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慈恩厚德永难忘
怀念我至亲至爱的小姑
作者:张雪梅
算起来,到今年4月,我的小姑离开我们已经整整34年了。但她的音容笑貌、慈恩厚德却仍然清晰地萦绕在我的脑海中。
小姑高挑个,国字脸,一身素装,整齐洁净,头发总是有条不紊地贴在头上,少许白发镶嵌其间,发出丝丝亮光。一双三寸金莲,走路一颠一颠,真让人担心她会随时摔倒。
打我记事起,小姑就一直住在娘家(各位侄子家)。她的两个女儿早已出嫁,姑父我从没见过。老人家住我家的时间最长。所以,在朝夕相处中,我们兄弟姊妹对小姑的感情就格外深厚,就像亲生母亲。
小姑心灵手巧,会做“裁缝”活。我们大家庭成员的衣服甚至鞋子几乎都是小姑一针一线缝制的。记得我上小学的新棉袄就是出自小姑之手,既精致又合身,让我的同学羡慕得不得了。我二哥曾经告诉我,他在湘阴一中读书时没鞋穿,总是光着脚走在一中的卵石路上。有一次大脚趾被撞掉一块皮,鲜血直流。小姑知道后,心痛不已,特意为他做了一双高帮“跑鞋”,并漆上一层桐油。这样下雨还可以当雨鞋穿。
那时候,小姑还经常被别人家请去做“上门工夫”,朝去晚归,一天要做上十个钟头的针线活,挣回5角钱的工钱。小时候,我晚上跟小姑睡,常听小姑在床上呻吟。要知道,一天劳作回来,她头晕眼花,腰酸背痛啊!
小姑那一辈有兄弟姊妹7个。她的侄男侄女有30个。可她清楚地记得全家人的生日。那时,我常听她在家里念叨,“今天月娥生日”“明天云华生日”"下个月军伢生日”如果是大侄子们生日,她就买4两片糖,战战巍巍送过去。如果是小侄子们生日,她就买半斤光花饼或是“猫屎筒”送去。一视同仁,从不厚此薄彼,而且去到哪家,她就手不停脚不住地帮助操劳家务。所以她的侄男侄女无不打心眼里欢迎她,敬重她。
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我大嫂先后产下3个孩子。哥嫂都有工作在身,根本抽不出时间照顾孩子。于是,小姑便去了沅江,担负起我哥家的免费全职保姆。一晃数年,几多艰辛,青丝成白发,直至将孩子们送进学堂才抽身回到湘阴。
小姑,您给我们的实在太多太多!您用一生的全部精力传递着无私的爱,让我们终身受益。我们将把您传递的爱一代一代传承下去,以慰藉您的在天之灵!
仁者寿!我的小姑生于1906年农历10月,卒于1990年4月,享年84岁。老人家安葬于我父母墓旁。逢年过节只要我们回到故乡,都要去墓地虔诚祭拜她。

作者简介
张雪梅,中学高级教师,退休后寓居上海当“研究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