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潭秋水
4月23日是联合国教科文组,选定的"世界读书日",4月11日的《北京日报》把全民阅读定义为是"国家行为",是国家借助国力,引导民意、凝聚民心的软实力。
读书不仅能增长知识、开阔眼界、启迪智能,还能修身养性、立德怡情。使自己成为一个对国家和民族有用的人。比如在我国"三国时期",孙权手下有一员大将呂蒙,武艺超群、做战勇猛,就是不爱读书。
一日孙权对吕蒙说:"如今你身居要职,要不断地读书学习。"呂蒙却总以"军务繁忙"为借口不肯读书。孙权说:"我平日里比你忙,但从未间断学习。自古不读书者孤陋寡闻,通过读史书、兵书能增长许多知识,对个人修养,用兵作战都有好处。"
呂蒙从此下定决心、奋发读书。不仅日日苦读到深更,而且还不耻下问,不读明白绝不罢休。一日、孙权的谋士鲁肃就政事和军事与吕蒙进行交谈,谈论过程中,鲁肃十分诧异,不禁拍着呂蒙的肩膀赞许道:"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在我国历史上也有一位不许百姓读书的统治者,他就是号称"千古一帝"的秦始皇。他害怕百姓读书后,明白了事理,他的独断专行就会遭到人民的反对,他的江山就保不住了。
据《史记》记载:秦始皇根据李斯的建议: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皆烧之,令下3O日内,不烧者则予以活埋。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焚书坑儒"。
孟姜女的丈夫就是一个读书人,他虽然把书都交出去烧毁了,但官府仍然将他抓去修长城,日后才酿出孟姜女哭倒长城3OO里的千古传奇。虽然这个故事有杜撰的成份,但充分反映了当时的民心和民意。
唐朝诗人杜牧对秦始皇焚书坑儒曾做了绝妙的嘲讽:"竹帛烟消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烬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唐朝开国皇帝李世民的重臣,魏徵曾对唐王说过:"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秦始皇不得民心之处主要在于连年征战,灭了六国之后,百姓好不容易才盼来了天下一统、盼来了和平年代。秦始皇本应爱惜百姓,让人民休养生息。可他却偏偏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又是修长城,又是建阿房宫供自己寻欢作乐,又派徐福去海外寻求长生不老之药,还动用大量民工为自己修建皇陵,并且四海巡游骚扰百姓。
他老人家这么不断地折腾,不仅未能换来帝国永业,反而弄得民不聊生,哀鸿遍野。结果刘项揭杆而起,万众响应。项羽一把大火烧毁了工程浩大的阿房宫,刘邦登上了皇帝的宝座。当年的"纠纠大秦"仅二世而亡,成为中国历史上罕见的短命王朝!
在长达十年的文化浩劫中,当时的中国知识分子被冠以"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称号,简称为"臭老九",是仅次于地富反坏右之后的第九类坏人。为什么会如此呢?用四人帮的话说就是"知识越多越反动"。
1978年,梁漱溟先生在《北京晚报》上曾发表过一首打油诗:"九儒十丐古已有,如今名曰臭老九。过去老九还像人,如今老九不如狗。如若马列今在世,也会揪出满街走。"
在巴金先生的《隨想录》和季羡林先生的《牛棚日记》以及时任《人民文学》总编辑、党委副书记韦君宜写的《思痛录》里均有对当年知识分子生存处境的真实写照。l968年6月8日,研究"两弹一星"的功臣姚桐斌被造反派活活打死。当周总理听到这个消息后手中的茶杯都掉在了地上!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迎来了一个政治清明的时代,迎来了一个历史上少有的太平盛世。邓小平同志拨乱反正,在1978年首先为"臭老九"平反,他在当年3月18日的全国科技大会上深刻地阐述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自己的一部分。"
由此崇尚科学、祟尚知识的春风吹散了知识分子积压在心头多年的阴霾。从此中国向知识化、科学化迈出了坚强有力的步伐,使得中国的各项现代化建设突飞猛进。仅用了3O多年的时间,中国就从一个经济贫穷和科学技术落后的国家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对全球经济的贡献达到四分之一,成为拉动世界经济增长的火车头。现在正由"中国制造",转型为"中国创造",中国的国际地位和话语权,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遵重。
党和国家非常重视全民族的文化素养和道德品质的提高,提出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念,这是从历史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教训。一个沒有文化和科学知识的社会就会落后,落后就会挨打,就会被列强所欺负,只有掌握了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才能自立于世界强国之列。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