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推进文化大都市建设
——探寻习近平同志上海足迹(十五)
在上海工作期间,习近平高度重视并积极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以期把上海建设成为国际文化大都市。
(一)
习近平在调研中指出:经济是血肉,文化是灵魂,
要把文化的力量融入经济发展之中。
在经济发展中推进文化的发展,
引起了在场所有人的强烈共鸣。
他爱同文化界人士广交朋友,
真诚的关心与帮助让大家如沐春风。
他两次会见同是插队知青的作家叶辛,
上山下乡生活是宝贵精种财富二人认同。
他对传统艺术非常的关心,
对艺术家的关心掏心窩子似的令人感动。
他看了上海京剧团排演的《亷吏于成龙》,
对其荣获"五个一工程奖"大加赞颂!
他是陕西人原来对沪剧了解不多,
知道它是上海的地方剧种后,
需要支持便给予及时的关心,
使该剧种在大江南北迅即走红。
(二)
对新闻媒体习近平同样高度重视,
他认为上海历来是各种思潮、文化交汇之地。
做好上海的宣传舆论工作,
绝非是一市一地的问题。
他希望特别关注网络等新兴媒体发展,
坚持正确舆论导向,不断提高舆论引导能力。
新闻工 作者要有国际视野、全国眼光,
坚持政治家办报原则,把握新闻宣传规律。
他说:"书生报国无他物,唯有手中笔如刀"。
只有投入火热的生活中,人才才会脱颖而出:
成为名报人、评论家,名主持、名记者、名编辑,
出现更多的代表人物和领军人物。
(三)
实现文化繁荣发展必须提升城市软实力,
习近平专程参观上海书展显得神采奕奕。
他提出要认真打造好书展这张文化名片,
使之成为服务全国文化大平台,增强吸引力!
"上海文化"与"上海服务""上海制造""上海购物",
成为上海"四大品牌",享誉中华大地。
用好用足"上海文化"这一宝贵资源,
增强其辐射力集聚力,"上海文化"这名片金光熠熠!
在做强"码头",激活"源头",勇立"潮头"中,
上海打响"上海文化"这一品牌,货真价实。
它着力塑造城市软实力的神韵魅力,
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文化大都市正在崛起!
(维我中华2024年4日21日晚完稿于海花岛,敬祈教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