人生厌,排山倒海似的口号让人味同嚼蜡。麦豆的诗歌,拒绝一切假大空的形式主义。他的诗歌忠于他的个体生命体验,来源于他的真实生活“近来,一个人/走在路上/总会想到自己/已经四十岁了/总会想到妈妈/想打个电话给她”(《给妈妈打个电话》),对人类的个性理解与尊重、对万物本质上同属于一个秩序的阐发与寻求,使得麦豆的诗歌日常而不平常,“他是单位的保安/……我知道他与我一样/也有一颗渴望到室外走一走的忧伤之心”(《去室外散步》)。葬花之情不在花,更在于一颗心;折花之意不在折,在于一颗赏花之心:麦豆善于觉察,透过表象看见表现之下的真实。麦豆没有告诉读者,应该做什么,但读者能够自行领会,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希望枝头的叶子/在冬天按时落下/露出树顶的蓝天/让我知道春生冬枯”(《我希望》)。麦豆的诗,以自然之道寓示自然之人。诗歌的韵律本质是诗人对生命的理解与模仿。麦豆深谙诗歌的韵律之道,因此其诗歌对生活与生命更多了一层收放自如:聚焦与散逸恰到好处;一首诗写到哪里,分寸感自给自足,看似戛然而止,实则意犹未尽;传统对意象的营造之术运用自如,合卷之后,能够做到让读者对诗中场景历历再现。麦豆的诗,不堆繁,不毛燥,看似风清云淡、不留痕迹,实则每一个字、每一行皆无比深邃,遥响如歌,“天空下着雨/窗户里/我们在散步//我们在散步/窗户里/天空在下雨//我们在雨中/散步,但雨/并不打在身上//语言不可能/让我们淋到/真正的雨水(《雨与语》)。
诗歌是岁月的沉淀与铺陈,诗歌是一颗心的跳动。麦豆的诗集《雨与语》,雨还在下,语还在述。为什么他有一双晶晶亮的眼睛,因为万物需要这一双眼睛,诗歌需要这一双眼睛,历史需要这一双眼睛。
发表于《江苏作家》2024年第1期
麦豆,本名徐云志,1982年生于江苏连云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出版诗集《返乡》《在皇冠镇》《一个走在途中的人》《幼儿园门口的栅栏》等。曾获紫金山文学奖、汉江•安康诗歌奖、中国诗歌网“2021年度十佳诗集” 等奖项。
陈鸣鸣简介:女,笔名千山暮雪,二十年从军生涯,任职江苏省消防总队,当过兵、灭过火,上校警衔,著名军旅作家、诗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入选世界优秀专家人才。出生于江苏启东,现居南京,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文学学士,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文学硕士。曾任《火警》副主编,任《江苏消防》《橙色风》《东方潮》《东方文化周刊》东方诗坛主编等,冰心文化传媒名誉主席。获部队内外几十项奖项。荣获2015世界诗人大会“杰出女诗人奖”。被誉为“将爱情写到极致的公安作家”。出版著作九部:《心桥》《定格的记忆》《我的爱情为谁》《像爱情一样的春天》《网络公安散文随笔精选》《消防历史的祛魅》《我这一生 就跟爱情过不去》《精神之恋》《我是你生命的生 你是我生命的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