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情系黑土地 书写关东情
——第29个“世界读书日”暨“老东北记忆·新城市故事”活动纪实


情系黑土地 书写关东情
——读王长元老师《老东北记忆》有感
吕松筠
我喜欢文字,喜欢在静静中,去细细品读那些隐藏在文字下面的喜怒哀乐,去触摸那些痛并快乐着的灵魂。我深信,文字是一种情感的释放。当你随着文字走进了一个人的心灵花园,你便会情不自禁地被一种柔软的情绪所感染。文字,本是没有生命的东西,但是当作者赋予了它丰富的情感,它便拥有了如歌的生命和灵性,拥有了摄人心魄的感染力。王长元老师的诗集《老东北记忆》就是这样一部心灵的花园,那里有东北的民俗风情,乡野的田埂溪流,有农家的热炕头,生活的甜酸苦辣,大人孩子的喜怒哀乐,引起我的共鸣共情,激动的心情久久难以平复。
大约十几年前,当时的长春市作家协会坐落在风景如画的御花园对面,与长春老年大学一路之隔。一次我去给同学办理作协会员证,正巧王长元老师也在,当王丽君秘书长介绍我们认识时,王老师彬彬有礼地起身与我握手,一点架子也没有,我真有些受宠若惊之感。
后来,我每次去作协办事儿,都少不了碰见王老师,他都主动热情地打招呼,询问一些写作方面的情况及文友们对作协、对《春风文艺》有哪些意见或建议等等。接触久了,王老师留给我的印象是:温文尔雅、风度翩翩、彬彬有礼、一表人才、德才兼备、品学兼优、为人坦诚、做人低调、文采飞扬,一身正气。
再后来,我们成立了桑榆文学社,王老师对我们更是关爱有加、关怀备至,虽因工作关系不能经常参加我们的活动,但每次活动过后,他都耐心地听取我的汇报,并给予精神上的鼓励与支持,从此,我们成为好朋友。
系列组诗《老东北记忆》是王长元老师的一部精品力作,也是备受广大读者瞩目的原汁原味儿的关东诗作。该诗集是王长元老师穷尽几十年生命积累,历经两年多潜心创作,而奉献给读者的一部火辣辣、沉甸甸的极品佳作。它有血有肉,有情有义、坚实厚重,血肉丰满,真情实意、笔墨传情,饱含深情地讴歌了关东大地苍茫神奇多姿多彩的地域文化,细腻传神地描绘了东北民俗民风民情绚丽斑斓的壮美画卷。
作为王长元老师的好朋友,本人有幸成为《老东北记忆》的第一批读者,并已先睹为快!
本诗集共收录了《纳鞋底儿》《推碾子》《悠车》《歘嘎拉哈》《泥火盆》《打冬网》《柳条边》等107首具有代表性的书写关东冰雪情、关东土地情、关东山水情、关东渔猎情、关东民俗情的抒情诗作。友人说,这是一座具有文学价值、文化价值、思想价值、收藏价值、研究价值的袖珍版关东地域文化博物馆,对此,我很赞同。
作者在后记中满怀深情地写道:“书,要出版了,有点像自己养育多年、陪伴多年而忽然要离家出嫁的女儿一样,有喜悦、有牵挂、有惦念、有不舍、有期待、有憧憬,更有泪眼汪汪的相送……
只希望这份割舍不断、拉心拉肝、梳理不清的情感,透过书中悠远绵长淡淡的墨香,透过一笔一画四四方方的中国汉字,透过字缝中星星点点的空白,传递给你——我的读者朋友,希望你也像我一样,喜欢它、珍惜它、呵护它、传播它……”
由衷地感谢我文学道路上的领导、偶像、挚友王长元老师对我本人及桑榆文学社的信任与厚爱!
感谢文学这条纽带让我与本诗集作者王长元老师在茫茫人海中相识、相知、相互认可。
感谢《老东北记忆》进一步加深了我与王长元老师之间的友谊。
我也是一个土生土长的黑土地上的文学爱好者,自幼喜欢文学,喜欢用文字记录发生在黑土地上的自然景观及身边的人和事儿。
有诗为证:黑土地上黑土情,映日荷花别样红。吉山吉水吉生态,白山松水关东情。
再次祝贺王长元老师的《老东北记忆》隆重付梓!祝王长元老师写作之树常青!期待下一部著作早日问世!
2024年4月


读一本好书
周连生
世界读书日我遇到一本书
让我津津有味地读
那就是王长元老师的《老东北记忆》
地道的老东北人读出了深深的底蕴和纯厚
这本书
挂着冰碴 粘着泥土
带毛带血 原味十足
弥漫着冰雪气息扑面而来
散发着黑色泥土芳香如故
宛若一首地域风情诗
拥抱大东北白山松水冰雪黑土
这本书
融着冰雪 山清水秀
渔猎唱晚 热血黑土
写出了关东冰雪山水土地情
画出了丰富多彩的东北民俗
宛若一幅诗画抒情图
临摹出那山那水那人那屋
这本书
东北大地 新的民谣
东北文脉 新的乐府
吟诵了老东北美丽丰盈富足
揭示了老东北文化传承优秀
宛若一座袖珍博物馆
记录了乡亲乡音乡情乡愁
世界读书日读了一本好书
《老东北记忆》萦绕久久
感谢作家王长元老师
资深的老东北作家写出了“价值”不菲的好书

《老东北记忆》的年轮
倪英兰
翻开这本《老东北记忆》的书
镜头就带着我回到了故乡
那一幕幕的往事
就如飞流直下的瀑布
儿时记忆中的母亲
在昏暗的灯光下给我们兄妹纳鞋底
针脚里密密缝着母亲绵绵不断的爱
滴滴汗水沁润在我们稚嫩的心里
清晨
母亲带着一身的疲惫
弓着腰在锅台前为我们准备着早餐
金黄色的大饼子补充着我们早起读书的力气
院子里
一缸黄豆大酱储存着母亲对生活热爱的态度
一家人品着冬储咸菜的甜美
大碴子粥就着咸菜跟随我们度过了青葱岁月里的每一步
那些老东北的美食
一样样地展现在眼前
铁锅炖 黏豆包 杀猪菜
每一道母亲亲手做的美食都有着她青春的记忆
《老东北记忆》打开了我记忆的闸门
梦回故乡回忆母亲那双温暖的手
抚慰着我们走过了青春岁月
走过了老东北记忆的年轮

记忆永恒
——读王长元《老东北记忆》有感
文/祁金华
翻开《老东北记忆》,
是一组组炙脍人口的诗歌,细细品读、慢慢琢磨,
一桩桩,一件件,
如昨日邻家薪火。
多么熟悉的画面:
摔泥炮、抓蝈蝈,
是那个年代孩童们最大的快乐……
亦包括我。
纳鞋底、打隔薄,
那是做母亲的拿手活,
推碾子、拉磨,
这是男人的职责。
每一章、每一节,
都唤起儿时的记忆,
激发出胸中一股香甜灼热。
《老东北记忆》
把老东北的事细细总结,
把老东北的风土人情娓娓道来、评说,
道出了老东北人的生活方式,
溢美关东人的坚硬骨骼。
《老东北记忆》,
在人们的心中记忆永恒,
如 《邓石如篆刻》。
《老东北记忆》,
作为文化遗产,
将走向世界!


《老东北记忆》见面会有感
戚玉珠
在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4月21日桑榆文学社社长吕松军和十几位文友,有幸应邀参加在欧亚世纪购物中心举办的《老东北记忆》作者王长元老师与读者见面会,老东北记忆·新城市故事,下午两点拉开序幕。
王长元老师在与读者见面会上,和到会人员分享了他创作过程,这本书的出现,是作者历时三十多年的长期积累,深入家乡,走亲访友,正是因为作者对家乡和那片黑土地的爱,对父老乡亲浓浓的情,怀有一颗赤子之心,才能写出这样如此厚重,如此接地气,原汁原味富有乡村气息的好诗,一首诗一个故事,一首诗一段艰难的岁月,一首诗一首难忘的歌。
几位可爱的孩子们,在见面会上,分别朗诵了王长元老师的几首诗,这些孩子们生在城市,生活优越,没有经历过那个年代,但是通过朗诵王长元老师画面感极强的诗,也许会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多多少少留下深深的烙印。
当听到孩子们用稚嫩的声音,声情并茂一句句朗诵出来的诗,倒是把我的思绪带到那遥远的六十年代。当年随父母走五七道路,来到了农村,一桩桩一件件的往事仿佛发生在昨天,那熟悉的人,熟悉的黑土地,熟悉的庄稼,熟悉的风土人情,车老板赶着马车,清脆的鞭子声,轱辘压出的一道道辙,熟悉的小河,熟悉的鸡鸭猪狗,孩子们放学挎着小筐挖野菜,捡粮食,搂柴火,披星戴月,踩着垄沟垄台,深一脚浅一脚走五六里路去看露天电影,夕阳西下,一栋栋泥土房,烟筒里冒出的一缕缕炊烟……那是人间烟火,那是一幅幅优美生活画卷,那是一首首动人的旋律,那是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所有的一切,在王长元老师的诗里都有了归属感。
手捧作家王长元老师亲笔签名的《老东北记忆》这本书,爱不释手,回到家迫不及待看了一首又一首,一首首诗,一段段情,每一首诗如同年轮叠加在脑海里,又如同历史的长河涓涓不断的流淌着,流淌着,从久远的年代回到了当下,又仿佛是打开了记忆的闸门,一泻千里喷薄而出。
王长元老师《老东北记忆》一共107首诗,107个故事,读起来又何止是107个故事呢,那是东北几代人的故事,这故事还将源源不断的讲下去,留在我们的记忆里,感谢王长元老师为我们和我们的后代,留下弥足珍贵的历史画卷。
世界读书日,让我们一起来读书吧,今天我从读《老东北记忆》开始。


有感于新书发布会
许密
《老东北记忆》新书发布会,
是一场美妙的文化盛宴。
一首首诗,宛如清冽甘泉,
潺潺流淌着老东北的风情与历史积淀。
小记者的采访,稚嫩却有思想,
表演与朗诵,异彩纷呈,
将老东北的韵味展现得淋漓尽致。
世界读书日,
不仅是对书籍的礼赞,
更是对知识传承的坚定誓言。
这场活动,恰逢其时,
让我们在书香中沐浴,
共同追寻传统文化的真谛,
传承老东北的智慧与精神火炬。
作者,才华横溢
用细腻笔触描绘老东北的斑斓画卷。
他的诗作,如同灵动的音符,
奏响了老东北悠远激昂的乐曲。
他以深邃的目光,
洞穿老东北的过去与现在。
他用炽热的情感,
诠释对这片土地的热爱与眷恋。
老东北记忆,
让我领略了民俗文化的魅力。
跟随作者的笔触,
感受老东北的厚重底蕴
在读书日的光辉下,
继续追寻传统文化的真谛,
让老东北记忆,传承,流芳,
千秋万世!

《老东北记忆》的时光
贾林森
时光匆忙
《老东北记忆》在一本书中回声
像片段中的某个瞬间
被脑海闪过的影像重叠
经历过的真实
一字一句
复原
表达自己
信手举起关东人的日子
沉淀岁月之远又如此贴近
一首首复制的故事
火辣辣一喊
回车就写入下一行记忆


在光阴里旅行
——王长元老师《老东北记忆》读者见面会有感
李金玲
一次光阴的旅行
像螺旋桨划破水的沉静
在记忆的长河里
一页一页驶过
封存的家底儿
翻江倒海一样
开始了折腾
犹如儿时你抢我夺的万花筒
急着看看这老东北独一无二的风景
于是
纷纷从百宝箱里捣腾着
那浓浓的乡情
有老祖宗披星戴月犁耕时的背影
有乡亲顶风冒雪凿冰窟窿的响声
一部光阴的词典
把记忆收入囊中
从此无论走多远身旁都有
陪伴的乡情
一部民俗的史诗
把咱东北的习俗装订成册
代代传承
煤油灯,纳鞋底儿
拨楞锤子带来母亲久违的香风
看一场蹦蹦戏
犹如赶一场大集
梳洗打扮 绿袍花袄 候场有序
哭縻子曲中有戏,
武嗨嗨有悲有喜,
再加一嗓子靠山调
两个人唱出了千军万马的阵势
一场露天电影
彰显看家老狗的忠诚
大碗酒碰出的动静儿
咋听都少不了冰雪练就的豪情
一串串红辣椒
不亚于那烟袋锅里冒出的火星星
《老东北记忆》里的种子
一股脑
萌芽了光阴里的厚重
掂量掂量那嘎拉哈歘出的输赢
咋就那么甜那么重
一串一串的那年那月
从耳旁闪过
从眼前划过
记忆里的流离失所
在《老东北记忆》的百宝箱里找到了家的感觉
从此保鲜
从此存活
这心心念念的时光
像春天的风吹过冬天的头顶
在智慧的土地上
把沉睡的种子一颗一颗的唤醒
唤醒……


黑土地上的诗魂
张艳明
在世界读书日
走进老东北记忆一部诗集
就像推开一扇门
门里满满全是童年的回忆
在书中看到熟悉的词句
像冻出冰碴的井绳
发出倔强威猛的声音
仿佛听见父亲的憨憨呐喊
唱出黑土地的旋律
一部诗集,莽撞地
站在白山黑水间
播撒,文字的种子
让老东北大地长出新绿
一部诗集,让有爱之花
在岁月中绽放
如百花园里的珍稀奇葩
蕴含着东北人的深厚情意
展现出别样的魅力
一部诗集
如疾驰的列车
载着东北风俗文化
穿越古老的隧道
诗意在此刻盎然生机
一部诗集
如这片黑土地一样
深沉、厚重
讲述着朴实无华
东北人的真实
读老记忆,从岁月中醒来
在感恩之心疯狂生长
长出大豆和高粱
长出金黄的文字,诗香四溢
诗行排列成铁轨
诗韵弥漫着酒香
让读者陶醉在诗画里
梦呓着,平平仄仄的美丽
那美是母亲
搓麻绳,纳的千层底
是碾子房,绳套铧犁
朴实无华的话语
勾勒出老东北人的扬眉吐气
读,旮旯胡同的老东北
我们在冰面的爬犁上
含着冻梨嬉戏
坐在热炕头上讲故事
温暖了无数个寒冷的冬季
感谢王长元老师的墨迹
润泽了这片黑土地
耕耘不辍,质朴的诗行
唤起老东北的味道
如冰糖葫芦一般
永久甜蜜

读书
何金福
书卷轻握于心扉,如明月静悬于夜空,照亮我内心的深邃。静坐时光之角落, 如孤舟独泊于碧波,任凭岁月轻轻摇曳。
望向西天霞光漫舞,绚烂如诗,如梦似幻,洒落一地金色的温暖。静享此刻的恬淡与美好,宛如古刹钟声的悠扬,回荡在心田,宁静而深远。
以随意的姿态舒展,如杨柳轻拂水面,飘逸而自在,无拘无束。以温柔的眼眸探寻,似秋水长天共一色,深邃而明亮,洞见万象。
用最纯粹的方式领略,书中的世界,浩渺无边,如星河璀璨,似大海浩荡。豪情万丈中见真纯,文字如剑,劈开混沌,显露生命最本质的光辉。
宁静如水时显丰盈,书页翻动间,思绪万千,如清泉流淌,滋润心田。聆听文字间的花开,每一句都是生命的绽放,绚烂而热烈,震撼灵魂。
感悟岁月里的花落, 每一个故事都是时光的沉淀, 沉静而深邃,引人深思。几度争锋,浅吟低唱,文字如歌,旋律悠长,在我心中奏响生命的乐章。
读书如微风拂面,温柔且长,书的气息,沁人心脾,让我在文字的海洋中自由翱翔。书中的故事,美丽了生命,温暖了时光,让我在书的世界里找到了永恒的家园。


与读书有关
一一一写在世界读书日
赵喜语
如果生活一时还好不起来
就去读书
让骨髓里堆满文字
春光里读诗
坐在青春的小山里
各种各样的野花和山风
都会扑面而来
绿草如茵
繁花如海
夏夜里读散文
坐在深厚的葡萄架下
满天深邃的星星一起伴读
星落如雨
目光如炬
秋韵里读小说
坐在肆意的秋阳下
行走的丰收会撞破你的眼帘
遍地金黄
岁月如磐
冬雪里读童话
坐在虔诚的路灯下
在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手上
落雪缤纷
昏光如火
这些与读书有关
关于青春关于爱情
关于梦想关于希望
也关于失意关于忧郁
都种植在书里
为自己点亮一丝光
找到回家的路

世界读书日的浅韵轻吟
史东茂
手持书卷品读华章,
沏一杯香茗慢慢地品尝
唐诗宋词的律韵,
沁人心扉透着缕缕清香。
微风吹拂夜色荡漾,
淡淡幽香氤氲了月光。
诗词脉脉隔着时空的浩渺,
散落成今夜的薄雾清霜。
遥想当年轻舟拢岸处,
是谁在寻匿着酒旗旌幌,
那是李白邀朋聚友,
对酒当歌风吹柳花满店香。
请君试问东流水,
谁能醉卧与之论短长?
高堂明镜悲白发,
青丝如雪转瞬暮成霜。
人生得意须尽欢,
莫使金樽空对皓月愁肠。
杜甫茅屋所破仰天叹,
愿广厦千间天下百姓无忧伤。
观宋词款款百转千回,
书扉缠绵悱恻婉约惆怅。
诉不尽绵绵相思泪,
飘零动荡悲歌阵阵苍凉。
大江东去千堆雪,
小乔初嫁雄姿英发俏周郎。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读着诗词间如梦幻般的跌宕。
我依窗感觉着历史的流转,
字里行间透过荣辱兴衰变迁时光。
人生如梦何如一尊还酹江月,
心中荡想低吟浅韵轻唱。

东北风,大碴子味儿的魂灵
——老东北记忆 新城市故事第四季有感
李春昌
第四季,迎来读书日
见面《老东北记忆》新诗集
朗诵者的声调里
把东北风那个吹呀吹
吹向全世界
火遍全中国
王长元先生一席话
大碴子味土掉渣
扎扎实实的人生经历
纯纯朴朴的亲情乡情
精神情感飞跃升华
灵魂激荡心血讴歌
曹保明老师一语点明
地域文化那就是世界遗产巅峰
记忆源自热血与热爱
那都是发自心底的力量
亲情乡情
那才是地域文化的根
你把历史还原给今天
也就把今天还原给了未来
孩子们的话
对未来充满期待
对老东北诗歌满含着兴奋
新东北故事演绎
东北人后代崛起
展现黑土地的力量
老东北记忆
新城市故事
一季又一季
荡漾东北风
刮遍东北话
君不见
解放大卡车
呼啦啦展现大东北的风神气概
东北大米
黑土地优质农产品代名词
享誉全球
闯关东的后人们
闯遍全中国
闯遍全世界
到处盛行东北风
到处都有大碴子味儿的嗑
东北人一家亲
振兴的力量无穷尽
新征程上有新东北人
大碴子味儿的东北风正盛

《老东北记忆》诗意了我人生的画卷
张继平
今夜长春有雨,幸福的甘霖喜从天降,复苏了万物,也滋润了我的心田。我与长元先生夫妇一同坐进了一个细雨蒙蒙中的吴记烧烤小店。嫂夫人也是刚刚陪同完先生参加一场《老东北记忆》诗集与读者见面会,二人忙里偷闲,和我们相约小酌。
原来,不管是山楂树下,还是麦穗沉甸甸的季节;不管是热炕头上,还是风花雪月的浪漫中,嫂夫人都是长元先生的忠实听众和第一读者。一起酣畅淋漓这个“们”,就是一起与长元先生“诗情话意”的占旺老师与岚新老师,当然还有我这个对长元先生充满崇拜的粉丝。她们二人不但张罗了一桌热辣滚烫的烟火味道,还在用豪放与细腻的声音把《老东北记忆》传向了人间,发往宇宙星河。今晚,淅淅沥沥小雨中的小店被浸染上了红红火火的诗意。
记忆中,长元先生当过前郭县的副县长,省文联秘书长,长春市文联主席,省文联副主席,是一位厅级官员,我在厅机关工作过,曾经对体制内的职务很感兴趣。可如今吊起我胃口并让我真正感兴趣的不是先生每一个令人刮目相看值得炫耀的多高职务,而是《老东北记忆》中热腾腾、火辣辣、香喷喷的饕餮盛宴。先生热衷于平心静气刚毅执着的文学创作之心,苍天可鉴,让我由衷地敬佩。徜徉先生的诗歌海洋,心清气朗,爱不释手,我无法自拔。我的爸妈就是土里刨食的农民。把诗歌读给他们听,不识几个大字的老爸老妈直呼这才是咱们农村的“原汁原味”“这些话就是心里明白嘴打嫑(biao),谁也说不出来啊!”
话语间,我的思想经常溜号,《老东北记忆》里的诗行总把我的思绪拽向远方。在春意盎然萌动的田埂上,我一脚踩着泥泞回暖的土地,一脚踏进刚刚泄下牛粪的余温,一只手摇着牛玲的春光,一只手牵着一个农村孩子鲜为人知的窃以为是最牛掰的幻想。牛粪是老爸肩上粪筐里装着对庄稼地里的所有念想,当我面对黄土背朝天的景象时,心里飞扬的却是拼命也要走出地垄沟里找豆包的思想。我和老爸一同走上田间地头,坑坑洼洼虽是一道辙印,谋划思考的却是南辕北辙根本不是一个未来。
刚把与长元先生对碰的老酒喝干,占旺老师就把杯子的酒儿斟满,缥缈缭绕的酒香伴着《老东北记忆》的诗魂就在我的头上徘徊,直到午夜离席都不曾散去。占旺与岚新两位老师,把《老东北记忆》再创作性的升华与传播,布局得熠熠生辉光彩夺目,叫我有些翘首以盼急不可耐了。
在畅心欢谈的气氛熏染下,眼前浮现出那篱笆院里的小土房上,窗棂的两旁挂着成串的干辣椒,那是妈妈用干瘪的老手调理灶香的料酒。篱笆墙用她的影子向人们诉说着每一个农村人家长里短五味杂陈的几分惬意和几分乱麻光景。还有藏在那自家小院里黄瓜豆角柿子架上的生机喜悦与颗颗甜杏糖心海棠的芳香。我仿佛被长元先生诗中泥土里升腾的墨香熏醉了。幻觉中,篱笆院里的大黄狗就在身边撕咬着我的裤管,而调皮的大白鹅正用长嘴叼着我的脚尖,还跟我嬉皮笑脸地喔喔喊叫着。
此时此刻,脑海里翻卷的不仅仅是正月十五闹花灯扭大秧歌的喧闹与到坟莹地里送灯祭祖的庄重,还有中秋节里学着李白举头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豪放,更有秋霜里扒玉米割黄豆捎葵花场院里马拉石滚子碾压谷子的丰收喜悦。而引领我的视野投射到辽阔碧霄的是长元先生笔下南飞的雁阵行行。
我顺着《老东北的记忆》,回放曾经写满大豆高粱的岁月金黄与农村小日子一天比一天红彤彤的欢腾,蓦然回首,忽然发现每个夜晚煤油灯下都是妈妈缝补衣衫和打格布纳鞋底的身影。打着麻念地拨了锤子,不知道在妈妈的头上缠绕了多少根白发,在妈妈的脸上不知道拧出了多少道皱巴巴的纹路。我实在没有力气走出长元先生诗行里骡马犁下的艰辛生活中道道沟坎与苦难岁月中汇流成条条江河。
夜色阑珊,我们谈兴正浓,催促打烊的服务生就立在我们面前。先生说,每一句诗歌都有他生活的踪影,记忆中永远挥之不去的是哥仨在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打完柴草从河冰上运送回家,哥哥脱鞋穿袜踏冰推车前行的路上,凛冽的寒风狂吹着呼天天不应叫地地不语的哥仨,眼看就要冻僵在黑透透的夜里,突然一个好心的大叔,不但助推三个无望可怜的小孩走进他的小屋,还把热火的小炕腾出来让给冻得几乎失去了知觉哥仨……。先生说:“我小的时候经历一个人心素朴善良敦厚的好年代,如今我们又迎来一个衣食无忧的奋进时代,没有理由不把心中的感动与感恩回报给这个繁花似锦国泰民丰的好时代。”
在依依不舍互嘱保重的拥握中,我们走进柔软细暖的春雨里,雨丝编织着长元先生一介文人的家国情怀,春雷回荡着长元先生一个把人民和土地捂在心里捧在手里的作家对文学本真意义的呐喊与呼唤。我有理由坚信,长元先生这位来自人民、为了人民、奉献人民,谱写人民,与广大农民同呼吸共命运在同一片黑土地上的作家。必定会不间断地用他满腔赤热忠诚的肝胆,抒发壮写黑土地上明媚的春光里坚韧不拔的广大农村农民的真挚淳朴与善良的宝贵心底。大众的才是民族的,民族的才是世界的,长元先生诗篇里不朽的美学意义与独到的创作风格必将影响整个诗坛,也会震惊整个文坛,融为世界文学史诗的一部分。也必将激越一代又一代人步入人类文明的伊甸园。
不仅如此,长元先生的诗作与时代精神相当契合,他用铿锵有力荡气回肠千回百转凝心聚气且极富地域特色的大实话、耳熟能详的俗语俚句,素描般勾勒出广袤无垠的东北大地上,男耕女织的悠然、鞍前马后的响亮、家长里短的烟火、美丽草原的放歌、月亮泡里的渔猎,把搜集起来的热闹历史沉淀为厚重的史书般文化,把封存已久的点滴记忆串联放大成为足够收藏在民俗博物馆的老物件,把火盆火炕捞忙座席捞大筢坞鲁鞋甚至秃露反帐旮旯古奇的东北话,以及等等带有地域特色的风俗都贴上地域的标签收进诗篇。把大碴粥黏豆包玉米面大饼子,以及等等司空见惯的农家用来饱腹的粗粮饭食原汁原味端送给每一个读者。就像活化石铸就的丰碑一样热情威武矗立在诗坛上,经久不衰!
长元先生饱蘸大半生的心血,怀着对黑土地的深情眷恋与无限热爱,他要回报心心念念的农村与农民、他要感激这块热土的哺育之恩,他要感恩这块土地上辛勤劳作的血脉相连的亲人们,先生说,“他们都是我的衣食父母啊!地里望不到头的田垄,就是我写不完感谢诗行!”所以才用手中的笔呕心沥血去耕耘,把枯燥无味的生活写成了可歌可泣漂亮鲜活的诗句,诗里藏着数不清的故事,每一个故事都是一部厚重的历史篇章,都是一部小说,都是饱含哲学与禅味的史诗著作。
先生的每一篇诗歌都来源于生活,是生活的缩写与凝练,是生活的精髓与纯粹,是生活的精度提纯,只有透过诗歌的表象去领悟诗歌本义的读者,才能品尝到《老东北记忆》诗歌的老味道,才能准确把握《老东北记忆》诗歌的精华,领略《老东北记忆》诗歌灵魂的真谛,才能追寻到先生踏遍关东大地的足迹,才能感受到先生用体温捂热黑土的火热情怀,才能从心灵上形成与作家真正意义上的共享、共颤、共振、共情与共鸣,才能达到文学教化启迪读者心灵的目的。
在这个人心浮躁个性张扬自我至上的时代,独特的《老东北记忆》犹如久违的一股清流、一汐风尚,闯进诗坛、刮进文坛,如涓涓细流淌进读者的灵魂深处,诗中扑鼻的清馨让每一个热爱诗歌的读者心情爽歪歪,使痴迷文学读者心中的诗意情结持久弥香。
那就让我们怀着浓烈的情感感谢长元作家吧!隆重庄严的敬意长元诗人吧!他把大半生的情感积累、岁月积累,生命积累,思想积累……写成了礼赞地域文化的诗篇……,这是作家诗人送给我们每一位读者巨大的宝贵财富啊!我们从此拥有了慰藉余生的精神食粮!我们从此开启了对人生更为开阔地向往与盼望憧憬,我们从此更加热爱生活中的每一天!
风雨欲来,护工赶紧把我从轮椅上抱进回家的计程车,好久没有缓过神来,仿佛自己还端坐在长元先生的身旁,耳畔响起长元先生的暖心话语:“继平老弟,您的出身,您的学业,您的转机,您的生死经历,您的命运突围,您的衔笔写作……让人扼腕,让人吃惊,让人震撼,让人欣喜……我为在生命的旅途中,遇到您这样一位心善如水,意志如钢,大爱无疆的好兄弟,而欣喜,荣光!……。”
长元先生的每一句充满鼓舞激励疼惜的叮咛都随着春雨慢慢浸润着我的心田,我紧跟着长元先生的脚步,沿着长元先生指引的方向努力奔去。
《老东北记忆》诗意了我的人生画卷。


摊破浣溪沙•书
——写在第29个“世界读书日
刘文辉
开启鸿蒙灿若星,传承历史记文明。读到妙时苦渐少,道甘馨。
学海远寻金玉见,书山探秘睿知呈。从此胸怀寰宇广,任鹏程。

桑榆文学增刊编委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