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彭总率领红军长征在打拉池
作者:刘博文
上世纪80年代,我们部队在距离打拉池不远的地方驻守10余年时间,经常去哪儿训练。令人惊喜的是一次当我坐在一块石头上休息的时候,一位牧羊老人告诉我:“这块石头是彭德怀元帅曾经进行大战动员时坐过的石头,这里的人们一直满怀激情的传颂着彭总在打拉池的传奇故事。”呀!我心为之一惊喜,这是我人生中与彭德怀元帅亲密接触最幸福的时刻。后来,我多次反复仔细阅读了《彭德怀自述》一书,深悟了“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传奇经历,令人肃然起敬。在离打拉池不远的宁夏海原县兴仁堡那条古老狭窄、只有5米宽的青石街道,彭总当年曾经率领红军浩浩荡荡从这里进发参加甘肃会宁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在这条充满了血与火的道路上我踩着红军的足迹走了很远很远,懂得了中国革命胜利来自多么艰辛不易。
达拉池在中国地理地名上名不见经传,可是这里曾和中国革命历史上最伟大的事件—长征,和开国传奇人物—彭德怀元帅紧密联系在一起,中国工农红军西方野战军在打拉池的革命活动,红军一、四方面军胜利会师的重大历史事件就发生在这里,上演了一幕波澜壮阔、气势恢宏的革命史诗。
打拉池位于甘肃省靖远县(现为白银市平川区)屈吴山山脚下黄河之滨,虽为古镇却人烟稀少一片荒凉,是一处面积不大、周围被荒山环绕的戈壁滩。远在新石器时代先民就生活在这里,因为“彩陶之冠”的创举闻名于世。这里是漫漫丝绸古道,留下了浑厚的汉唐雄风;杨家将曾经在这里征战厮杀抗敌,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在这里屯兵牧马;1932年的 “靖远兵暴”打响了陇原大地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向国民党反动统治开展武装斗争的第一枪……
我多次环视打拉池周围,远古的烽火台巍然屹立,不远处的宋城断壁残墙述说着杨家将往日的保家卫国的情怀,但更多的是彭德怀元帅当年在这里“横刀立马”、浴血奋战的传奇。1935年深秋党中央决定派遣西征的西方野战军,这里成为西方野战军的统帅部,总指挥就是赫赫有名、威震敌胆的彭大将军。目的是策应中国工农红军二、四方面军北上,实现三大主力会师。彭总在这里组织指挥了“静会战役”、“宁夏战役”、“海(原)打(拉池)战役”的实施,取得了胜利,为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奠定了基础,这里也成为中国工农红军最高级别的军事将领会师的红色胜地。
西征的西方野战军,以红一方面军第一、第十五军团和二十八军、二十九军共1.7万余人组成,彭德怀任司令员兼政委。野战军分左右路军,左路军主要由一军团组成,军团长左权,政委聂荣臻;右路军主要由十五军团组成,军团长徐海东,政委程子华。西征的三大任务,就是扩大新根据地,扩大红军,打击马鸿逵、马鸿宾的封建势力,以此来促成陕北抗日根据地的巩固和我党与东北军、西北军统一战线的形成。
彭总在打拉池的动员报告意义非凡。那时候衣衫褴褛的红军指战员满怀着初心理想,斗志昂扬地在这里听取彭总鼓舞人心的动员报告。他给大家讲党中央目前的政策方针、抗日救国的大局、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当前的形势任务,宣示着红军坚不可摧的信心,鼓舞红军指战员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完成党中央的任务。紧接着彭总在这里运筹帷幄,指挥了具有历史意义西征战役。
西征第一战役,是由左路军一军团夺取陇东的曲子镇、环县,扩大根据地,配合右路军十五军团,钳制三边和宁夏一线的敌人。6月下旬,实行西征第二战役,一军团进入陇东,前进到宁夏的海原一带。西征所经地域,驻军大都是东北军和西北军。因我党当时已提出建立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对东北军和西北军采取的策略主要是政治争取,联合抗日,部队推进基本顺利。在陇东曲子镇,一军团与马鸿逵的一个旅开站,该旅战败,旅长夫妇被俘。为在敌军中开展统一战线工作,彭总下令将其放回,在回民军队中产生了良好的印象。一军团推进固原、海原及同心城之间,东北军何柱国部一个师和一个军直属队驻固原城,一个师驻海原,一个师驻同心城一带,防守严密,部队西进受阻。彭总给何柱国写信,说明抗日救国道理,提出让该军让出海原、同心通道,撤至固原城以南,让我军顺利过境,而我军在其部队移动时不予攻击,保证其安全转移。彭总派朱瑞和何柱国进行谈判,达成协议,使部队顺利通过该地区。
在这期间,红军二、四方面军在甘孜实现了会师。中共中央根据国内时局的新变化,作出三大主力红军会师西北的重大战略决策,要求西方野战军策应二、四方面军北上,在甘北地区实现会师。据此,毛泽东于8月11日立即致电彭德怀指出:“我三个方面军会合之势已成,这一空前的伟大胜利,将兴奋着全苏区、全中国的广大群众和同情我们的武装部队,将震惊着我们的敌人!”要求西方野战军分左、右支队南下,积极做好迎接二、四方面军的准备工作。
红军占领了达拉池以后虽然天气寒凉,这支钢铁般的部队遵照西野彭司令员的指示,没有一兵一卒进老百姓的家门或者扰民。战士们露宿在空旷的麦场上、道路旁、巷子里,受到当地群众的好评。彭总一到打拉池,立即让参谋们带他四处查看地形。当他来到打拉池堡子南边的一座红砂岩石山上,落日的余晖正把此山照得通体红亮,彭总心情豁然开朗。他问身边一位参谋:“这座山的山名叫什么?”参谋回答说:这山没有名,倒是山上有座寺庙,名曰开元寺,该寺大雄宝殿内有北魏时期开凿的一座大石窟。彭德怀带着参谋人员实地考察,他看着沐浴在夕阳余晖下红得透亮的山岩,非常兴奋地对大家说:“这山的石头是红的,太阳一照,红上加红,今天,我红军将士又登上此山,就叫它‘红山’,这寺庙就叫它‘红山寺’吧!我们的指挥部,就设在这个石窟里!”随行人员立即进到石窟,装电话,挂地图。一位作战参谋按照司令员的吩咐在刚刚挂起的地图上标上了红山”、“红山寺”两个地名。至今,当地人一说起打拉池的红山和红山寺,就会情不自禁地向你讲述开国元勋彭德怀亲自为这山、这寺起名的故事……
具有卓越的战略眼光的西野司令员彭德怀在打拉池,千方百计为策应二、四方面军,实现三军大会师做好前期准备。他命令部队在当地及周边地区迅速开展建政活动,积极筹措粮草物资,为策应二、四方面军做好物质准备。在打拉池创建了打拉池农民委员会,在红军的组织和带领下积极开展打土豪斗争。严明红军纪律,广泛发动群众,大力开展抗日救国的宗旨和统一战线政策宣传,大张旗鼓地为红军筹办粮草,动员群众有粮的出粮,有钱的出钱,无粮无钱户向红军提供磨坊锅灶,加工面粉和熟食,组织妇女赶制军装和鞋袜,积极准备各种军需物资。同时调查搜集了十多户恶霸地主的罪行材料,召开群众大会,公布罪行,宣布没收财产或限期缴出罚款,形成了具有深远意义的的影响,使打拉池真正成为红军会师的大本营。
1935年10月,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的中国工农红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实现中国革命的战略转移,是中国革命最伟大的“高峰”。这一伟大壮举,对中华民族历史进程具有十分深远的影响,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的巍峨丰碑,长征永远激励我们在新时代奋勇前行。 (全文2830字)
刘博文,笔名柳力,陕西省礼泉县人,大学文凭,1968年入伍,1986年转业,一直从事宣传教育研究工作。咸阳文学会会员,喜好读书写作,曾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啄木鸟》等全国上百家报刊杂志发表散文、长篇通讯、诗歌、杂文等上千篇,著有《雕刻平凡人生》一书。
“伟大征程杯”红军长征出发90周年征稿链接
https://m.booea.com/news/show_3577621.html&
﹌﹌﹌﹌﹌﹌﹌﹌﹌﹌﹌﹌﹌﹌﹌﹌
大赛投稿邮箱:
942251831@qq.com
纸刊投稿邮箱:
bailu6698@163.com
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 
扫码添加主编微信
