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久弥新盖碗茶
作者/吴建明、吴佩珏
彭山盖碗茶兴起的确切时间,大概要追溯到公元780年正月——公元783年十二月,即唐朝德宗建中年间。古代的彭山,处于成都到乐山的水路交通要冲。从成都坐船到彭山,不外乎三四个小时,所以盛行于成都的盖碗茶便顺其自然地很快流传到了彭山一带。由此时间可以推断,彭山盖碗茶的兴起,大抵也就离公元780年前后不远。

盖碗茶是四川节度使崔宁之女在成都发明的。盖碗茶器具设计独特,精巧美观。盖碗茶在彭山兴起后,沿袭了固有的三件套,即茶盖、茶碗、茶船子三部分,称盖碗或三炮台。喝茶时顺手而端其碗,搁茶时方便入其托。看似多于的茶盖却作用巨大,掌控着茶水的浓淡热凉。刚刚泡好的茶浓汁沉在碗底,用茶盖搅动茶叶,便能让碗底的茶味漂浮表面,轻刮茶味清淡,重刮则茶味浓郁。喝茶时不必将茶盖拿开,只需慢移茶盖让茶碗露出一点缝隙,然后端起茶碗细细品味。不喝时便盖紧茶碗,防止茶味外溢。有人说这种茶具盖为天、托为地、碗为人,喝茶之时就是在品味人生,感悟大千世界。

彭山盖碗茶的起源,从古代彭山地域区位来判断,多半与江口关联。江口古镇,是成都府南下的第一个水陆码头。遥想当年,上有益州的大桅帆船徐徐而下,过嘉定经宜宾入长江;下有西域从海洋至长江溯流而上的货船,至江口抛锚暂住一夜;陆路丝绸之路经茶马古道延接西康至夷地,这里也是必经之路。豪门商胄、贩夫走卒、文人骚客、外域商贾、边塞马帮齐聚于此。吊脚楼下,鳞光闪烁千帆竞逐;吊脚楼上,茶店儿的吆喝声、茶碗的撞击声此起彼伏。盖碗茶从大成都南下经江口古镇,然后慢慢扩展到彭山城区,再后是青龙、公义、谢家等乡镇。

彭山过去的茶馆,主要有两种:即露天茶园和室内茶馆。在空旷且较为幽静的地方,以竹为棚,摆满竹椅和方桌,清风徐来,茶香弥漫,这是露天茶园得天独厚的优势。室内茶馆,除能摆十来张桌子的大厅外,其余的设雅间包房,一般摆一张或两张桌子不等;其任凭风吹浪打、吾自独享休闲的优势也无可替代。露天茶园多以茉莉花茶、素毛峰、本地老鹰茶等较为廉价的茶叶为主;室内茶馆档次较高,一般备的是竹叶青、龙井、碧螺春等好茶。

彭山人喝盖碗茶有五道程序:一是净茶具,用温水把茶碗、碗盖、碗托清洗干净;二是放茶叶,把要饮用的茶叶三五克放入茶碗;三是冲水泡茶,用刚烧开的开水冲茶,茶水至碗口沿,盖好碗盖;四是迷眼闻香,茶冲泡三五分钟后,右手端茶碗,左手掀盖,闻香舒腑:五是饮茶品鉴,用左手握住托盘,右手提碗抵盖,倾碗将茶汤悠悠送入口中。

在茶客众多的地方喝茶,茶具不仅仅是盛茶的容器,也是茶客与老板(茶伙计)进行交流的工具。茶具摆放的不同姿态,往往透着不一样的玄机:茶盖盖在茶杯上,表示茶水尚多,自然无需打扰伙计;茶盖放在桌面,表示杯里的茶水喝得差不多了,茶客不需要大声吆喝,茶伙计瞄一眼就心领神会,会很快过来续水;茶客临时有事,需要暂时离开,将茶盖扣置、或将打火机之类的东西放在在竹椅上,表示人未走远,稍时即归,茶伙计也会将茶具、或其他物品等代为看管,座位自然也不会被人抢占。

在露天茶园喝茶,彼此间不管熟悉与否,只要坐在一起,就会百无禁忌吹壳子,一会儿是正经话题,一会儿插科打诨,总之不得有闲。下棋高手们也喜欢在茶园凑热闹摆擂台,一旦展开对垒,近处喝茶的纷纷起身参与到看热闹的队伍中,人越围越多,里三层、外三层。遇到厮杀得难解难分、进退失据的时候,看客们也按捺不住,纷纷支招献计,有说东的,有说西的,但棋手们是见过世面的,一般都比较笃定淡然,不会随波逐流。看到茶客们打堆聚头,茶桌子边的人都走空了,茶水伙计会提着茶壶走过来,嘴里高声嚷道:散了,散了!看官们倒也自觉,随即回到自己的座位。这时,伙计也拿出自己的看家本领,只见他高高提着茶壶,水柱临空而降,泻入茶碗翻腾有声;须臾之间又嘎然而止,茶水刚好与碗口平齐,无一滴水珠洒落于碗外。茶客们看到此景,也不吝惜由衷的赞美:好!好!日壳子!

茶馆里还有约定俗成的规矩。比如在彭山城区、乡镇的一些大众茶馆里,每天第一个到茶馆的茶客,由茶老板买单;第二个来喝茶的,由第一个买单,以此类推。如若是到的比较晚的茶客,一进茶馆,先前到的茶客们纷纷举起手中的零钱;“老板,收我的”“老板,我给了”。招呼声此起彼落,好不热闹。茶水伙计呢也不是吃素的,眼尖得很,瞄准先前没付过钱的,走到跟前把钱收了,嘴里道一声:“某某某,给了”。茶客便面向给自己买单的茶客,作个揖,嘴里道个谢,然后入座品茶了。
前些年,彭山的大众茶馆,还有一项不成文的义务,就是为需求者提供免费服务。一般下午五六点钟,茶市基本上就散了,但茶桌上的物件还没来得及收拾。这时,双肩挑着货物的年轻人、身背背篼的老年人,挎着书包的青年学生,他们顶着烈日、大汗淋漓、饥渴难耐,走到茶馆门口,怯生生地喊一声:“老板,喝一口加班茶?”伙计听到称呼自己为老板,心里自然舒坦,瞬间心生豪气:“随便喝!随便喝!”讨茶者也无需扭捏客气,就近端起顾客留下的茶水,咕噜咕噜喝个精光。

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有生命的起点和终点。盖碗茶在彭山风行延续了一千多年的历史,也算功德圆满了。两千年前后,盖碗茶最终结束了自己的使命,寿终正寝了。跟随谢幕的,还有茶具、竹椅。取而代之的,是无盖有把的玻璃茶杯、有盖有把的陶瓷茶杯,以及藤椅、沙发椅等,这些物件的品相和实用价值,当然与先前的几件套就不可同日而语了。但是,历久弥香的盖碗茶在彭山人的心中,仍然是抹不去的美好记忆。

作者简介
吴建明,中共眉山市彭山区委宣传部退休职工,喜欢写作,行走在文字中,其乐无穷。
吴佩珏,现供职于眉山市文旅局,爱好广泛,用文字温暖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